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少英学术论文选
年丽江电视台出品音乐电视《中国丽江古城》之水篇纳西族的水文化与水智慧
和少英王耀凤
水资源问题是影响当今世界社会经济发展及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探究各种不同文化群体的水文化与水智慧,对当今水资源的利用、管理和保护具有不可多得的意义。本文通过水与纳西族创世神话、水与纳西族迁徙历史、丽江古城水系、水崇拜及节俗用水、水文化的现代变迁和保护等维度,全方位展示了纳西族的水文化和水智慧。由此可知,水是纳西族人居地理生态、社会历史、文化习俗、心理精神的重要整合因素;同时,纳西族卓绝的用水智慧和顺应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对现代社会解决水资源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纳西族;水文化;水智慧古希腊的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早就提出了在中国等东方国家存在一种完全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东方专制主义”国家的理念。这一理念通过他的门生以及德裔美籍学者KarlA.Wittfogel等学者发扬光大,巧妙地把这些东方国家的起源同治水等问题联系起来,给我们的水文化与水智慧研究提供了一种更加宏大的视角!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世界水日主题宣言宣称:“全世界有多少种文化传统就有多少看待、使用、赞颂水的方式。从神圣的角度讲,水处于很多宗教的核心,并被用于不同的典礼与祭祀中。水是具有强大魅力的,在不同国家中都被表现在艺术中,诸如音乐、绘画、文学、电影等,同时它也是很多科学探索的基础要素。世界上每一个地区都有一种崇敬水的途径,但共同的是,都认可它的价值及其在人类生活中的核心地位。文化传统、土著的实践及社会价值决定了在世界上不同地区的人们如何理解与管理水。”②
长江第一湾(丽江市博物院图)在中国西南边陲,拥有灿烂、悠久文化的纳西族,由于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因而有着与众不同的水文化。纳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的丽江市、迪庆州,西藏自治区芒康县以及四川省盐边县、木里县等面积为8万多平方公里的区域内,现有人口人,以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及独特的东巴教文化闻名于世。纳西人对水的感情,对水的利用和管理,贯穿着纳西族民族发展的历程,显示着纳西人朴素和谐的自然观、宇宙观和卓绝的生存智慧,同时也彰显着因势利导、节约、循环的用水智慧,由此,水成为整合纳西族社会的重要力量,不仅是地理生态的整合,同时还是纳西族社会历史及人文精神的整合。在如今倡导节水惜水的现代社会,对纳西族的水文化和水智慧进行探讨,具有不可多得的重要意义。
一、水与纳西族创世起源
一个民族的创世起源神话,体现着族人最初的宇宙观和生命观,创世起源神话中的诸多要素和观念,构成民族心性和文化传统中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文化基点。在纳西族的创世起源及人类繁衍的神话中,体现着水与纳西族的深厚渊源。
(一)混沌初开的气与水
在纳西族古老的创世神话史诗《崇搬崇笮》与《董术战争》中有这样的记载:“石头在爆炸,树木在走动,混沌未分的天地,摇晃又震荡③。”“最初,从上面出现了原始的声音,从下面出现了原始的气体;原声和原气作变化,出现了一滴白露珠。白色露珠作变化,出现了木、火、铁、水、土五行。五行作变化,出现了五股白云和白风。白云和白风作变化,出现了白蛋、绿蛋、黑蛋、*蛋、红蛋。……白蛋起变化,出现了盘神的白天和白地、白日和白月、白星和白宿、白山和白壑、白色的树木和石头、白色的水和渠、白色的犏牛和牦牛、白色的马和牛、白色的山羊和绵羊;出现了成千上万个盘神的好儿女。”④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纳西先民的观念里,最初的宇宙天地是混沌的、无序的,随着混沌天地的不断震荡和蒸酝,出现了原声和原气,原声和原气化为白露珠,白露珠化育出了构成世间万物基质的五种元素,即木、火、铁、水、土这五行,五行演化相生后经过变化成为世间万物。由此我们可见在纳西先民的创世观中水的重要性,气、露珠都是水的不同形式,构成万物的五种基质都是由水演化而来,水即是万物的基点。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丽江古城(丽江市博物院图)(二)人祖的诞生和繁衍
在纳西先民关于人类诞生的神话传说中,也体现出水的重要性。东巴经书在探讨人类起源问题时,几乎无不提及露、海、云、水等,露、海是水,云也是水的不同表现形态,其中隐含的是人类演生于水的观点。在记述人类诞生繁衍的东巴经书《蒙增·查般绍》中记载:在天上的吉星出得最亮的时刻,
在地上的绿草长得最美的时刻,
由天神造化人类的种蛋,
由地神把这人类的种蛋孵化。
大地给这个种蛋以温热,
这种蛋渐渐发生变幻。
它先是变成一个气团,
这气团又幻化成三滴露珠。
第一滴露珠滴落在山岩上,
山岩上萌生出白根的柏木,
天神的舅父就这样出世。
第二滴露珠洒落在*栎青?上,
*栎的枝叶变得茂密宽厚,
许饶堆地神的先祖由此诞生。
第三滴神露洒到大海里,
相继出现亨施哼热,
哼热拉热,拉热美热,
美热楚初,楚初楚尤
楚尤楚居,居塞津,
津塞查,查热丽恩。⑤这段记述表明,天地孕育并且孵化了人类的种蛋,种蛋变为气团,气团变为露珠,从露珠中诞生了人类先祖查热丽恩(即崇忍利恩)家族几代,后来,查热丽恩和天女衬红褒白命结为夫妻,并繁衍出人类。由此可见,露珠代表的水,也是人类祖先诞生和繁衍中的重要一环。
