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西海岸新区六汪镇农村节日民俗
TUhjnbcbe - 2021/2/7 19:20:00
银川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316566.html

寒来暑往,冬去春来,一年又一年周而复始。

春节刚过,年味渐淡。您的家乡是怎么过年的?一年当中有好多节日,你们都是如何度过呢?

咱青岛西海岸新区老胶南的风俗民情基本相同,但不同乡镇各有独特的风格,下面我和您交流一下六汪镇民间时令节日的风俗习惯吧!

——单宝尊

春节:俗称大年,也叫阴历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城镇乡村无不庆贺。

六汪民间进入腊月(农历十二月),年味渐浓,家家开始忙年。赶年集(六汪大集逢五排十,附近还有三、八市美集,四、九河南柏乡集等)购置年货,主要包括鞭炮、香、蜡、烧纸、封窗纸、报纸、年画、灶妈儿(灶神像)、窗旁、窗花、门对(对联)、福贴等。

六汪民间“过小年”,即腊月二十三日“辞灶”,又称“祭灶”。小年被视为过年的开端。

每年民间都照例祭灶,意在向灶王爷告虔诚,顶礼膜拜,祈求“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以期来年家庭吉利、人口康泰。是日晚饭前女人包古扎(饺子),男人把买的灶妈儿贴于灶台后的墙壁上,点上几炷香、供上两碗古扎(灶王爷灶王娘各一碗)、两双筷子、点上几张纸,磕上几个头,一边磕头一边口中念念有词“灶王爷、灶王娘,吃了古扎上天堂。上了天堂多说好,少带是非多带粮。”次日取下灶王像,待除夕正式张贴。

小年过后,家家忙于蒸饽饽(白面馒头)、蒸糕(高粱或小米)、蒸*儿(外皮是白面,内包压碎的瓜干、豌豆、红豆等馅)、发米面(用玉米面做的发糕),总之做下一个正月吃的熟食,请村里有技术的人做一筐大豆腐,再炸上一筐香油果子(油条)。

这时在外谋生者,纷纷回家忙年、团聚。“小年”之后,择吉日打扫房舍,谓之“扫尘”,将居室内外、家什器具洗刷一新。

那时的房屋内墙多是用泥土漫的,扫屋后就要掩盖一下烟薰火燎的墙壁之色,用买来的几斤报纸,熬一盆浆糊把报纸糊在墙上,糊完后室内焕然一新,一派过年的新气象。

除夕,大年三十,举家忙年。白天挂年画、封窗(旧时的窗户是木棂子的,要用封窗纸糊)、贴窗花、窗旁、挂斗鸡、贴对联、贴福贴。

大门口贴“出门见喜”;炕头贴“人口平安”或“身体健康”;衣柜贴“衣服清洁”、“衣服千件”或“*金万两”;粮囤贴“粮食满仓”;猪圈门贴“猪大自肥”或“大养其猪”;羊圈、鸡窝贴“六畜兴旺”……。

门垛、迎壁、水缸、桌椅、箱柜,处处无不贴“福”。有的还将“福”字倒贴,取“福到了”的谐音,以兆来年多福。

除夕日上午,小学生自愿参加(烈*属户分糖块,小学生都很愿意参加)拥*优属活动,在村干部带领下敲锣打鼓为烈*属送春节慰问品、光荣牌、挂彩灯。

午饭后,男士们领着孩子和本家人一起,成群结队,带着贡品、酒菜、烧纸、鞭炮等到祖坟祭祀,“领”(请)老爷老妈(列宗列祖)回家过年。回家后要在堂屋正面挂竹子,摆供品,点蜡烛、烧纸、燃香、祀神祭祖。

晚上,合家团圆、同席共欢,美味佳肴尽为所享。这是农村人一年当中最丰盛的一餐,有的农户为了给五更吃古扎(饺子)腾出更大的空间,把这顿好饭改为午餐,而晚餐吃的简单一点。

吃过晚饭后就不出门了,在家“守岁”,彻夜不眠。全家人包饺子,并在饺子中包入几枚硬币,吃到硬币者,新的一年里有钱花。有的包上红糖或白糖,寓意吃到甜头。还包些元宝形的饺子,寓意招财进宝。

水饺包毕,小孩到院中燃放几个爆仗,当听到谁家放炮仗了,就意味着包完水饺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有了电视,全家人包着饺子看春节联欢晚会。午夜十一时半,主妇开始烧芝麻秸、豆秸煮水饺,寓意“芝麻开花节节高”、“烧豆秸,出秀才”。

