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7月,
莆仙民间进入传说中的
“*节”
莆仙民间“七月半”有很多习俗
但年轻一辈,可能不太熟悉
七月半,也是中元节,佛教又称盂兰盆节。在莆仙,祭祖行孝是过节的主题,又称“顾祖”,莆田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据传说,每年七月十五日,是主管间祸福的神灵~地官来到人世考察和判定人间善恶的日子。因此,在“中元节”,民间有拜祭地官、祭祀祖宗和普度亡*的风俗。其基本内涵,是民间百姓寄托对祖先的追念产哀思。
中元节在莆田被称为“七月半”,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是,过节从每年农历七月十一(8月13日)开始延续到七月十六(8月18日)。民俗专家称,中元节是莆田的一个重要民俗节日,过节礼仪在全省最有讲究!
莆仙中元节前,在七月十一日和十二日,各家已先摆设祭品,恭请祖先返家,即俗称“接公妈”;一些人家,还按古时的俗例,将香案桌上的“公妈龛”打开,呈现历代祖先的牌位,以及将历代祖宗的画轴,挂在厅堂的四壁,先供奉茶点,以待十五日大祭。
七月十三日,已出嫁的女子,如娘家父母双亡,或亡故一人,这一日,女儿领夫婿携儿女要回娘家哭奠“送纸”,称为“送头年纸”,祭品为果品及猪头、猪脚、金粿(用干旱稻草、干*豆枝叶烧成灰,冲水过滤后,成为含碱的“金水”和糯米磨粉搅拌成浆,蒸成带金色的米粿,也有用小米磨粉拌“金水”蒸成金粿)“薄荷糕”(以上等冬米舂细、过筛、拌上白糖、压实后,置于蒸笼中蒸制而成,同时还加上少量薄荷,故名)和纸箔;娘家收礼之后要回礼,一般要送红灯笼一对、碗十个、婴儿坐用的“车椅轿”一架等礼品,让女儿挑回家表示添丁幸福,生活甜美。此项风俗,民间称为“十一、十二,金粿尝味;十三、十四,挑来挑去。
七月十五日主祭日,亦称“接公妈”。这一天,不少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和在外省市工作、打工的亲人,赶回家乡,全家人聚集一堂,共祭祖先。这个时节,因为天气炎热,莆仙百姓俗称“公妈热”。但是《莆田岁时记》记载:“是节焚化以纸钱为巨,焚化时,火焰上天,故俗称‘公妈热’”。
还有“七灵八验”之说,就是说七,八月做的梦是非常灵验的,其实就是应验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常理。各家祭品,一般以素菜、干果为主,避免食物霉变。所以,主祭品主要是金粿和薄荷糕。中元节晚上,莆仙一些寺庙还举行普度和孟兰会,沿海民间也有“放水灯”(用白纸叠折成各种花朵、船只,在中间点上蜡烛,放飘水上)的风俗。七月十六日,各家举行“送公妈”,中元节主祭至此结束。
相关资讯:
关于“*节”的那些事儿!
放到您的圈子里,
您的亲朋好友会感激您的!
-END-
来源:莆田生活大V、网络
赞助商展示广告01赞助商展示广告02↓↓新朋友点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