丽江古城穿城入户的水(网络图)而在纳西族民间流传的《人类迁徙的故事》中,则将人类始祖由水而生描述得更为直接:“在一个瑞气氤氲的早晨,一滴神奇的露水滴落进海水里,露水在海里发生奇异的变化,在几抹晃晃发亮的电火里,爆出一声穿云裂石的雷鸣,这滴神奇的露水孕育出了恒时恒蕊。”⑥这里更直接而明确地表明露水滴落进海水里而诞生了人类始祖。
(三)以水为代表的自然创世观
与西方以及中国汉族的创世神话不同,上述由水而生的纳西族创世神话有其鲜明的特征。以希腊为代表的西方创世神话以及中国汉族的神话,主要是一种神创论的创世模式。希腊神话中的混沌之神卡俄斯诞生了大地之母盖亚等诸神,诸神又诞生了万物之神,世界万物就这么由神诞生和创造出来,人类则由普罗米修斯创造和保护。汉族的创世神话中创世神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则由其血、肉、骨化生为世间万物,而人类则是由女娲抟土创造。所以,在西方及中国汉族的创世神话中,天地万物、人类以及整个世界的秩序均是由神创造的。而在纳西族的创世神话中,万物是由以水为代表的自然化育而来的,人类也是化育的结果,这一过程中并没有创造万物或人类的神灵,而主要是靠自然的不断变化。虽然人祖身上具有一些超群的神力,但他并非人类和万物的创造者,他本身是自然演化的造物,而他的作用也仅限于通过两性结合而繁衍人类而并非以神力创造自然和人类,他的某些超群的神力也只是用来在繁衍人类的过程中助他克服重重险阻。
此外,在西方神话中,世界是神创的,世界的秩序也是神的意志的体现,神有操纵自然的能力,而在纳西族的创世神话中,世界的秩序是通过人与自然达成的协议来框定的,更多地凸显出自然力量的强大以及人类对自然的敬畏、感恩之心,这也是纳西族创世神话的独特之处(这一点将在后文详述)。
二、水与纳西族的迁徙
纳西族先民有着漫长的迁徙历史,这一段历史对纳西族文化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而这种迁徙也是伴随着与水的关系不断展开。
(一)迁徙中经历的水与空间方位感的形成
关于纳西族的族源,较为多见的说法是“羌源说”,认为纳西族源于古羌人的一支。方国瑜先生对纳西族的族源以及迁徙有过这样的论述:“纳西族渊源于远古时期居住在我国西北河湟地带的羌人,向南迁徙至岷江上游,又西南至雅砻江流域,又西迁至金沙江上游东西地带。”⑦但是通过现今对纳西族迁徙史的研究,我们能够更为客观地看待纳西族族源问题,我们认为“三源说”能够更客观地反映纳西族群体的形成。“根据现有的文献以及考古等方面的资料,可以初步推断纳西族先民大致是由三部分人组成的:一部分是源于今甘肃省和青海省的*河流域和湟水流域一带的古羌人。这些游牧的羌人先是向南迁徙到岷江上游,又逐渐向西南迁徙至四川省西部的雅砻江及安宁河流域,再继续西迁至云南境内的金沙江上游沿岸一带及丽江等地,最后便在这一带定居了下来。另一部分则系古代我国西南民族中称之为‘旄牛夷’‘白狼夷’的夷人族系,经过多年的发展演变而渐成为纳西族先民中重要的一支。还有一部分便是较早时期就居住在当今云南省丽江县一带的土著居民,由于这部分人世世代代居住在这一地区,当为纳西族先民人口较多的部分。”⑧
现今对于纳西族迁徒路线的研究,一方面是通过各种考古、史料考证的方法溯源推论,另一方面是通过对东巴经书中送*路线的研究考证来反向追溯纳西族的迁徙路线和历程。对迁徙路线的细节探析,虽然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但是对迁徙历史的存在是肯定的,而且也认识到迁徙并非一次完成,而是多次迁徙并经历了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对于迁徙的大方向,也几乎是没有争议的,认为纳西族先民由北(西北)向南(西南)迁徙,并且在路途中皆是顺水而徙,沿途靠山靠水而居,最后到达丽江并长久聚居。在纳西族先民的迁徙历程中,诸如金沙江、无量河等由北向南奔流的大江大河给先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此而形成“南”与“北”的方向感和特殊的表达方式,他们以“水头”和“水尾”来表达和辨识对南北的认知,“水头”为“南方”,写作“”,“水尾”为“北方”,写作“”,二者合一即为“水”,写作“”。
(二)迁徙中暂居地的选择与水的关系
纳西族的迁徙经历了漫长的空间历程和岁月,在东巴经书《迁徙记》中,记载了迁徙途中暂居的详细地名,“从恒英玉水河上游迁徙,来到恒英玉水河下游;从高地烂泥塘迁徙,来到高地涉水坡;从东渡口(金沙江)迁徙,来得夏渡口;从盘又打鼓(丽江县大具)迁徙,来到三道湾;从黑水迁徙,来到白水河;从三思渠村迁徙,来到塔本甸(祭祖台);从白沙迁徙,来到龙泉村,最后来到英古地(丽江)”,⑨这些暂居地的选择,多半是傍山或伴水而居。在迁徙的过程中,伴随的是纳西族自身发展的历史,尤其是生产方式的不断变化,从游牧、采猎、刀耕火种到初步的锄耕农业,对水的依赖逐渐增强,加之民众生活也离不开水,故而选择暂居地的时候,水成为重要的考量指标。
丽江古城万子桥(网络图)(三)迁徙中对水的记忆投射到丧葬送*仪式中
纳西族先民在迁徙中对水的记忆是如此深刻,以致在人死之后举行的送*仪式中,明确地表示亡人灵*要到达祖先故地,势必经过一条大河,同时,在纳西人的葬礼中,也为亡灵顺利渡过这条大河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根据对鲁甸公社(今玉龙纳西族自治县鲁甸乡)村民葬礼的调查记载:
“人将断气时,孝子(如儿子不在家,由近亲)往死者口中放“含口”,“含口”是一个小红纸包,内放大米9粒(女性死者放7粒)、碎茶叶和银屑(从银器或银首饰上刮下一点粉末)少许,先分成三小包,再用红纸将3个小包包在一起。在放含口时,由族内长辈告诉死者三代祖先的名字,并嘱咐死者如何使用这3小包含口。大意是说,第一包作渡船的船费。在去阴间的路上,有一条大江阻隔,需乘坐船只才能过江,乘至江心时,拿一包做船费,付给船夫,否则会被丢在江中而不能超生。第二包送给守卫阎王殿的两个大将。过江以后到达阎王殿,殿前有两个威武而又吓人的将官手执兵器守卫着宫殿,对每个进阎王殿的死者都要严厉盘查审问,给予刁难,第二包需送给这两个大将。第三包是带给死者三代祖先的。”⑩