十二时许,盛上饺子,敬天地祖先、祈*神,鸣放鞭炮,阖家团聚,吃团圆饭,说吉利话,以志新岁即始。

据说此时百神下界,不能得罪。尤其是小孩千万不能乱说话,吃不到钱不能说“没有钱”、水饺破了要说“挣了”、不小心摔碎了饭碗大人要快说“岁岁平安”……

吃毕团圆饭,大人带头到堂前给老爷老妈(祖宗)磕头、给在世的长辈磕头,接着小孩给祖宗和长辈磕头,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之后,多数人家仅留长者“守岁”,因旧时需不断烧香,香“尽”了要及时更换。也有全家通宵不眠的。

正月初一天刚亮,老少衣着更新、涂脂抹粉,举行拜年仪式,走街串巷,先拜本家长辈,后拜邻里,互道“过年好”或“恭禧发财”,儿童走街串巷抢小炮仗。

旧时,老者端坐炕上,小辈则进门磕头问好。老者家中都备好香烟、茶水、糖块、花生、瓜子之类,大沟、小沟一带晚辈来拜年时,自家较近的婶子大娘还要把提前准备好的几个小菜端上来,每人必须喝上一杯,此习俗一直延续至今。长者对来拜年的幼小晚辈还赐以“压岁钱”。

初二晚上,鸡叫前送年,再度鸣放鞭炮,吃水饺。从年除夕晚上至送年前,不管地面多么脏,都不能打扫,直至送年以后,卸下竹子,就等于老爷老妈们走了,次日早上才彻底打扫卫生。

自初三始,亲朋好友,相互登门拜年、饮酒取乐拉家常。到岳父家拜年必须在正月初三或初四,余者不论。亲戚多者走亲访友要一直进行到正月十几,甚至持续到二月,正所谓“有心拜年八月十五也不晚”。

庄稼生日:农历正月十一,是六汪的民俗节日。表达了农民对丰收的期盼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据说,庄稼会因这一天的天气决定了一年的收成:如果这一天是好天气,就预示着这一年将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如果这一天天气不好,则预示着一年将不会有好的收成。(此说有一点矛盾:究竟是这天晴天好还是下雨好?自己理解吧!哈哈)。但不管这天天气怎样,都要为庄稼过生日。

一般把过年的饽饽馏一馏在院子里供一下,烧点纸,放支鞭炮庆祝一下,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地里的庄稼大丰收。

这天禁忌“正月十一不动针,动针扎了庄稼芯”,妇女不能做针线活,孩子也不能动针、刀、剪子之类,以免损坏了庄稼。还有的地方单独为小麦过生日,是在正月二十一,叫“麦子生日”。有谚语“麦子成和敝,就看正月二十一”,意思是正月二十一这天的天气好坏决定了当年小麦的收成。


  

元宵节:正月十五日,亦称“上元”。晚上吃元宵,比喻团团圆圆,现也吃水饺。晚饭后,小孩在街上放炮仗、放烟花、放滴答锦,有民谣“滴答锦、小炮仗,嘁嘁咔砰两后晌”。

昔日民间还有照灯的习俗,人们打灯笼沿街观光,同时到有树木的地方照着灯笼敲打树木,据说照过、敲过的树木长得快,果树结果多。孩子提着灯笼到处照,照过的地方不招虫子,一边照一边哼着歌谣:“照毛虫、照毛虫,照得毛虫害头痛。”、“照旮旯、照旮旯,长虫(即蛇)蝎子都憋煞。”至今,照灯一俗在有些村仍流行。

近年来有些村庄的某些文艺爱好者自发组成所谓的“慰问团”到各个村给村民“拜年”,有孙家沟、前六汪、花沟等村的高跷、秧歌、龙灯、旱船、狮子舞等杂耍,也热闹非常。村里给予表演者一定的报酬,给村民群众带来了欢乐。

“二月二”:俗称“龙抬头”,又叫“土地爷生日”。传说二月初二是龙抬头的日子,自此日起,龙已从冬眠中复苏,要抬头喷雨了。

这一天,家家户户炒糖豆、炒花生,有民谣“二月二、炒糖豆,老婆孩子(金子银子)一大溜;二月二、炒果子,金子银子一桌子”。早饭吃面条,面条似龙须,以示龙抬头。

清晨,用簸箕盛草木灰沿房屋周围撒一圈,以祈祷房屋不遭风险;再在院内撒“囤子”以兆丰年,就是用草木灰在院内撒一圆圈,中间画一“十”字,置五谷杂粮,意祈五谷丰登;在圆圈一边再画一梯子,以示粮多囤高,需搭梯取粮。

