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9月2日,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盂兰盆节。可为过去者荐亡超度,亦可为现世父母供灯祈福。愿使现在父母,寿命百年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乃至七世父母,离饿*苦,生人天中,福乐无极!广做功德。祈愿众生离苦得乐、平安吉祥!南无地藏王菩萨!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这天,是中国传统中的重要节日——中元节,“中元节”是中国道教的叫法;农历七月十五这天,佛教称之为“盂兰盆节”,民间则称之为“*节”。当然,道教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节及其民间的*节,既有不同的表达形式,但是,这三节又有祭祀祖先和崇尚忠烈的共同文化内涵。
中元节
中元节,中国传统节日、地官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焚纸锭、祭祀土地等。“中元节”是道教的叫法,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或“七月十四”),它的产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节期与古老文化中的阴阳消长循环之理有关,在《易经》中,“七”是一个变化的数字,是复生之数。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该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道教有“三元说”,“天官上元赐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中元”之名由此而来。佛教则称七月半为“盂兰盆节”。在统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节开始兴盛,逐渐将“中元”固定为节名,节期设在七月十五日,并相沿迄今。
七月十四/十五祭祖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以及海外华人地区的传统文化节日,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均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祖大节。年5月,文化部将香港特区申报的“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入选,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天官、地官、水官”,这“三官”主管人间的赐福、赦罪、解厄三个任务,他们法力无边,分别要在这三天到人间巡游,检察人们的道德品质是否好还是坏,对于那些道德品质好的人,他们就给予赐福,否则,他们就要降罪。但是,中国道教又是一个很宽容和随时给予人转变更新自己的机会的宗教,所以,“中元节”并不仅仅是个奖励善良和惩罚恶劣的的节日,而主要是个“赦罪节”,所以,“中元节”又是中国节日中的“忏悔节”和“赎罪节”,一年中有罪过的人可以在中元节这天通过各种仪礼去检讨自己和请求天地人的宽恕。
三官大帝,即天官、地官、水官,亦称“三官”,又称“三元”,为道教较早供祀的神灵。一说天官为唐尧,地官为虞舜,水官为大禹。
道教开始就有三官崇拜,即天官、地官、水官。随着道教的发展他们的职责也十分清楚,天官为上元赐福(正月十五),地官为中元赦罪(七月十五),水官则下元解厄(十月十五)。道教《太上三官经》云:"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众生皆是天、地、水官统摄"。
地官赦罪:地官名为中元七炁赦罪地官洞灵青虚大帝青灵帝君平等应善天尊,隶属上清境。地官由元洞混灵之气和极*之精结成,总主五帝五岳诸地神仙。每逢七月十五日,即来人间,校戒罪福,为人赦罪。
中元节正值地官大帝圣诞,所谓地官赦罪,神明慈悲:救一切罪、度一切厄。出离长夜,得睹光明。万罪荡除,冤仇和释。
奉祀:天地水三官以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和十月十五日为神诞之日,道教人士都进庙烧香奉祀,或建金箓、*箓道场,以祈福消灾。
三官大帝宝诰
志心皈命礼。
唯三圣人。乃一太极。普受浩劫家之命。鼎膺无量品之褒。紫微清虚洞阴。总领功过。赐福赦罪解厄。溥济存亡。道冠诸天。恩覃三界。大悲大愿。大圣大慈。三元三品三官大帝。三宫九府感应天尊。
盂兰盆节
传说,有个叫做目莲的人做梦,他梦见自己去世的母亲沦落在饿*行列中,于是,他送饭给母亲,却屡屡不行。木莲将此事告诉佛,佛劝他供养僧众多行善事,以解脱母亲在阴间的罪孽,木莲在七月十五这天作盂兰盆(梵意为“解救倒悬”),于是,佛教僧众集体为木莲母亲念经超脱,使得其母脱离了苦海。由此可见,佛教的七月十五的盂兰盆节,有两层涵义,一是教育人们要供养宗教僧众,二是教育人们多做善事超脱先人罪孽,并提倡孝道。
*节
七月十五为“*节”,这大概是因为民间人们要在七月初一到十五这半月的时间中给先人烧纸钱和祭祀,这种人*对话的气氛,使得人们产生了*的节日之说。
中国民间*节中,七月初一为开*门,死去的先人就要*归人间检察后代们是否善恶,后人也要乘机祭祀他们;七月十五,为*节。过了七月十五,就关*门了,七月三十之前,如果有人还没有祭祀他自己的先人,他的先人一年就要游*人间……
为什么特别强调这一天?