这充分表明了纳西族先民在迁徙中顺水迁徙、渡过大江大河的事实经验已经印刻至其心理经验中,从而在死者*归祖先的另一个世界的象征空间中,水成为不可或缺的意象,也是生界与死界的区隔,同时,能否顺利渡过水(大江)也成为能否顺利进入死后世界回归祖先的关键环节。
三、水与丽江古城的修建
经过漫长的迁徙过程之后,纳西族先民来到丽江一带定居。丽江一地,从地理位置而言,就处于水的环抱之中。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金沙江由北向南流到丽江石鼓镇后,突然折向东北,冲破哈巴雪山和玉龙雪山的拦阻,一路欢歌,到了牦牛山,又掉头南下,继而往东奔向大海。金沙江的这一转折,形成了现今著名的风景名胜地“长江第一湾”,同时,也恰好把玉龙雪山和雪山脚下的丽江坝子揽入怀中,丽江因此得名,所谓“丽江坝”,纳西语为“英古地”,意为“江湾地”“金沙江右拐弯处”。金沙江犹如腰带缠绕于丽江,巍然挺立的玉龙雪山堆积着千年古雪,山下一股股清冽的泉水,滋养着丽江一地,绮丽的山脉和纵横的水系成为丽江的骨骼和血液。
玉龙雪山的冰川(和段琪摄)(一)古城水系的形成
丽江一带在纳西族先祖叶古年从“濮繲蛮”手中“夺而有之”之后?,纳西族的*治经济中心应在现今白沙、束河一带。白沙有水量充沛、水质良好的三思水,又称为“勃拾三思吉”或“勃拾三思开”,“三思”为纳西语地名,“吉”为汉语“水”之意,即“白沙三思水”或“白沙三思渠”之意。其水源在白沙三思开,分三股流经白沙、束河两乡灌溉田地,故对三条渠水总称为“三思吉”。束河旧时称为“龙泉村”,因这里有九鼎龙潭提供清冽的龙泉水及青龙河,发挥着灌溉两岸农田的重要作用。这些有利的水利条件,为这里成为纳西族*治经济中心奠定了基础。著名的丽江白沙细乐(又称“别时谢礼”)中有乐章《三思吉》,描绘了三思水灌溉附近农田获得丰收的景象。“白沙三思吉,三股水流三处。一股流五课?,五课栽稻谷。稻谷多饱满,多亏三思吉。一股流五皆,五皆播小麦。小麦长得旺,多亏三思吉。一股流五陀,五陀大麦熟。大麦一片*,多亏三思吉。”?
纳西族*治中心由白沙向坝中(今丽江古城)的南迁,大致发生于宋末元初,现今古城中所谓“知市”“丹市”的地名,“知”在纳西语中意为“街”,“丹”在纳西语中意为“地方”,“市”在纳西语中意为“新”,所以“知市”意为“新街”,“丹市”意为“新地方”,这里的“新”,当是以白沙的“旧”为对应的,这也反映出南迁这一事实?。自此,原有纳西族先民居住的丽江古城?,作为城市开始发展。古城三山为屏(北依象山、金虹山,西枕狮子山,阻挡冬季西北寒风),一川相连(东南面连接田畴万顷,一马平川),开始了“先理水,后修城”的延伸发展,在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因应水势自然,充分发挥了水的地理空间意涵和社会功能意涵,使整个古城成为水、桥、民居、人、生活和文化融为一体的和谐空间。可以说,城因水而建设扩展,水又给城带来了灵气与韵味,水与城就在这种互构中成为完美的整体。
1.总体水系
丽江古城及古城附近区域的水系属金沙江水系,主要河流有青龙河、清溪河(白玉溪)、玉河,主要水源有玉龙雪山、黑龙潭、拉市海等,所有水系最后在古城南端汇于东员里,再往南流入鹤庆,成为漾弓江源头。上文提到的青龙河,发源于束河,环古城周边灌溉农田,在古城外接纳白玉溪,并汇入东员里;玉河发源于黑龙潭,贯穿古城,分中河、东河、西河三叉,各条支流在古城南端汇入东员里;清溪河(白玉溪)在史料中有载:“白玉溪,在城西五里,与玉河相近,溪水洁莹,石灿如玉,由*山后,流归东员。”?清溪河(白玉溪)河水没有穿城而过,而是环城西面至古城南端汇入东员里,但现今由于黑龙潭部分泉眼隔年有断流的现象,所以引白玉溪的水入黑龙潭和玉河以作增源。拉市海离城8公里,本是断层构造而成的天然湖泊,对于丽江古城水系形成无多大关联,但现今由于黑龙潭泉眼断流现象严重且古城用水量激增,也凿开了拉市海到丽江坝的通水隧道以作补给。
丽江黑龙潭公园(李金星摄)
值得一提的是纳西族人对白玉溪水与黑龙潭泉水的用途划分,充分利用两种水在水质上的不同,使其发挥不同的作用。白玉溪的水,在纳西语里俗称“色米吉”,“色米”在纳西语中意为“石榴”,“吉”在纳西语中意为“水”,“色米吉”即“石榴水”之意,这种水的特点是清冽甘甜、触感较冷、富含矿物质,非常适宜农作物的生长,然而作为生活用水,却不太适宜,因其冷冽,冬天用水时更觉冰寒难耐,同时,还会使手部皮肤皴裂。史书上曾载:“白玉溪,出玉河源北数武吉瓦村。相传源自雪山麓,经三思康村东,伏流而出,水性凛冽,冬日每皴人手足。”?所以,在后来纳西族*治经济中心逐渐南迁至现今丽江古城区域之后,白玉溪水并没有引入古城作为生活用水,一方面因其河水走势并非穿城而过,另一方面也因为“色米吉”适宜灌溉而非生活用水的特点。纳西族人依照白玉溪本来的走势,让其绕城而走,灌溉附近农田。相对而言,现今丽江古城内的生活用水,多来自黑龙潭的泉水,纳西语俗称“古鲁吉”,意为“龙潭水”。相对于“色米吉”,“古鲁吉”的特点是水温较高,矿物质含量相对较低,因此,“古鲁吉”更适宜于作为生活用水而并非农田灌溉,加之龙潭水过锁翠桥出黑龙潭后成为玉河,顺势贯穿古城,所以,现今古城中大街小巷纵横流动、提供居民生活用水的就是这种“古鲁吉”。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纳西人民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水源水的水质,将水资源各自的优势作用充分发挥,与生产生活紧密结合的用水智慧。
2.玉河水系:贯穿古城的网状水系
