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当我们谈论书店时,我们谈些什么
TUhjnbcbe - 2021/1/24 3:27:00

想来奇怪,可能你一整年都没读完过两本书,却打心眼里觉得书店是个好东西,绝不允许城市失去这文化符号,甚至还会参与众筹,帮实体书店渡过难关。

书店,网络百科给的定义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品牌形象,贩卖图书这种精神产品。在音乐播客COMMONFM主播健崔的回忆里,关于书最美好的一个场景,发生在北京东城区美术馆东街22号的三联韬奋。这家店分三层,每早开门第一件例事,就是打扫阿姨和店员一块,反反复复地用墩布把楼梯墩到石头面亮得反光。费劲把楼梯擦这么干净,是因为书店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买书和看书的人可以随意席地而坐,在楼梯上读书。别说,墩地的这股子认真劲,还颇有扫地僧般的神圣、宗教感。

无论春夏秋冬,读者们穿越楼梯走上走下,都只能小心翼翼地踏着台阶中间那一小段,因为两边都坐满了看书的人。不管是农民工还是大学生,四十多年来,这家店静默地接纳着这座城里爱书的人,没座椅,更没有咖啡和小食,但如果你真的想要看看书,台阶绝对是干净的。

·至少

还有书店

北京以前的书店扎堆,是跟着文化人的踪迹,也就是大学校园走的。从最早的文史哲学术型书店风入松,到清华大学边上的万圣书园,这些书店都开在需要书、爱护书、离不开书的人周围。教授和学生们嗜书如命,自然在消费分配上也是把收入优先投给书店。而开书店的人,也多是些文人志士,比如据说当年许知远联合几位朋友,各自投资5万块,就有了单向街书店的雏形。爱书之人多半感性,也必会惺惺相惜。从古至今,文化圈的社交互动更是让人感慨世界之大,也不过一个地球村。巴黎传奇的“莎士比亚书店”创办于年代,设置了“作家驻留计划”,收留那些穷困潦倒却满腹才华的作家们睡地板,许他们个安静的角落写作、思考。

“翻到些资料,才知道原来费林盖蒂早年曾在巴黎晃荡,在’莎士比亚书店’驻留过,回到旧金山后,才创办了改变美国的‘城市之光’书店。‘垮掉的一代’浪潮就是从驻扎在‘城市之光’里谈天说地的诗人们开始,直接影响了年代美国西海岸的嬉皮文化。”更为有趣的是,书店旁窄巷的地上,还刻着出自《论语》的中文诗句:“四海之内皆兄弟。”

不过如今的京城里,不管是从新加坡开过来的PageOne,还是与商业地产紧密协作的西西弗等新型“网红”书店,都将最早台湾诚品追求的生活美学“在阅读中我们生活”给贯彻落实了。毕竟,随着播客的普及、电商的冲击,以及文化节目的扎堆,实体书店为了存活下来,得变着法儿地装点自己。又是结合第三空间概念,又是搞文创和餐饮,如今商业书店的时尚感和体验感都升级了不少。走进这些精品书局,满目尽是精巧的书架,或充满现代感,或保有古香古色之韵,精选书堆上都是进口的设计、建筑、时尚类图书,连封面都创意又洋气。至于为什么现在的大书店都开在商业区,健崔很直白地表示,选址的变化,是因为商场和综合地产区域真的需要书店。“这些书店入驻商铺时的租金都偏低。商区为了丰富自己的形态,所以乐意掏钱来养这个人文情怀。”

与之相对的是真正独立的小型书店,它们恰恰一直处于自我消耗的状态。当大众无需通过书店来获得自己想买的书,“那么书店这个产业难道不是必然会走向消亡?”所以我们得重新审视一下书店的定位。“实体书店和线上书城的根本区别在于,线上买书是简单地进行买卖交易,而逛书店,则是用来消磨闲来无事的一两个小时。”当然,这种看似随意的行为,也是个获取灵感、未知信息的过程,细想的话,如同一个冒险旅程。聊天中途,健崔还津津乐道地说,他突然翻出一张年7月7日的万圣书园发票,“我一直有个习惯,买完书就把发票直接当书签夹在书里。”

·意外的

惊喜

独立书店有着跟时装买手店相似的挑选再展示过程,自然也印上了店主的审美。对于爱书人士,一间独立书局最宝贵的吸引力,不过就是一份挑选书籍的好品位。说来有趣,北京人健崔曾在三线城市义乌的宾王街道,偶遇了家难忘的小书店,里面陈列的人文社科和非虚构类的图书,是他近些年在国内见到的,最有意思的一拨选书,“租金可能就月两千吧,所以它坚持着自个儿的经营、挑书模式,也生存得下来。”另外,藏在南京老门东巷子里的书店“换酒”也是间有意思的店,门脸朴素简单,毫不起眼,但进去后别有洞天,什么奇怪的品类都有,旧书和新书都卖,“读者们可以拿家里不会再看的五本书,去店里换瓶儿啤酒。”在书店,未必要为图书消费,但一定得寻得份乐趣。

逛书店是有仪式感的,也蕴含着购书人对自我观念的建立。“我逛书店,会追着特定的出版社和系列买,选书的过程其实也是在了解图书编辑和店员们的所思所想,就像了解不同的音乐厂牌一样。沿着积累的线索寻宝,总有意外之喜。在喜欢的作家、作品附近,又会发现更小众的,只印刷了一千多册的陌生作家,会觉得好有意思。”不少当代人喜爱通过自己千奇百怪的书单、影单和歌单来彰显品位的独特和道地,那寻摸小众图书的最佳方法,可能就是逛小众的独立书店了吧。

