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海曙民艺名家讲中元节的宁波习俗
TUhjnbcbe - 2021/2/22 20:34:00
中元节又称*节,但宁波人却说“七月老三驮银子”,并在农历七月十五期间还有相应的一些传统民间风俗。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妨听听民间文化爱好者是怎么说的?七月老三驮银子

文/梁家骅

宁波民谣:四月种田下秧子,五月白糖揾粽子,六月西瓜吃芯子,七月老三驮银子……

“老三”是阿拉的口头禅,在宁波老话的概念里有好几层意思:其一,喻指小孩老成、懂得很多,如:该小老三;其次,是责怪人家多嘴,如;莫来的做老三、老三老四讲眼啥东西啦?也喻指消息灵通、能说会侃之人,如:桥头老三;还喻指好为人师、自我炫耀的人,如:充老三、做老三;另外老三还谐指*,如:七月老三驮银子。

“七月老三驮银子”来自于传统的中元节。每年农历七月半,便是民间的“中元节”了。其实,“七月半”本是早期的农作物丰收秋尝祭祖的日子,古人们对于农事丰收,常寄托于神灵的庇佑。在收获的秋季,古人们举行向祖先亡灵献祭的仪式:时令佳品供奉神享,然后自己品尝这些劳动的果实,并祈祷来年有好收成。

祭祖供奉阿拉宁波人叫“做羹饭”,一般是在去世后的“七头”、周年、阴寿等纪念日。平时在每年中的清明节、七月半、冬至前、过年前的除夕都会“仪式感”地举行一下。

祭祖供奉除了是对先祖故人寄托的哀思纪念,另外也是对美好生活、平安健康的祈愿。

“七月半羹饭”、“年夜羹饭”都是有祈愿丰衣足食、岁岁平安、年年有余的含义。在阿拉民间习俗中,“做羹饭”一定要有鱼,寓意年年有余、生活富足。“做羹饭”还必须要有一碗*豆芽,其中的道理大概是:*谐音“旺”,豆芽是孵发出来的,即寓意发。最后还要烧一点锡箔,也叫送银子。以此来告慰在天之灵保佑子孙后代平安、健康、兴旺、发达。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之前,各家各户都祭祖供奉、烧纸送钱。真如越剧《何文秀》中唱道:三支清香炉中插/荤素菜肴桌上放/第一碗白鲞红灯天堂肉/第二碗油煎鱼儿扑鼻香/第三碗香芹蘑菇炖豆腐/第四碗白菜香干炒千张/第五碗酱烧核桃浓又浓/第六碗酱油花椒醉花生/白饭一碗酒一杯/桌上筷子有一双。

这样便有了“七月老三驮银子”的习俗。

中元节的传说与习俗

文/冯炜达

在我国,历来流传着许多民间传说。最早都是以口耳相传的形式一代传承一代,后来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不少流传于民间的传说,经过历代文人的不断提炼、加工成故事,有的被改编成话本、小说、连环画,有的被改变成曲艺、戏剧、舞蹈和音乐等作品,有的还被拍成电影,成为妇孺皆知的艺术经典。有的民间传说还直接影响和衍生出各种民间的风俗习惯,比如春节,便有了坐夜、守岁的风俗,并衍生出掸尘、祭灶、敬神、拜年和吃团圆饭等习俗,寓意辞旧迎新;元宵节作为农历第一个月圆之夜,人们借此吃元宵、行灯会,祈盼新的一年能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清明节作为莺飞草长的季节,人们便有了到户外踏清、扫墓等习俗;端午节便有了裹粽子、做香袋、划龙舟等习俗;重阳节便有了爬山、登高、赏秋等习俗。同样,一年一度的七夕之后又到中元节了。

中元节又称“*节”。但聪明的宁波人深谙此道,从来不正面说出一个“*”字。因为“*”在民间传说中是一个不吉利之字,更多的是带有贬义色彩,甚至带有咒骂的意思。所以,宁波人巧妙地把这个日子说成“七月老三驮银子”。这也是民间的一种避讳说法,出发点就是不想得罪于*。否则,可能会横遭厄运。“银子”即冥钱。如果说,把天上的神仙比作“老大”,那么,世间的凡人便是“老二”了,这样“潜伏”在阴曹地府的*怪自然就是“老三”了。这样也就说得通了。不过,这只是一种自我臆测罢了。