发源于黑龙潭的玉河水系为贯穿古城的主要水系。黑龙潭有数十个出水点,出水量为1.~4.43立方米/秒,汇成潭面近4万平方米,提供了古城水系的主要水量。玉河水经锁翠桥流出黑龙潭,向南至玉龙桥,分为三叉,称“中河”“东河”“西河”,分别流入古城及附近农田,河在古城南端东员里合流。三河成为古城水系的主要脉络,纳西族人秉着“先理水,再修城”“随水建城”的理念,使古城的布局和建设与河密不可分。
中河是玉河水系的自然河。自玉龙桥分出后,流经今东大街、密士巷、七一街,之后过南门桥出城,至下八河,汇入东员里。
西河顺狮子山东面山脚,沿今新华街入城,经四方街、光义巷,至木王府沿其东、南、西三面环流,之后再一分为二,一条沿兴文巷东南流出城,另一条沿新院巷、忠义巷南流出古城。现今很多研究者认为,西河为古城水系的第一次人工规划,由木氏土司开凿,宋末元初,忽必烈革囊渡江,在今石鼓镇登陆,将丽江一带纳入统治范围,在石鼓建丽江路官署,元末,时任元朝通安州知州的纳西族先祖“阿甲阿得”在明洪武十五年(年)归顺明朝。第二年,明太祖赐阿得“木”姓,于是土司“木得”将治所迁到现狮子山脚下的古城地段。木氏土司于是开始理水建城,开西河、建宫室。西河的开凿,一方面是补充古城西面的农田灌溉用水,但更重要的是,木氏土司以西河总体走向为依据,仿中原城池护城河的形式,开凿西河,让其围绕木府东、南、西三面环流,使木府形成一个背靠狮子山三面临水的形式,这样的布局受到中国中原文化传统背山面水的风水城建原则的影响。木氏土司采取多项措施鼓励各地移民定居大研城,包括白沙街、罗波城(今石鼓)、束河街的部分手工业居民,甚至包括外域的各种技艺人、商人等。土司将沿着中河或西河水系的宅基地赐予新移民以此充实西河周边?。
东河出玉龙桥后,沿今新义街入城,在小石桥处一分为二,一条沿五一街东流出城,另一条穿崇仁巷、文华巷后南流出城。东河为古城水系的第二次人工规划,清雍正元年(年),中央*府降木氏土司为土通判,委派流官管理丽江,史称“改土归流”。首任流官知府杨馝到任后,开始了丽江古城城建史上的第二次大规模扩张,流官坐镇东城区,为解决东坝的水利灌溉问题,于玉龙桥处开挖东河,沿着丽江坝东北的金虹山,灌溉古城东面的良田,东河不仅起到了灌溉的作用,同时也补充了古城东部五一街沿线居民的生活用水,此外,在雨季来临时,东河还能够分流中河的水,起到分洪的作用。
丽江古城水系图东河、中河、西河三条河流在城内分成纵横交错的无数条支渠入墙绕户,穿街过巷,形成主街傍河、小巷临水、跨河筑楼、依山而居的高原水城景象。河流最宽处为5~6米,最窄处不足1米。河床平缓,清流悠悠,水波不兴,陡坡处水流湍急,哗哗有声。
丽江古城的格局,正是以东河、中河、西河这三条主河道成为贯穿古城的主体构架,由主河道和支流共同构成了放射状的网状水系,这个水系,成为古城布局的基础,古城内的住屋和街市,皆是顺沿水系而为之,故而才形成了如今丽江古城“家家流水,户户垂柳”的风貌。东河和西河虽为人工开凿和规划,但是也遵从了丽江坝“北高南低”的地势特征,同时遵循了“先理水,再修城”“以水为脉,顺其自然”的理念,这样做的结果是形成了家户、街市与水系完美融合的独特古城风貌,使得古城显出更为自由和独特的布局,不同于格局方正的汉族古城风貌,没有整齐的经纬贯穿,也没有明显的中轴线。水系看似无序的状态中却又有序可循,顺流则从北向南,逆流则从南向北。当今建筑学家们颇有诗意地概括了丽江古城的空间特色:“一是从自然性来说,不求工整,但求随意——整个古城的道路网格随地形、水系自由布局,不求方整;二是就尺度感而言:不求高大,但求得体——整个古城的建筑不高,道路不宽,广场不大,尺度宜人;三是从人情味来讲:不求气势,但求亲和——古城没有刻意追求气势、气派及严谨、对称的中轴,而是处处与水系贴近,空间生动而亲切;四是就平面化来看:不求豪华,但求质朴——整个古城街道与建筑的布局与风貌都是贴近百姓的生活,而不豪华张扬。”?
3.潭及井泉:古城的面状、点状水系
除了贯穿古城的三河网状水系之外,黑龙潭和白马龙潭均属于古城的面状水系。黑龙潭位于丽江城北象山脚下,又名玉泉公园,旧名玉泉龙王庙。因获清朝嘉庆、光绪两朝皇帝御赐加封“龙神”而得名,后改称黑龙潭。象山下栎树葱茏,水源从山麓古老的栎树丛下岩石间喷涌而出,有数十个出水点,出水量为1.~4.43立方米/秒,水质清纯甘美,水碧如玉,故称玉泉。该潭为玉河水系的主要源头,可调节玉河水系的流量,供给着古城的城市用水。白马龙潭在光绪《丽江府志》中记载:“在城西里许,狮山南麓,水从石罅出,村入甃石为潭,广半亩许。南流经中白马,北剌五六村,用此汲饮灌溉。”?该潭出水量为22.6升/秒,从未枯竭。泉水甘洁清纯,古木掩映。
三眼井(网络图)三眼井构造除了网状水系和面状水系之外,古城中还分布着不少泉眼。多分布于三河之侧,并因此组成古城的点状水系。这些泉眼,或是单池,或是依次贯穿单向流动的三池,俗称“三眼井”,泉周围皆用光滑的石头垒成石壁,比较著名的有溢灿泉、石榴井、甘泽泉、白马龙潭三眼井、光碧巷三眼井等。这些泉井,对古城由大小支流构成的网状水系构成了补充,夏季因降水致使河水混浊之时,这些泉井往往成为纳西族民众用水的主要来源。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纳西族独特的“三眼井”,“三眼井”充分体现了纳西族人的用水智慧。三眼井是利用地下喷涌出的泉水源,依照地势而修建,由三个连通的池构成,顺着地势水势,中间以尺许宽的小通道相连,单向流动。纳西族人对三个水池的功能与用途进行严格区分:通常第一池水为泉水源头,清冽甘甜,为饮用水;水从第一池经由小通道流入第二池,第二池水用于洗菜等污染较小的清洗活动;第二池水再经由小通道流人第三池,第三池水则用来洗衣物等污染较大的清洗活动;通常第三池水通过旁边的排水沟流出,人们在排水沟中涮洗拖把。这样的用水方式,使得水资源得到了循环使用,与当今的节水用水方式不谋而合,这样的三眼井及用水方式在纳西族人中已持续数百年,足见纳西族人独特的用水智慧。
4.桥
年丽江电视台出品《中国丽江古城》之路与桥篇水是流动的桥,桥是凝固的水。在大小河流纵横交错的古城里,各式大小不一、形制各异的桥成为古城不可或缺的独特风景。在3.8平方公里的古城内,有大大小小多座桥,因河面宽度不同而有不同形制的桥,既有大石桥、万子桥等恢宏的单孔或双孔石拱桥,也有百岁桥等石板桥,更有临河而居的住户们以木板简易搭就的进门入户的独木桥。