有的村庄为土地爷过生日,到土地庙烧纸上供,祈求保佑风调雨顺。50年代后,祭祀土地神、“打囤子”等风俗逐渐消失,“文革”后,有些村又渐兴起。

民间还有二月二剃头的风俗,一般春节前剃头后正月不再剃头,经过了月余正好头发也长了,龙抬头日剃“龙头”。
  

清明节、寒食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清明前两天为“一百五”,“一百五,为祖坟添添土”,这天人们都到祖坟扫墓、添土、祭奠,清明前一天谓“寒食”,清明后一天为“落寒食”,其实这几天都可以祭扫祖坟、树碑,有的一百五填土,清明上坟,但多数是不管哪天一次完成。

民间祭扫祖墓者随着文革及之后火葬的推行逐年见少,但近几年又有所盛行,因国家规定了传统节日放假一天,在外工作的都借此机会回老家扫墓祭祖。

清明节当天有荡秋千、放风筝和郊外踏青的习俗。六汪农村清明节还有早起到河里洗脸,并端一盆河水回家给家人洗脸的习俗。

文革时期有的村里扎松门,女孩头上插柏树枝(最好带松米那种)、*杨叶、柳树枝、迎春花等。

清明节前后,家有小孩的几乎都要吊一个秋千,一般村里要吊一个大一点的秋千供成人娱乐,这里要特别介绍的是“小沟转秋千”,上世纪七、八、九十年代特别盛行,这是小沟村多年来的传统娱乐项目,也许是因为村子小,平时没什么活动,外人很少来村里,借此机会邀请亲朋好友来家做客。

这项任务由村委负责组织几位青年,一般在清明节上午建成,下午供人们玩半天。这个下午,是这个村子一年当中最热闹的时刻,周围四邻八乡的人们穿戴整洁从四面八方纷纷赶来,有的是胆气大的少男少女专门来打秋千,但很多是来看热闹、有的是来走亲戚、也有的青年男女借机卖弄风情或谈情说爱。秋千周围熙熙攘攘、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转秋千”的制作其实很简单,主要是一根粗壮结实的直木头,粗头下截面中心钉上一个大钢钉(耙齿),将木头竖立,钢钉插入埋在地下的石磙子(碌珠)中心眼里,木头上端套一钢圈,钢圈用七八条钢丝拉向四面八方的树上或固定的桩子上。在木头上端约三分之一高处绑上垂直交叉的两根长木棍,木棍两端各栓秋千绳子。木头下端离地面一米左右横绑一木棍做推把,秋千上面坐上人后,下面的人推推把秋千就转起来了。推把上套上小毛驴可代替人工推。

寒食清明两节相连,清明时节有“风流寒食”之称,也许一是因为此季节春暖花开,春风扑面,天旱风高,适宜放飞风筝,二是青年男女情窦初开,喜欢卖弄风骚,正所谓“馋老婆盼过年,疯老婆盼过寒”。

 

 

端午节:五月初五日,是纪念屈原的节日。传统习惯包粽子吃粽子、粽子锅里煮鸡蛋。粽子,多用桲萝叶包裹,呈枕头状,一包为一盖,两盖为一捆,有的用苇叶或竹笋叶包成三角状。粽米以糯米居多,也有的用黍米、粘高梁米等。

初四下午包好用大火热煮,并放鸡蛋,次日早吃。六汪民间还有拔艾蒿、折五树头、刨荆条根煮鸡蛋、在屋檐下插艾子,也有的地方插柳条、桃条、菖蒲,这些东西可在节后收起做药材,据说其药效远优于他日所采。还有在日出之前给儿童手腕脚腕拴五色线扣,曰“五丝扣”。节后下头场雨时剪掉,投入雨水最好是河水中,任其随流而去。据说“五丝扣”可以变成长虫,意在使孩子避见蛇。 

上供:芒种前后是六汪农民收割小麦的季节,同时也是“三夏”大忙季节的开始。

"三夏",是夏收、夏种、夏管的简称。六汪的农田主要种植粮油作物,这个大忙显得特别重要。

这里有个习俗,大约在六月六前后,麦收夏种基本结束,农民把收获的小麦扬净晒干,装进囤子里或粮缸里“颗粒归仓”,倒出茬子的地里所种的玉米、稻谷、地瓜、花生等都已出苗,远远望去一片翠绿。

为了庆祝小麦丰收(即便是减产了也要庆祝),也为了祈求来日的风调雨顺,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用新收获的小麦磨成面粉,用新面粉来蒸馒头、菜包、豆包,蒸出以后在自家的天井(院子)里供养天神(天老爷),以感激上苍赐给人们粮食,祈求天老爷能赐给人们一年的好收成。

