寒衣节
寒衣节,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民众称为*头日,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相传起源于周代。
寒衣节流行于北方,南方鲜有耳闻。不少北方人会在这一天祭扫,纪念仙逝亲人,谓之送寒衣。北方将寒衣节与清明节、中元节合称为中国的三大“*节”。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为父母爱人等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民
间
习
俗
北方到了农历十月一之后,天也就一天比一天寒冷了。为此,人们不仅要为亡人送寒衣过冬,就是生者也要进行一些象征过冬的传统活动。
01
祭奠祖宗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新收时祭奠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本。农历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今天江南的许多地区,还有十月初一祭新坟的习俗。
02
烧寒衣
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作"送寒衣"。
焚烧寒衣,有的地方在亡者坟前进行,讲究在太阳出山前上坟。后来,有的地方不再烧寒衣,而是“烧包袱”。人们把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之中,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这就叫“包袱”。人们认为冥间和阳间一样,有钱就可以买到许多东西。
03
准备过冬
妇女们要在这一天将做好的棉衣拿出来,让儿女、丈夫换季。如果此时天气仍然暖和,不适宜穿棉,也要督促儿女、丈夫试穿一下,图个吉利。
男人们则习惯在这一天整理火炉、烟筒。安装完毕后,还要试着生一下火,以保证天寒时顺利取暖。
送寒衣不仅是传统习俗那么简单,给在世的人送棉衣、厚衣,更是一种美好的祝愿。
寒衣节最重要的一点:“尽孝和关爱老人!”这是华夏儿女不能忘却的重要传统:“孝养父母,天经地义”。
节
日
读
诗
君不来
方干
远路东西欲问谁,
寒来无处寄寒衣。
去时初种庭前树,
树已胜巢人未归。
酒泉子
[唐]冯延巳
深院空帏,廊下风帘惊宿燕。
香印灰,兰烛小,觉来时。
月明人自捣寒衣,刚爱无端惆怅。
阶前行,阑畔立,欲鸡啼。
闺怨词三首其一
白居易
关山征戍远,闺阁别离难。
苦战应憔悴,寒衣不要宽。
秋晚
张耒
鸟栖林已静,门掩吏家归。
*叶雨中尽,鸣虫霜后微。
尘凝经暑扇,貂敝早寒衣。
赖有清尊酒,山炉彻夜围。
十二时/忆少年
朱敦儒
连云衰草,连天晚照,连山红叶。
西风正摇落,更前溪呜咽。
燕去鸿归音信绝。问*花、又共谁折。
征人最愁处,送寒衣时节。
寄衣曲
席佩兰
欲制寒衣下剪难,
几回冰泪洒霜纨。
去时宽窄难凭准,
梦里寻君坐样看。
节
日
传
说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