各种桥的存在,一方面连接了古城的道路交通系统,另一方面也造就了古城小桥流水人家的优美风貌。除此之外,丽江古城的桥还具有一些独特的功能。首先,桥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景。例如万子桥和百岁桥。万子桥为单孔石拱桥,用沙石料拱圈而成,长9米,宽4.2米,高3.2米,孔径4米。该桥始建于明代,至清雍正九年(年)丽江府教授万咸燕重修,在光绪《丽江府志》中载:“万子桥,旧志:在城西饮玉门外半里许,雍正九年,教授万咸燕、善士赵良弼重建。”?在桥旁立有《重修万子桥碑》。据传,居住在古城里的一户杨氏人家久不得子,闻行善积德可得子,遂祈求子嗣而捐资修桥,故此得名万子桥。修桥者用心良苦地采用沙石料来造桥,因为每一块沙石料由众多的小石子凝聚而成,用意明显而独特,喻为多生多子?。百岁桥,传说明代时为栗木桥,清代村里有一老人,名年世光,生于年,卒于年,享年岁,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另一说还包括其子,言其子享寿岁)。时地方官奉旨为老人树立百岁坊,将栗木桥改为石拱桥,成为现今的百岁桥,并命名其村为“仁寿村”。?这些桥的建设,以水为依托,同时也寄托了纳西族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其次,古城中的桥还是除四方街等街市以外的贸易的延伸。位于西河旁的两座古桥,一座名为“次此起笮”,意为“卖鸡豆桥”(鸡豆是丽江特色小吃凉粉的原料);另一座名为“奥古起笮”,意为“卖鸭蛋桥”。像这样的桥,除了交通和审美意义之外,还承担了商贸的功能,成为桥市,在纳西族人的生产生活中具有独特的意义。最后,古城中的各种桥,往往成为人们观景、邀约、休憩的场所,成为纳西族人社交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百岁桥可以说,以三河为主的网状水系和散布古城的井泉,构成了古城点线结合的完整水利网,再加之各种桥的联通,形成了古城小桥流水的完整风貌,人与水的关系,在这个完善的水利环境中逐渐展开。
(二)古城水系的功能
1.水系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古城中的河流和井泉,除提供古城居民生产生活用水之外,还担负着防火、泄洪、灌溉等重要作用。一是供给生活用水。古城居民生产生活用水主要从河中汲取,离河较远的地方则从三眼井中取水,古城居民饮用、洗涤等日常生活所需,在现代化的自来水网形成之前,全赖这一水系。二是泄洪功能。丽江地区降水丰沛,主要集中在夏季,丽江坝地势北高南低,居民多居住在地势较低的坝区,在雨量充沛的季节,雨水汇集向地势较低的坝区流,坝区居民容易遭受洪水之害,此时密集的河网水系又充当了泄洪的渠道,避免或减轻了洪水的破坏。三是防火功能。古城民居建筑全为土木结构,稍有不慎就容易导致火灾,且容易连片成灾,古城内密集的河网又为就近取水救火提供了便利。四是灌溉功能。丽江古城东南部地势平坦,有大片良田,不论是绕城而走的清溪河、青龙河,还是穿过古城的三河,都是灌溉这些农田的主要水源,清代乾隆《丽江府志》中就有“附郭高田咸资灌溉”的记载。五是独特的功能——洗街。史料中对此曾有记载:“郡城西关外有集场一所(即今四方街)……因逼近象山,山水流澌入市,然后东注于溪湖。市廛之民向以泥泞受困,余思另辟一沟,使水从市外行,非不便民,惧于街市风水不利。因谕街市众铺,各就门面铺砌石街。于进水之口筑一小闸,晨则阻水不得入街,暮则启闸放水涤场使净,俾入市者既免于泥泞,又免于尘埃。”?古城中心的四方街,自古就是城中最大的市集,散集后常泥泞污浊,历代治理者常为此苦恼,直至清代吴大勋任丽江府知府时,开创了这种阻水洗街的新用水方式,出现“白天为市,薄暮涤场”的景象,洗街之后的水通过河道又流至古城南边灌溉农田,这种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循环利用的用水智慧,直至今日也有着很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丽江古城放水洗街(唐新华摄)2.与水相关的场域成为纳西人社会交往的重要场所
古城中各种与水相关的场域,在纳西族人的生活中也发生着重要的作用。首先是桥。正如上文所述,桥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两项社交功能,是桥市,二是桥成为人们观景、邀约、休憩的重要社交场所。其次是河边泉边。除了以三坊一照壁为基本格局的民居住宅之外,由于纳西族人取水、洗涤等日常生活都仰赖河水和泉水,沿各条街巷和水路分布的水井也是家庭生活的必要设施和邻里之间的重要交流场所。常常能够看到纳西族妇女在河边一边劳动一边拉家常的场景。傍晚时分也能够看到全家老少在井泉边休息、嬉戏的场景,这些场域伴随着生产生活,成为人们社交的重要地点。
3.用水的规则维持着生活节奏和社会道德
由于水对于纳西人生活的重要性,纳西人对于水的使用有很多约定俗成的规范和禁忌。例如:每天早上10点前不得在河里清洗东西、倾倒污物;为了保证饮水的清洁,在时间上人们规定,晨、晚为挑水时间,不得洗涤物品、蔬菜;在位置上,约定俗成地形成了洗衣物用品者在洗食物者下方的习惯,而在三眼井的使用上则是泉池饮用,二池洗菜,三池洗衣,并且有约定俗成的严格的用水公约:
“东巴经‘署古’曰;人与署乃同父之兄弟,为履行与署之和约,特立此公约:一则不能污染署之井、泉、河、海,二则不能在水源周围吐痰、大小便及倒垃圾、脏水等;三则不能在水源周围杀牲,洗不洁之物,污血水不得流入水中;四则早十时前系取饮用水之时间,十时后方可洗菜及衣物,洗衣物者先在盆中洗净方可在井中漂洗;五则饮用、洗菜、洗衣按水头、中间、水尾之顺序。一九九六年二三地震重立?。
“上泉是作饮用水,洗涤食品用中泉,下泉请君洗衣物,分泉使用是传统,洗后残渣各清捡,垃圾污物别近泉,保护水源人康乐,文明自爱守公约。(光义居委会立)”?
