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习俗知多少丨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
TUhjnbcbe - 2021/2/11 13:09:00

普宁南径镇一年一度的“七月半”大老热又开始啦,昨晚,只见现场人山人海,善男信女们有序清香祭拜,尤其是当大量“大香”亮起之时,更是五彩斑斓,令人惊叹。

▼视频(拍摄日期:年8月14日晚)据资料显示,中元节,别名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节、盂兰盆节、地官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焚纸锭、祭祀土地等。“中元节”是道教的叫法,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或“七月十四”),它的产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部分掠影(拍摄日期:年8月14日晚)节期与古老文化中的阴阳消长循环之理有关,在《易经》,“七”是一个变化的数字,是复生之数。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该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时代民间的祭祖节,而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后道教的说法。道教有“三元说”,“天官上元赐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中元”之名由此而来。佛教则称七月半为“盂兰盆节”。在统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节开始兴盛,逐渐将“中元”固定为节名,节期设在七月十五日,并相沿迄今。

南径文艺新舞台▼

潮剧▼

七月十四/十五日祭祖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以及海外华人地区的传统文化节日,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均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祖大节。年5月,文化部将香港特区申报的“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入选,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来源:普宁网、网络

普宁客家乡镇

一起分享故乡的点滴

TUhjnbcbe - 2021/2/11 13:09:00
北京中科医院是怎么样 http://m.39.net/pf/a_4651571.html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

中元节俗称施孤、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三节同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中元节有放河灯、焚纸锭的习俗。

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合称“三元”,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1

农历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

2

农历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祭祀先人;

农历十月十五日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

历史渊源

中元节,可以说是佛教、道教与世俗的融合。它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时祭,以及与之相关的祖灵崇拜。

古时由于生产能力与认识水平有限,人们对于农事的丰收,常寄托于神灵的庇佑。奉祀先祖在春夏秋冬皆有,但“秋尝”在其中十分重要。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人们举行向祖先亡灵献祭的仪式,把时令佳品先供神享,然后自己品尝这些劳动的果实,并祈祝来年的好收成。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秋尝”祭祖的活动,先秦时代已有之,起先是天子诸侯的事,然后自上而下影响到民间。

起初,“秋尝”的日期并不确定,后来逐渐固定在七月十五前后,一般是立秋后第一个月圆的望日,秋气新来的阴盛之时。

各地习俗

01

祭祖: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日,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

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与祈祷。放河灯,尤数*河里放灯壮观。

02

0

祈丰收:

中元节施祭与祈望丰收又常联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

中元节习俗,剔除掉一些迷信色彩,会发现其中蕴藏的东西。那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对祖先的尊敬,对家庭和亲情的珍视,对传统美德“孝”的执着,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阅读更多精彩1.舞彩汪运不间断双重好礼等您拿

2.优惠来袭丨福利不止洗车+观影,更有餐饮优惠等着您

.收银通

让商户收款变得如此简单

部分文字及图片源于央视新闻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习俗知多少丨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