·名字里的

学问

只卖书的书店还活得下去吗?一个转型很成功的案例就是名字起得很可爱的多抓鱼书店了。这个自诩“理想城邦”的书店从线上发展到线下,最终开在北京朝阳区大望路。店里的好生意使我惊讶地意识到,原来这么多北京人都对纸质书保有敬畏感。较独立的城市书店们是有着鲜明标签的。最显眼的属性就是店名,比如库布里克书店,名称源于美国电影导演斯坦尼·库布里克,年第一家库布里克书店开在香港百老汇电影中心旁,为电影院观众提供书籍、影碟、唱片等。如今北京东城区当代MOMA的店内,也多是电影相关的书、剧本和杂志。

高垂直度的实体书店让人挖掘到意想不到的读物。健崔很喜爱香港油麻地那间库布里克,里面的图书留存时间很长,会让热爱电影和表演艺术的人翻到些有岁数的藏书,收获些启发和灵感。“第一次去的时候二十几岁,之后等到我三十几岁再去,发现那些书还在那儿。给我的感觉就是,真正美好的东西,并不会因为时代更迭就被淘汰,就找不到了,他们一直都在那儿。”这种蹿上心头的温暖感觉,蕴含着纸墨味儿的踏实。

有个很好玩的乌龙,万圣书园的名称其实是源于西方的*节—万圣节。不过随着人们的口耳相传,“一万个圣人”反而传得更广,加上这解释似乎更合乎情理和规矩,所以万圣书园的英文店名由原来的“Halloween”改为“AllSagesBookstore”。万圣开了十几年,经历了三次搬迁,颇有颠沛流离的气质,书店也着实见证了这个古老城市的不断变迁。走进万圣书园大门,一层侧边是略微狭窄的木楼梯,登上台阶来到二楼,才能一睹这家被誉为“京城学者精神家园”的书店。书架都很高,直接连到天花板,图书的分类标签很原始,店员用毛笔在纸上写类别,虽然简陋,却符合这里的氛围。周围的大学教授和外国学者们常来这里聚会,营造了一种欧洲学术沙龙的形态,不过西洋人喝咖啡,在这儿我们喝茶。书园还会收养很多流浪猫,它们或趴在书架上打盹,或站在窗边眺远,成了店里的吉祥物。

如果一个城市没了书店,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象?恐怕难以想象。每个国家都在极力保护文化产业建设,欧洲一些城市甚至通过立法来保证图书在线上线下都保持同样价钱出售。健崔反倒倾向于让书店顺其自然地发展,毕竟一个城市的人群如果自己不重视文化,还要书店来装点门面干什么?“对于实体书店的各种转型和自救,终极的解决方案是让阅读成为一种大众追捧的风潮。”不过反过来一想,想要提高一座城市的人文精神,增加书店不也正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吗?

·城市之

在北京最时髦的商场之一SKP的书店,我询问鲁迅文学奖得主孟繁华,如何看待书店的时尚属性。他有些无奈地回应道: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书店在现阶段,不可避免地需要融入娱乐休闲的成分。“著名旧书店的倒闭会让我很难过,有太多记忆都在那些老书店里,跟知识分子关系最密切的就是书店了。”孟繁华不认为单纯地去修建更多书局就能铸就出所谓的城市文化,“现在花里胡哨的书店们的确是都市景观,但对于中国来说,城市文化远远没有构建起来,眼下这种精致书店的兴起更像是白驹过隙,碎片式的都市节奏并不会真正凝聚起城市文化。”不过平心而论,或许也不必太过严肃地看待书店在追时尚潮流这事,以Prada掌门人,*治学博士缪西娅·普拉达为代表,知识分子时髦起来恐怕谁都追不上,内涵和形式也都是文化的不同投射而已。所以书店装修布置的“网红化”,或许倒是正对了当下社会贪婪地追逐“兼得鱼与熊掌”的社会潮流呢?

在北京西单老佛爷商场的钟书阁书店店长看来,任何时代,书店的存在都是一种城市的精神气。虽然店铺形态在不断变化,但核心都是在鼓励更多人对书、书店和阅读产生兴趣。“我们店里有5万本书,具体到怎么分类,设置重点的、主体性展台,这里头有很多店铺自己的规则和习惯在,陈列和摆放都有着独特逻辑。”销量排行榜也不单折射出热点和流行,而是代表着书店自己的文化语言。“我们店的使命,不只是在销售图书,或营造一个有文化气息的生活场景,更是要创造一个打开线索的大门,让人脱离互联网大数据算法,找到些新兴趣。”对于我所好奇的,像钟书阁和PageOne这种资本撑腰的大型书店会不会对独立书店造成更大的冲击,店长用“存在即合理”做解释,“不同定位的书店有其各自特色,也总会摸索出自己的生存之道。拿钟书阁举例,我们本着‘连锁不复制’原则,因地制宜地融合店址周围的人文特色,比如中关村和西单就有不同的选品风格,再配上合适、入时的室内设计来吸引大众。”

不同于对实体书店发展持悲观态度的人,店长相信“改变不会突然发生,一两家书店的坚持可能影响不大,但文化建设这事儿总得有人来做。”人们的观念和习惯是会慢慢扭转的,“来我们店里拍照打卡的人,哪怕有一两个凹完造型后买了书,那就挺好。”对比欧洲一些每几步就能撞上一间书店的城市,中国城市书店的建设规划还有一条漫长的道路要走。

感谢健崔、孟繁华、钟书阁北京西单店初次发布于SoFigaro

Mayaa

1
查看完整版本: 当我们谈论书店时,我们谈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