三眼井及公约“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三眼井的建设与使用得以定型,成为具有民俗文化意义的空间仪式。通过这种定型的空间形态和使用规范,邻里社区关系的纽带得以维系和加强。丽江古城的传统文化习俗得以更新和传续”?
由此可见,这些用水规范和习俗口耳相传保留至今,人们都自觉遵守,一方面,用水时段的划分形成并保持着纳西人每日的生活节奏;另一方面,用水规范使人们养成爱水护水的良好道德规范。推而广之,遵守护水公约,也是一个人是否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体现。对水源和水的保护,也是和睦家庭、邻里,确保人们生活健康安乐的重要保证,所以,与水相关的规范也在精神层面上维系着社会道德的良性运转。
(三)贴近生活的人水关系
虽然同是水城,但是人与水的关系、水对于城市和人们的意义,丽江古城的水却与著名水城威尼斯的水不同。
水对于威尼斯的意义在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威尼斯独特的海洋经济类型和贸易形式,使其成为重要的港口货物集散地和运输要道,并由此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兴起乃至整个城市的繁荣。第一,水塑造了威尼斯人赖以生存的产业和贸易。威尼斯城位于地中海东部亚得里亚海北岸,具有良好的港湾条件。当第一批居民来到这些荒芜的小岛上时,他们便“靠海吃海”,靠捕鱼和制盐保证了威尼斯人的生计,同时以这些产品与附近沿岸的居民换取小麦。从此这个没有耕种条件的城市,开始依赖贸易维持并发展。被“海水所包围的威尼斯,以惊人的精力与活动,竭尽一切手段发展它所赖以生存的海上贸易”,“全城的人都经营海上贸易”,这是海水对于威尼斯自身生产经济类型的影响。第二,水路运输使威尼斯成为海上贸易交通要道,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威尼斯占据了重要的地理位置,通过海运发展对外贸易,并成为海上贸易的重要通道。威尼斯城自8世纪起就致力于供应君士坦丁堡,它的船只把周围地区的产品,如意大利的小麦和酒、达尔马堤亚的木材、环礁湖的盐等物资运往君士坦丁堡,又从君士坦丁堡带回拜占庭工业生产的珍贵织品以及亚洲供给君士坦丁堡的香料,从这种对外贸易中威尼斯以商业为主的经济方式得到扩张,同时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海上贸易的重要通道,由此带来了更大的商业繁荣,水成为威尼斯商业经济的命脉。为了保证这一海上地位,威尼斯还建立了强大的海*,发展实力雄厚的造船业及与其相关的行业?。第三,威尼斯的水是城内交通命脉。威尼斯城建立在离陆地4公里的海边水滩上,由个岛屿组成,城内有条运河和水道纵横交错,蜿蜒流贯其间,有多个小港像蜘蛛网似的迂回曲折,分布在全城。城里的“大街”就是那些大大小小的运河,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是贯穿全城的S形大运河,长约3公里,宽约60米。那些小水道便是穿插于各个角落的“小巷”,城里的陆上街道由多座建筑精巧的各式桥梁所连贯。全城几乎没有车辆。全靠各种船只在河道港湾中行驶。所以说整个威尼斯城是以水、桥、船为特色的?。
丽江古城的河道(刘剑伟摄)而丽江古城的水,多是不宽的河道,无法行船,无法承载交通运输和对外沟通贸易的运输意义,这与威尼斯是不同的;丽江古城的水质是适宜饮用的山泉水,能够供给人们的饮用水并灌溉农田,故而纳西人仰赖农耕,这也与威尼斯的水无法饮用却能发展出制盐业是不同的;丽江古城的水,对于纳西人还有着多样的象征意义并且存在于各种节俗仪式中,这也是其不同于威尼斯水的特点。于是,丽江古城的水显示出的,更多是满足日常生活用水、农业灌溉的生活性、赋予景观意义而非交通要道的景观性和审美性、以及融入日常生活节俗中的象征性,这些,都是丽江古城的水不同于威尼斯的水的鲜明特点。
四、水崇拜及习俗中的水
(一)祭署:人与自然的协议
正如上文曾言,西方的创世神话中,通常整个世界的秩序是由神所创造并制定的,而在纳西人的创世神话中,人与自然的秩序是通过双方协定而产生的。
和力民讲署神(截取自纪录片《纳西印象》)纳西族在向自然界索取的过程中,虽然不断受到自然力的极大威胁,但毕竟还是从自然中取得了赖以生存的条件和资源,因而表现出对自然赏赐的无限感恩。人与自然之间这种既惧怕又依赖的特殊关系,促使纳西族先民根据自身的认识去解释自然,从而把自然物和自然力幻化为神灵,产生水神、火神、山神和太阳神等,这种幻化,都来自功利目的,把恐惧和依赖的感情寄托在与人类的生活关系重大的自然物身上,这类自然神灵的总称,即为“署”,带有自然神的意义。在纳西族东巴经书《休曲署岩》和《鹏龙争斗经》中有这样的记载:
“人类和署本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他们共同掌管着宇宙间的一切,按照分工,人类专管农耕和牲畜,署则管理着山林、川泽、植物、空气和野生动物等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最初他们各司其职、和睦相处,各自过着平静的生活。可后来,由于人类贪婪地不断索取,发生了很多伤害署的事件,比如乱砍滥伐、污染水源和滥杀野生动物,还把烧红的铁矿石丢进海里,伤害了署。于是,署开始了对人类的报复,海水猛涨,百病丛生,双方矛盾与斗争愈演愈烈,人类在惊恐中求助东巴教始祖与教主丁巴什罗,认为署的报复导致人类再无法生存,署对丁巴什罗说:‘在我的泉边,可恶的人类宰畜剥皮,污血流进洁净的水源;牵着猎狗,到山林里去打猎,使我的马鹿和麂子不得安生。人们还无故射杀我的坐骑山骡、阴坡的*猪、阳坡的红虎,取我高岩上的蜜蜂、捉我江里的鱼儿、淘我江边的金子、捕我树上的白鹇、杀我林里的青蛇,还到我的九山上砍伐树木,放火烧荒,七谷里的蛙类都被光了,是人类不让我们活下去啊!’于是,在丁巴什罗的调解下,人类和署最终达成了协议,订立了“互不侵害”的条约。署要把淹没的田地还给人类,负责出清泉,及时降雨,允许人类适度开垦一些山地耕种食物。人类则不得任意毁林开荒、捕杀野生动物和污染河水。”?。