早在唐宋时,民间信仰就视“七月半”(即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为“*节”。记得小时候,在临近“七月半”之际,家中的老人总会时时提醒孩子,这段日子晚上无事尽量少出门。那时一到晚上,无论城市的街弄还是农村的纤陌几乎都是黑灯瞎火的。在科普知识相对落后的过去,这种夜间的环境自然给人们的心里蒙上了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恐惧感。据说,那天阎王会打开阴曹地府,把大小**都放了出来,到阳间筹集一年之间所需的食物和钱财,等那时辰一到,便立即关闭地府之门。若来不及进门的将成为到处飘荡的孤*野*。当然,这些只是一种迷信的说法,也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于是,一到“七月半”,人们就会做羹饭、插地藏香,把装满冥钱的封袋烧掉,有的乡间还请来僧人做佛事,通过打水陆、放焰口等仪式,把锡箔(冥钱)和各种纸扎的冥器沿着河岸朝天焚烧,让亡灵“吃饱喝足”和“驮够”了一年的盘缠之后,方可打道回府。这样,阳间也就太平无事了。

中元节的产生和盛行,是宗教和民俗的融合。民间信仰认为,除了孤*野*,各家的祖先每年也会在这一天返回家中探望子孙,祭祖也由此而来。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神的认识早已发生了深刻变化,渐渐演变成祭祀先人、寄托思念、祈祷平安的民间习俗。

曾记何时,祭祖敬神一直是宁波人的传统习俗。除了中元节之外,每年的除夕和清明都会通过摆羹饭、烧锡箔等仪式来祭祀故去的先人和护佑人间的神灵。有些人也会在梦中“见”到已故的亲人,民间认为这是逝者托梦给家人。于是,要在中元节摆上一桌颇有讲究的“七月半羹饭”。这桌羹饭得有9碗、11碗不等的菜肴,每碗菜都有一定的寓意,像红烧*鱼——“年年有余”、红烧猪肉——“富贵满堂”、*豆芽——“吉祥如意”、新鲜藕片——“路路能通”、五味香干——“有相有干”、茴香花生——“妙笔生花”等等。其中,一碗豆腐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七月半羹饭”又叫“豆腐羹饭”,而且这碗豆腐还得做成一道浆,寓意“有情有义”。

同样,焚烧装满封袋内的纸钱也是有所区别。银色的锡箔代表白色,是烧给亡灵的;*色的元宝代表金色,是烧给神灵的。两者是不能混淆的。无论是烧给亡灵的锡箔,还是烧给神灵的元宝,都要在封袋上写上接收者的名字或神灵收用的字样,并写明日期。否则,可能会收不到。如果想结善缘的话,就不用装封袋,可以散装式焚烧,这样其它亡灵也能分享人间的烟火。同样,敬神点红烛,祭祀点白烛,不能混淆。焚烧封袋时,家人还得站在周边双掌合十,口中念念有词,以表虔诚。

中元节之夜,人们还会以放河灯的形式来祭祀亡灵。就是把折叠好的纸船放入河中,在纸船底部载上点燃的灯盏或蜡烛,随着流水漂向远方。放河灯是为普渡水中的落水*和其它的孤*野*,这一古老习俗大约起源于南北朝梁武帝时期,当时是由一些僧人在放生池里放河灯,以超度亡灵。后来流传到民间,成为人们表达对故去亲人的思念和祈福现实生活的美好习俗。当一盏盏漂浮在水面上的河灯时,载着的是人们对逝者的思念与祭祀,那跳动的火苗照亮着亡灵的返程之路。同时,也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祈愿。久而久之,中元节便成为宁波人追怀思远、祈祷美好的一种民间习俗。

排版:薛云终审:周东旭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海曙民艺名家讲中元节的宁波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