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圣节前夜即将到来,
小伙伴们想好如何分发糖果了吗?
又是否准备了别出心裁的万圣节look?
如果你还毫无头绪...
不如先来听个*故事热热身吧~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一名行经山区的旅行者很不幸的迷了路。
正当他饥寒交迫,体力不支时,在遥远的前方发现了一栋茅草屋。
他上前去,敲了敲门,问到:“有人在吗?”过了一会儿,一个干瘦的老婆婆出来应门。
旅行者说明了来意,婆婆给了这个旅者一盒便当,并答应旅者当晚可以在这里暂且住下。
第二天一早,旅者一醒来,惊觉身边根本就没有什么茅草房,自己就睡在地上。更别说什么老阿婆了,但旅者并不害怕,心中仍十分感激那位婆婆,认为那是菩萨化身,前来救苦救难了。
于是他在原地拜了拜,经过长途跋涉,最终回到村里。
回去后,他逢人就讲这档子事,于是有人说到:“你说的那个阿婆啊,她在三年前就去世了。”旅者一听,心中暗叫不妙,突觉身体一阵剧痛,并大叫到:
“不好了....我,....我...我吃了过...过期的便当!”
怎么样怕了吗~
接下来就讲讲,你不知道的万圣节起源
Longlong...longlongago…
大不列颠的凯尔特人(Celtic)以10月的最后一天为夏日的终结。于是古代高卢、不列颠和爱尔兰的祭司--德鲁伊德就会举办一个赞美秋天的盛大节日,从万圣夜后半夜开始,直至次日11月1日持续整整一天。
他们认为,在那天晚上他们伟大的死神--萨曼会把那年死去人的**统统召来。之后,寒冷、无生气的冬天就要来了。
所以凯尔特人也管这一天叫“死人之日”,他们相信在这一天各种恶*出没,亡*游荡世间。凯尔特人在这一晚戴上面具吓走这些“阿飘”。
另一种说法是基督教为了纪念受迫害的殉道者,将每年11月1日定为诸圣日(AllSaint’sDay),也有人把它叫做“AllHallow’sDay”,“Hallow”来源于中古英语halwen,与holy词源很接近。在苏格兰和加拿大的某些区域,万圣节仍然被称为“AllHallowMas”,意思是在纪念所有的圣人(Hallow)。那一天,要举行的弥撒仪式(Mass)。而万圣节前夜(10月31日)则被叫做“Hallow’sEve”,久而久之就变成了“Halloween”。
所以Halloween的正确翻译应是万圣节前夜,而华语地区常将万圣节误认为是万圣夜。
“西洋*节”我们了解了这么多,
那么关于中国的*节你又了解多少呢?
可以看出,传统的中国*节有三,分别在春季、初秋、初冬。最家喻户晓的清明节重在祭祖祭墓,表达孝思,一般不叫作*节;中元节则在祭亡,不仅祭亲属,也对孤*野*一并关照;盂兰盆节糅合祭祖和祭野*,有“普渡”之意。
从“七月半,*乱窜”的“放*之时”,经十月的寒衣节,到次年清明“收*之时”,中国*节其实自成一体。不过,寒衣节渐渐淡出了我们生活的视野,其他两个节日的主要习俗仍是祭祀。
有人可能会疑惑,东亚*节气氛之严肃,步骤之繁复,看上去比Halloween要来的无趣不少,它们的文化价值又能如何呈现呢?
下面就来说说“*节”之间的差异吧
万圣节,当今的狂欢和起源的内容大相径庭,它的时间如同直线延伸,去而不返,勇往直前;彼时,中国人一年中的三个*节,在文化时间上,如圆环旋转、冬去春来、周而复始,
万圣节的发展脱离了原有的祭祀模式,向放纵、怪诞和狂欢的方向一发不可收,留下的只有人们穿古怪服饰游行的习俗;
清明与中元,从单纯的祭祀,烧五色纸衣祭孤*,演变为祭祀和适度的狂欢,人们仍焚香烧纸,普渡*怪,也要踏青采风,找寻宣泄放松的机会。
古代凯尔特人在橡树林里燃篝火祭神,穿上兽皮衣服迷惑*神,不让*怪靠近。中国*节的妖魔*怪是被敬畏、祭祀的主体,是人格化了的*,有神性的*。
中国*节人们敬*,希望祖先在冥冥之中为子孙禳灾祈福。即使当今科学如此发达,我们依旧还是会对此抱有一些想法,并非迷信,而是人们寄托的美好愿望。“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意思是:谨慎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地追念祭祀祖先,这样做就可以使老百姓的道德风俗归于淳朴厚道了。
慎重追远,强调的是人对于文化和道德传承应当秉承十分谨慎的态度和强烈的责任感,对于自己的言行是否有悖于祖辈的教育,身后对后世子孙有何影响,都应当深思熟虑。如果每个人都能够报着这样的态度做人做事,社会风气就会淳厚朴素。
说到这里,想必大家对中西*节都有了一定了解了
年轻人喜爱狂欢节式的*节并非坏处
但对中国传统*节的一知半解也是需要反思的
快活地吃着万圣节的糖果
也要了解到中华文化祭祖踏青的传统。
毕竟
兼容并蓄,才是中华文化必不可少的点睛之笔。
Inall,Halloweenisonitsway.
TrickorTreat!
文案:秦蔚、李攸然
排版:王艺静
校审:贾芝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