祭署仪式(丽江市博物院图)由此可见,订立协议的原因是人类的过度索取,遭到了自然的报复,于是产生了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这反映了人类对自然又敬又护的情感,对自然的崇拜由此产生,水崇拜也由此产生,于是形成纳西人爱水、护水、不过度索取的用水规范,人与水也有着深厚的感情。纳西人的民间习俗中,有很多都反映着这种对水、对自然的崇拜。
每年开春时,纳西人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署仪式,一方面是为平时索取过程中对署造成的伤害谢罪,另一方面则是祈求署庇佑人们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在一些纳西村寨中,至今还保留着“神树林”,并且用村规民约的方式规定,任何人不准砍伐“神树林”中的树木,不准在“神树林”里放牧,不准在“神树林”里小便,目的是涵养水源,维持生态平衡。这些都是水崇拜在生活习俗中的体现。
(二)朝白水——对水生万物的敬拜
秋染白水台(和尚礼摄)在今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三坝乡西端,有著名的风景名胜地白水台。三坝乡白地峡谷,属于裸露地表的喀斯特地貌,因含碳酸氢钙的泉水于此长年累月的累积,形成了十多个纯白如脂的钙化泉池台幔,恰似层层水田,烛光闪烁,纳西人给这5层台幔赋予了诗一样的名字,自上而下分别为银珠翻花、明镜映天、仙人遗田、神女显灵、银水游龙,状似白色梯田的数百块大小不一的扇面形半圆池层层叠叠,宛若白玉雕砌的人间瑶池,胜似仙境。其畔有一首明嘉靖甲寅年由“长江主人”题的摩崖诗,诗云:“云波雪浪三千垅,玉埂银丘数万塍。曲曲同流尘不染,层层琼涌水长凝。长江永作心田玉,羡此高人了上乘。”
在白水台,水的澄澈使它彰显圣洁的神性,同时,它又滋养着三坝附近地区的农田,成为人们生活用水的源泉,是万物生长之源。此外,白水台还是纳西族东巴教的发源地,这些因素,都使它成为三坝乡及丽江等地纳西族人心中的圣地,引发他们对白水女神的崇拜,每年农历二月八日,三坝乡及周边的纳西人都会在白水台举行隆重的朝白水仪式,以表达对神圣水源的崇拜,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万物丰茂。
二月八的野炊(和尚礼摄)朝白水的仪式,多以小家族为单位,在白水台附近的山地上,每个家族均有自己的火塘,人们对于各家火塘的位置都有一定的共识,一般位置都比较固定。二月八日一大早,各家便带着朝拜用的大香小香、活鸡、生火的栗木、小包白面及一些食品菜品等到达白水台,到各自家的火塘安顿好后,家中男子先到泉水源头泉池边烧香,以示烧香买水之意,然后打泉水生火烧水、煮饭,接着男子提着活鸡,到泉边用泉水蘸洗鸡头和鸡脚,类似洗礼的仪式,之后找远离泉水的山地割断鸡脖,将鸡倒提,让鸡血顺序滴洒在泉边的三个烧香台上以示献祭,这时在烧香台边会有东巴念诵祝祷词,接着用烧开的泉水烫鸡褪毛,将鸡剖开后在泉水中清洗,之后再用泉水烹煮。同时,人们还会拿着白面依次洒在三个烧香台上,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谷物丰收。待鸡煮熟,再烹饪几样菜肴,人们便在自家火塘享用午餐。午餐后,人们在白水台边吟唱打跳,直至下午方才陆续回家。
“朝白水”是纳西人,尤其是三坝乡纳西人每年的大事,远在他乡生活的纳西人一般都会赶回来参加。在朝白水的仪式中,借由白水女神表达了纳西人对于圣洁泉水的崇拜,也是对泉水滋养万物的敬仰,并且由于对水能够使万物生长的灵性的崇拜,他们也赋予了白水女神助人孕育生子的神力,很多人家在朝白水时也向白水女神求子。这些,都是纳西人对于水的崇拜的生动体现。
(三)水在纳西人心中的象征意义:各种节俗用水
1.洁净之水
通常在纳西族人的心目中,水是洁净的、圣洁的,它能够除去人世间的污秽和人身上的罪孽,这在纳西人的祭祀仪式用水与人生礼仪用水中得到表现。
在纳西人“极严洁”的祭天仪式中,为了保证祭天场和祭品的洁净,通常会由祭司拿一碗净水和蒿枝,边念吉祥语,边用蒿枝沾净水洒向四方,洒在猪、鸡身上,然后再用净水洗猪、鸡的嘴和脚,表示将祭天场的污秽之物除去,将要献祭给天地的祭品的污秽之气洗净,然后才开始杀猪、鸡祭神。
在三坝乡纳西人的结婚仪式上,新娘到了新郎家门口后,媒人和新郎的掌门人隔着门对歌,过后,掌门人把门稍开一线,用手端出一碗清水,新娘连忙把事先准备好的几枚钱币放进水里,意为给吉祥的金水银水。刚进门,男方将一瓢冷水倒在新娘的头上,以洗走外面的秽气。
婴儿出生是传统纳西族社会里的一件大事,因为这不仅仅意味着人丁兴旺,更意味着父母人生阶段的升级和生命灵*的延续。在诞生礼仪中,东巴执鸡在每人脸前晃一下,然后端来一碗水,用手指蘸水在每人的手上抹一下,然后把水泼在鸡身上,再杀鸡,意思是让鸡把所有人的不洁和罪孽带走,以保婴儿平安康健。
2.生命之源
水被纳西人认为是天地万物生长之源,所以,对于水的渴望是非常强烈的,这突出表现在纳西人对水源、泉湖、龙王的崇拜和其他一些祈雨的形式中。
上述朝白水仪式,就是纳西人对水源地的一种崇拜,也表达出对水利于万物生长的敬仰。
龙王崇拜。供给整个古城用水的黑龙潭,也是一个水源地,纳西人认为龙潭有龙王镇守,龙王被看作是司水的神灵,掌管降水,掌握着水源命脉,水的质量、水量都与龙王有关,只有龙王的保佑才能使地面上风调雨顺,万物的生命才可以得到很好的生长与延续,于是,祈求龙王给予丰沛水量的祭祀仪式也由此展开。纳西族的祭祀活动一年之中有30多次,最隆重的有3次。祭龙王就是其中最隆重的祭祀活动之一,祭龙王分为大祭、小祭,凡遇到天灾、人祸、久旱不雨或久雨成灾时就举行大祭,小祭也有固定的日子。每年农历三月十五的龙王庙会,就是纳西族传统祭祀龙王的节日。