这一民俗,突出了一个耕作民俗,人们希求粮食大丰收,虔诚地去乞求神灵,赐给人间幸福。

与伏:即入伏,意指进入三伏天。"夏至三庚数头伏",这是确立初伏的依据,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初伏(10天)、中伏(10或20天)、末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算起,10天),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间。

六汪民间习俗是与伏后小孩子可以到河里洗澡了,第一次到河里洗澡,还要先撒泡尿洗洗肚脐眼,然后再下水洗,因为这样做以后就不会肚子痛,许多小孩子就为了不肚子痛,初伏这天无论如何也到河里洗洗澡。

六汪食俗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之说,但多数只在初伏那天吃顿面条,因为过去的生活水平,吃顿面条就不错了,哪能每个与伏就吃好饭?

中元节:(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十月十五日称下元节),七月十五日是中元节,俗称“*节”,传说这一天阴曹地府将放出全部**,民间普遍进行祭祀**活动。六汪农家的中元节与除夕、清明、冬至同样重要,是传统的祭祖大节,都要上坟祭奠祖先。


  

中秋节:八月十五日,俗称“团圆节”,年内第二大节日,有“八月十五小过年”的说法,是因为早年家境贫寒,忙活了多半年,生活也没改善一下,中秋节期间又忙秋收,所以很有必要吃顿好饭,因此这天中午一般要大鱼大肉的做上一桌,全家共享。晚上,阖家团圆,饮酒赏月,吃月饼、苹果等。

重阳节:九月九日,现为老人节。旧时有雅兴者结伴登高揽胜或赏菊、饮菊酒。晚餐吃大米干饭豆角菜,故有“九月九,大米干饭堵着口”一说。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国家把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六汪镇*府成立了一个老年人协会,每个村里任命一位老村干部为老年人协会会员,这个会员在村里就是老年协会会长,并于老人节这天给全镇90岁以上的老年人送一个蛋糕,其中小沟村当时已经比较富裕,村里干部注重尊老敬老,决定为80岁以上的老人也送一蛋糕,所以老年协会会长就跑到镇驻地商店订购了一定数量的蛋糕,到了领取*府发的蛋糕后发现,村里买的比*府发的还大,最后只好进行了适当调整分发了下去。之后每年重阳节,村里的会长都要给80岁以上老年人送一个蛋糕,一直坚持了很多年。


  

冬降(xiang):即冬至,24节气之一,农历多在十一月即冬月,日期不定,冬至也是“*节”,为上坟祭奠祖先日。

“长到夏至短到冬(至)”,冬至日是一年中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日(与夏至相反)。六汪农村冬至主要饮食习俗是水饺,谚云:“十一月,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

据说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还有的地方吃面,“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冬至吃面的风俗与节气、气候、农事有关,冬至过后即是数九寒天,每隔九天数作一九。在滴水成冰的严冬,吃一碗热腾腾的鸡蛋挂面,才算是过了一个冬至。

腊八节:十二月初八,俗称“腊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六汪民间没有祭祀活动。

早晨,家家吃“腊八煮子”(即腊八粥),就是用自己收成的各种谷物干果熬成粥,庆祝一年的辛勤劳动硕果,祈求来年五谷丰登。

旧时腊八节前后学校放假,学生离校,外地的老师启程回老家,有“腊八腊八,师傅往家嘎扎”之说。


  

生日:人人每年过生日。以前过生日不像现在吃蛋糕、吹蜡烛、唱生日歌,六汪人过生日,早晨煮9只鸡蛋,意为“久久长远”,过生日的人一定要吃两只,并且这两只必须是完整的,万一煮爆了一只,那决不能给过生日的人吃,两只成“一担”,表示把坏事、孬事、肮脏事统统“担走”,家庭成员每人一只鸡蛋,跟着过生日的人沾点光,也表示全家人为过生日的人祝贺,若还有剩余则给最小的吃。

中午、晚上两餐一顿米饭,比喻“吃一粒米多长一岁”,另一顿是面条,即长寿面。

上述节日日期均指农历。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新节日(新节日皆为公历),如新年(即公历元旦,俗称“阳历年”)、“三八”国际妇女节、“五一”国际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国际儿童节、“七一”*的生日、“八一”建*节、“九十”教师节,“十一”国庆节等,机关、厂矿、部队、学校等分别以不同形式进行庆祝。

单宝尊,初级中学物理教师。祖籍青岛西海岸新区六汪镇,出生在六汪,热爱六汪,年7月参加工作至今,一直工作在六汪。

本期参与编辑

主编:静秋

排版:静秋

校稿:毕瑞霞

复审:裴珊

发布:静秋

长按

1
查看完整版本: 西海岸新区六汪镇农村节日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