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鬼节原来跟这个有关听索达吉堪布讲佛门之孝
TUhjnbcbe - 2021/2/25 12:41:00

今天农历七月十五,是佛教的“盂兰盆节”,又名佛欢喜日。在这一天,供僧功德极大,可超度已逝父母。

《盂兰盆经》中记载,“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在母亲去世后,用神通观察,发现母亲已转为饿*,饿渴无食。目犍连拿饭菜给她吃,食物到口边就化为猛火。目犍连回去求佛陀,佛陀说:“你母亲生前业力深重,不是以你一人之力就可以改变她业报的,一定要藉十方出家众的功德力。七月十五日这天,你供养僧众,请十方僧众对她回向,这样才能获得解脱。”于是目犍连遵照佛陀的教言,供养僧众作回向,依靠僧众的力量,母亲马上脱离饿*道,生于天上享受福乐。

此习俗也得以流传下来。在汉传佛教中,每年七月十五日都要举行“盂兰盆会”,以拔济累世的父母六亲。后于民间演变为“*节”。

今天,民间要上坟祭祖,追思逝去的亲人;佛教徒则举办盛大的法会,供养僧众,回报父母深恩。

孝道,如惠风远扬。

??

佛门如何讲“孝”

可能有人问:“像儒教二十四孝中那些感人事迹,在佛教里有吗?”

其实有,虚云和尚的事迹更感人。当年虚云和尚为了报答母恩,从普陀山三步一拜,花了三年时间朝礼五台山;又在阿育王寺拜佛陀舍利,燃指供佛。后来于梦中得知,母亲因为他的精进修行和救拔,已经转生到善趣。

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父母在世时,以礼承事;父母去世了,以礼安葬,逢年过节时以礼祭奠。儒教认为,这就是孝。然而,佛教基于前世后世的理念认为,只有让父母彻底离开轮回痛苦,才是孝。

诚如莲池大师所说:“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父母解脱了,子女才成就孝道。

这种道理,在《大方便佛报恩经》《盂兰盆经》《地藏经》等佛门孝经中,都有详细描述。

??

孝是往生净土的必需资粮

出世间修行,孝不仅是义务,也是人格增上、修行进阶的基础。

比如,求生极乐世界的人,佛经讲了几个条件——“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第一个就是孝。

而成佛,也离不开孝。佛陀亲口说过:“今成得佛,皆是父母之恩。人欲学道,不可不精进孝顺。”

可见,佛门里非常重视孝。

当然,我们佛教徒尽孝,即使不能像虚云和尚那样苦行,也应该以正法为基础。如佛经中说:“饮食及宝,未足报父母之恩。唯导父母向于正法,便为报二亲。”意思是,只供养父母吃穿及财物,报答不了他们的恩情,只有将双亲引入正法,才是真正的报恩。

因此,平常修行时,要记着给父母回向。当然,最好也能劝他们学学佛。

??

这种快乐,胜于含饴弄孙

现在很多年老的父母只有等死之心。

人和人的等死不一样,有些老人是知足,了无遗憾,但更多老人是因为孤独和痛苦:“孩子不管我,亲戚嫌弃我,唉,不如还是早点离开吧。什么时候能死啊!”他很羡慕死。

其实,与其等死,不如修行,感受修行之乐。

《别解脱经》中有这么两句:“多闻于林间,居至老安乐。”说的是修行人年轻时广闻多学,住在林间,等到了晚年,越接近死亡,心里越快乐。

《月灯三昧经》也说:“游行世间犹犀牛,如风行空无障碍。”由于心安住在了然旷达的境界,就像犀牛一般无畏无惧,行走世间,也如风吹过虚空无障无碍。

修行好的人就是这样,独来独去,自由自在。

老人和年轻人不同,该享受的享受了,该经历的经历了,很多东西都看透了,烦恼也没那么多,这时如果能修行佛法,活一天行持一天善法,人生就非常完美。

藏地的传统你们也知道,上了四十岁,就必须开始念佛了。很多老人临终时,就是念着观音心咒、阿弥陀佛名号离开的,安详而愉悦,没有丝毫痛苦。

??