在纳西族村落,如果到了阴历五月还不下雨,土地干裂,禾苗枯*,纳西村民就要纷纷举行求雨仪式,烧香磕头,敲锣打鼓,边走边喊:“老天爷下雨”,边喊边泼桶里的水。
丽江古城标志景观大水车水是生命之源的另一层含义,保佑人类孕育繁衍,所以人们也有对水的生殖力的崇拜。这在纳西人的习俗中也有很多表现。纳西族有“以水还酒”的订婚习俗。男女双方定亲时,男方要送礼品给女方,其中必须有一坛酒,女方的还礼则是一坛清水,装清水的坛子是男方送酒的坛子,在这里纳西姑娘用清水作为定亲信物,不但表示她纯洁的人品,还暗含着对纯洁美好爱情的向往,同时也有祈愿生子的寓意。生活在丽江永宁的纳西族有喝水、洗浴的乞子习俗,久婚不孕的妇女必须由巫师、丈夫和伴娘陪同来到有水的山洞,先由巫师施行巫术,然后乞子妇女和伴娘跳入洞中水池洗澡,浴毕,乞子妇女还要到被称为“酒木橹”的石头旁喝水。“酒木橹”为乞子之意,尖端有凹坑,坑内积满水,巫师拿来一根上下穿通的竹管插入水中,让乞子妇女嘴含竹管吸饮石坑里的水,吸饮三次方告结束。据说经过洗浴、饮水后的妇女就能怀孕生育,这一习俗明显体现了水具有生殖力的信仰。
3.节约用水以代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上文提到,纳西族人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通过协议商定下来的,中心思想是有效控制人类对自然的索取,自然界便会保证给予人类风调雨顺的生存环境。所以,纳西人对于水的态度是敬水、爱水、节水。节约用水表现出对水的感情,而且是一种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行动表现,所以,在很多纳西人重要的节日、仪式中,所用的水需要通过“买水”的方式向自然索取,同时,买了水以后也只能按需取用,不能无度。比如,除夕晚上,家里应挑满水,初一不能用桶担水,否则署会认为你太贪婪,只能到附近河边买水,凌晨向河里丢一钱币,点一炷香,顺水舀一碗水并祝祷“清洁平安、风调雨顺”。在纳西族人的葬礼中,人死后洗尸,由孝子去河里用土罐顺着流水的方向舀水,舀前在河边点几炷香并丢几个钱在河里,意为“买水钱”。
4.阴阳区隔与连通
水对于纳西族人而言,也是死界与生界的界限象征。在上文提到的送*路线中已经表明,纳西人认为在到达阎王殿前有一条大河,所以生者要在给死者的“含口”中准备银子付船费,以期顺利到达阴间归于祖先,所以,水是到达冥界前的必经阶段,是生死的界限。纳西族人通常在葬礼上,在安放死者灵柩的位置摆上一桶水,表示用水切断生死的联系。
燃放河灯(李金星摄)中元节祭祖。农历七月的中元节“烧包祭祖”,纳西语叫作“珊美波祭”,一般是在七月十三日、十四日两天举行。第一天准备好祖先牌位,带上香、茶、酒等祭品,到家门口以“唱名”的方式迎祖先亡灵回家,供在堂屋供桌上,同时献祭一些果品等,每餐饭前要先将饭菜献祭到供桌上,全家烧香磕头后,把香插在家户大门边,并取各种饭菜品少量汇成一碗倒在香旁进行饭祭。完成后全家方可吃饭,每餐如此。到第二天晚饭后,要举行将祖先送回阴间的仪式,将祖先牌位、金银纸钱等带到河边焚烧,将灰烬和供品一并投入河中,同时燃放河灯,意味着将祖先的亡灵通过河水送回阴间。由此可见,水是通向阴间的通道,是与祖先联系的脉络,也是阴阳两界的界限。
这些都表明纳西人认为水是阴阳两界之间的区隔。从一种辩证的观点来看,区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可以理解做联通。由此,我们对一些祭祀仪式上的用水,比如祭天时用来除秽的水,也可以有另一种解读,即通过水来与上天沟通祈愿。中元节祭祖送祖的时候,也是由水来联通阴阳两界,将祖先亡灵顺利送回阴间。
五、纳西族水文化的现代变迁
从上述我们可见,纳西族的水文化,是与纳西族的历史、生活紧密相关的,应该说,水文化已经融入纳西族整体的文化和生活当中,但是,在现代化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下,纳西族的社会文化生活都发生了很多改变,不可避免地,纳西族的水文化也发生着变迁。
以西方社会文明和科技发展为标志的现代性席卷全球,对世界各地,尤其是以多民族文化为鲜明特征的中国带来不小的冲击。吉登斯认为,“所谓‘现代性’就是十七世纪以来出现于欧洲大陆的生活方式与社会组织方式,其影响随之向世界范围蔓延,在世界范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一,现代性所导致的变迁的绝对速度,其激烈的程度是以前的变迁无可比拟的。其二,断裂体现在变迁的范围之上,当全球的各个角落都开始与其它地区发生相互联系时,社会变迁的浪潮实际上席卷了整个地球。其三,现代制度的固有本性。在前现代时期,某些现代社会形式(如民族、国家的*治体制)全无雏形,其它事物(如现代城市)则与前在的社会秩序只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连续性。”?现在,对现代化一词的争论也非常激烈。虽然人们已经逐渐意识到“现代化”并非单纯的“西方化”,每个国家、民族实体和文化类型都可以拥有自己独特的“现代化”类型和道路,但是,不可否认,由于西方国家在经济、科技方面的强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以标准化、一致性为特征的西方现代化模式与道路在现今全球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现代性所倡导的标准化、一致性与多民族文化的“异质性”呈现出一种较为尖锐的冲突和矛盾。纳西族也同世界其他民族一样,面临着现代化的挑战,面临着传统与现代这个富有张力的矛盾,在这种语境下,纳西族的水文化面临着什么样的问题?它的未来会怎样?这都是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