对于佛教和道教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日。
对于道教来讲,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道教初起时有三官崇拜。即天官、地官、水官,以后称之为三官大帝,很多地方都有祭拜三官的庙观。他们各有责司,天官为上元赐福,地官为中元赦罪,水官则称下元解厄。将“三元”与“三官”相配,说上元天官生日为正月十五日,中元地官为七月十五日,下元水官为十月十五日.所以道教七月十五日要设坛醮祭.
对于佛教来讲,七月十五日是佛教盂兰盆节。「盂兰盆」乃梵语音译,原义是解倒悬,传说佛的徒弟目连,苦於其母生前作恶,被罚下地狱深处,无由解脱,去问佛有什麽解救法门,佛告诉他,於僧徒解制日(即农历七月十五)斋僧,可救**脱离地狱之苦。
佛陀慈悲殷切嘱咐:
“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一切佛弟子,应常奉持是法。”
中元节习俗
1、祭祖,超度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此时盛夏已经过去,秋凉刚刚开始。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
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到“七月半”祭祖时,(有些地方祭拜仪式则需要在七月十五之前)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请出来,恭恭敬敬地放到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卅日送回为止。
祭拜时,依照辈分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向先人汇报并请先人审视自己这一年的言行,保佑自己平安幸福。送回时,烧纸钱衣物,称烧包衣,或为他们奉请超度符,让他们免堕地狱之苦,升为天人,或转世福满之家。
2、祭祀土地
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
3、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和其他孤*野*。人们认为,中元节应该张灯,为*庆祝节日。人为阳,*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就在那里沉沦。然而如今的城市化管理放河灯仪式便转变成了寺庙、佛堂供灯。此日可为父母供灯祈福,祈愿现世父母延寿无病;过世父母远离恶趣。回向三世因果,超拔累世冤亲债主,往生净土,究竟解脱。
祭祀是华夏礼典的组成部分。“祭祀”也意为敬神、求神和祭拜祖先,是根据宗教或者社会习俗的要求进行的具有象征意义的一系列行动或仪式,是儒家礼仪中主要部分。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是以事神致福。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神。天神称祀,地祇称祭,宗庙称享。祭祀观则记载儒教《周礼》《礼记》与《礼记正义》《大学衍义补》等书解释。古代中国“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祭祀有严格等级。天神地祇由天子祭,诸侯大夫祭山川,士庶只能祭己祖先和灶神。祭祖也是汉人宣告自己为炎*子孙最直接的方式。
“百善孝为先。”祭祀则是孝的表达方式和传承载体。中元节,无论是给逝去的先人烧纸焚香,或是捧菊寄哀,或是佛堂供灯,或是遥寄哀思,都是活人对逝去先人的祝福、问候语悼念,是人的灵性的自发、情感的延伸。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节日和风俗。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虽然“亲”已“不待,”但亲情却念念不忘,历久弥新。七月十五,正值一岁过半,秋收将至,安排一个时间和仪式,表达对先人的缅怀和感恩,正是“孝”的具体行动,对活着的人也是一种引领和教化。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祈福祭拜传承的是一份思念,一份亲情,一份孝义。敬请大家随自己机缘行持:吃素、念佛、诵经、供灯、供斋、忏悔、行善、戒杀放生、广修供养,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礼佛一拜,罪灭恒沙!念佛一声,福增无量!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如是因,如是果。因缘当下,修正身心!
●一菲非常高兴此处能有各位缘主不断支持,会尽可能的做出更好的文章给大家受益,并藉此良文供养大家清静福根!谨祝各位缘主吉祥如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