佛教的孝是一种什么孝

莲池大师说孝有三种:孝、大孝、大孝之大孝。

第一种,“人子于父母,服劳奉养以安之,孝也。”子女为父母做事,奉养饮食、衣物等各种资具,让父母过好生活,这是孝。不过,这是一般的孝。

第二种,“立身行道以显之,大孝也。”规范自己的身心以增上道德,不违背世间和出世间的种种规则,好好做人,以此让父母感到荣耀,这是大孝。

作为出家人,我们要好好用功,好好行道。虽然你没有在父母身边服劳奉养,没有尽世间那种孝,但他们也不会像别的有些父母那样担忧:“我这个孩子是不是又在外面闹事?……”父母知道你在修行,就是十年不回去,没死没病的,也没什么可担心的。你只要好好修行,就是尽孝了。

第三种,“劝以念佛法门,俾得生净土,大孝之大孝也。”劝导父母念佛,让他们往生净土,这是大孝中的大孝。

??

孝顺是不是一种执著

有人学了点中观,就把父母观“空”了,父母说什么都不理不睬,这是不对的。

学了佛就不用孝顺父母了?佛陀没有这么教过。

佛陀说,父母是我们的恩田,是严厉对境——你孝顺父母,功德很大;违逆父母,过失也一样大。所以,不是父母有没有学问的问题,一个有教养的人,无论在家或是出家,都要孝顺、恭敬、供养父母。

那出家人这样做,是不是一种执著呢?

是一种执著。就像汉地的懒残和尚,他为养活母亲,甚至典当了袈裟去换米。但结果呢?他的执著不仅没有影响修行,反而让他成就了。

所以,出家人要修慈悲心,就更要孝敬父母,否则就矛盾了。

——摘自索达吉堪布《漫谈弟子规》

附:佛门孝经

佛说盂兰盆经

西晋三藏法师竺法护译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大目犍连始得六通,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观视世间。见其亡母,生饿*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目连悲哀,即以钵盛饭,往饷其母。母得钵饭,便以左手障钵,右手搏食,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连大叫,悲号涕泣,驰还白佛,具陈如此。

佛言:“汝母罪根深结,非汝一人力所奈何。汝虽孝顺,声动天地、天神地祇、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奈何,当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脱。吾今当说救济之法,令一切难,皆离忧苦。”

佛告目连:“十方众僧,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锭烛、床敷卧具、尽世甘美以着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当此之日,一切圣众,或在山间禅定、或得四道果、或在树下经行、或六通自在教化声闻缘觉、或十地菩萨大人权现比丘,在大众中,皆同一心,受钵和罗饭,具清净戒,圣众之道,其德汪洋。其有供养此等自恣僧者,现世父母、六亲眷属,得出三涂之苦,应时解脱,衣食自然;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华光。”

时,佛敕十方众僧,皆先为施主家咒愿:愿七世父母……,行禅定意,然后受食。初受食时,先安在佛前、塔寺中佛前,众僧咒愿竟,便自受食。

时,目连比丘及大菩萨众,皆大欢喜。目连悲啼泣声,释然除灭。

时,目连母即于是日,得脱一劫饿*之苦。

目连复白佛言:“弟子所生母,得蒙三宝功德之力,众僧威神力故。若未来世,一切佛弟子,亦应奉盂兰盆,救度现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可为尔否?”

佛言:“大善快问!我正欲说,汝今复问。善男子!若比丘比丘尼、国王太子、大臣宰相、三公百官、万民庶人,行慈孝者,皆应为所生现在父母、过去七世父母,于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饭食,安盂兰盆中,施十方自恣僧。愿使现在父母,寿命百年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乃至七世父母,离饿*苦,生人天中,福乐无极。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若一切佛弟子,应常奉持是法。”

时,目连比丘、四辈弟子,欢喜奉行。

回向文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鬼节原来跟这个有关听索达吉堪布讲佛门之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