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太有意思了用上林壮语ldquo解读
TUhjnbcbe - 2021/1/4 18:11:00

点击发布房屋租赁、求职招聘、顺风车、商家优惠信息、生活小报料等便民信息

大明山是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

山体高大,是稳定的水源,

所以亚热带气候的大明山地区成了水稻的乐园,

产出了粮食,

从而也成了人类的“伊甸园”。

图来源于网络

这些历史并没有失传,生活在大明山周围的尚未创制文字的中华先祖们非常害怕历史文化失传,他们用多种办法把历史传到了今天。

例如他们用历史来造新语言,借用后人的嘴巴跨越时空述说他们的历史就是其中的一种的办法。现代人只要开口讲中国话,那就是被中华的祖先们借用嘴巴来述说远古历史。比如说五官,现代人只知道五官是泛指脸面的各部位,这样理解当然是对的,但是不深,五官名称其实也是中华的远古祖先在讲的历史故事,他们在讲“我们用一首史诗给脸面各部位安了名称”。在壮语中,歌叫做“欢”,作叫做“果”,作歌叫做“果欢”,五官就是“果欢”的象音。这首五官歌就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母系史诗,它是用上林壮语编的,我译成这样:“祖先勤采集,辛苦顶烈日。看到地面上,食物密又多。撇开杂草藤,努力拉拔采。思量取一半,一半留种生。搬出密草丛,放进茅草屋。用餐吝惜盐,节约苦度日。虽然穷又白,但育有你们。”大概就是这样的意思,可能我译得不够雅达,那就只有来上林旅游去听群众讲壮话吧。五官名称都是源于这首史诗。例如耳朵就是有你们的意思,有你们,用上林壮语来讲就是“眉修”,耳朵就是“眉修”的象音。耳朵的别称叫做采官,也是上林壮语,采官(“派欢”)意即歌尾,耳朵名称是用五官歌的末尾部分来安的。语言本身就是历史,这方面的问题我有论文详细论证,这里是专讲节日民俗。

举办节日也是古人传史的一种办法,过节就是全民族定期参与祭祖,传承中华远古祖先在八桂的历史,是全民族共同上的一堂远古历史课。我们通过解读节日民俗也能够获得远古历史知识,上次我们探讨了春节端午节七夕节,接下来我们探讨七月份的节日,获取新的历史知识。

农历七月份是蜀葵花当令。中国有十二月令花,每个月用一种花来作为花卉的代表,这不仅仅是爱花,实际上这更是一种述史传史的办法。只是由于人们数典忘祖,集体失忆,不知道月令花的内涵而东改西改,至使月令花歌杂乱。但是七月蜀葵八月桂是主要的讲法,应该是真正的月令花。

远古未有文字,当然就没有文字史籍,古人想到的是用物品传史,反正物品有名称,名称很简单稳定,把一些物品组合起来也就是把一些名称组合起来,这些组合起来的名称就是一串语音,这串语音可以达到象说,也就是可以映说某种意义,只要文化背景不变,人们就能够听出真正的意思来,听出历史来。

七月份用蜀葵花当令,关键在于“蜀葵”这两个音,如果你真正懂得壮汉两语的八桂稻作渊源,那么你当然会用壮语去解读“蜀葵”。在壮语中,年叫做“比”(我是用比字来记音,有偏差,读者要念成正确的上林壮语音)。反正众所周知年叫做“比”。那么,葵与“比”音近。没错,葵与“比”韵母一样,发音相似。现在读者只要先肯定葵与“比”发音相似就可以,我们接着讲蜀。蜀与足音近。这样,蜀葵就与“足比”音近。那么,壮语“足比”意即满足一年的需要,用蜀葵花当令,可能也就是讲要满足一年的需要。我们先讲可能是,先不要断定它就是这种意思。

上次我们讲过七夕是上林壮语采谷备冬粮的意思。估计很多人不同意这样的讲法。确实,语音少,意思就难确定。但是反之,语音越多,意义就越明显。七夕只有两个音,可以有多种理解,但是,要是把七夕与蜀葵连起来念,就有四个音了,信息就多了,它的意思就容易确定了。反正它们都是七月份的东西,是可以排列的,可以连起来念,我们就连起来用上林壮语念,“七夕蜀葵”,很明显,意思就是备足冬粮,这种语言很道地自然准确。“七”是攒,指采集。“夕”是天冷,指冬季。“蜀”是足,意即满足。“葵”是“比”,意即年。稻作民族的人一听就明白这是讲采集冬粮,备足一年所需。所以讲七夕节就是远古祖先述说忙于采谷备冬粮的历史,述说七月水稻正成熟,秋冬即将来临,必须抓紧季节采谷,不然冬季就会饿死冻死。

冻死并不奇怪,八桂的冬季也很寒冷并漫长,没有衣服就会冻死,必须备足衣服御寒。到了农历七月份,秋冬也就不远了,必须抓紧时间纺织制衣满足全族过冬所需,一定要劳动到天黑才休息。七月的节日民俗,主要就是烧衣,要烧得多,越多越孝,衣服,裤子,鞋子,轿子,帽子,蚊帐,兵马,楼房,汽车,(甚至二奶帅哥情妇)……一大堆,烧后要拨开检查,有未烧到的要烧完,要一点也不剩地烧成一堆灰才行。七月烧衣民俗就说明了远古的七月份不仅忙于采谷,也忙于准备冬衣。迷信讲烧衣是给*送过冬衣物,迷信讲法只是浅层的神道讲法,没有讲历史,我们需要的是历史信息,全民族的节日活动一定有它的历史内容。在远古,社会发展非常缓慢,母系生活可能有上万年或数万年之漫长,刻骨铭心,所以才有了全民族不分阶级的定期节日纪念,历史信息一定藏在节日民俗中。关键还是在于语言,历史是用语言来述说的。关键就在烧衣这个风俗的名称,用壮话来讲就是“站衣”,“站”是壮语烧的意思。人们讲的都是“站衣”,问题就在这里了,衣的壮语发音是叫做“普”,衣是汉语,没有谁讲“站普”,而都是讲“站衣”,全民都讲得不纯粹,这就是问题了,这就是古人提示我们注意话中有话,里面有历史信息。那么,“站衣”的衣就是壮语年的意思,年的壮语叫做“比”,“衣”就是“比”的象音。上次我们讲过,纺织的壮语叫做“胆”,与“站”音近,“站”是“胆”的象音,“站”的话外之义就是纺织的意思,“站钱”意即纺棉。那么,这里讲“站衣”,是纺年的意思,只是还缺少了一个音而至意义不通。这个音在哪里呢?就在那堆烧成的灰。灰的壮语叫做“豆”,这个“豆”音就是缺少的音。那么,把三个音连起来念,“站豆衣”,意思就是纺够年,“豆”是够。至此我们已经懂得了,七月烧衣民俗就是远古祖先们讲的历史,他们讲:“我们七月份忙于纺织制衣,得备足一年的所用。”

汉族七月有七夕乞巧节,讲的就是纺织。母系社会的妇女们需要手巧才能够使族人有衣穿不冻死。“乞巧”这两个音,可以理解成向神灵讨求手巧,但是这样的理解不够深,上古社会没有神灵,人们平均分食才能够生存也就决定了不会有特权,连想都没有想过,别说有至高无上的神灵了,人们都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者,神怪只是阶级产生后才造出来的统治工具,远古人不可能讲神灵,更没有向神灵乞讨。“乞巧”两个音是远古人述史的声音,是古老的古越语言(古越语言是壮语汉语的前身),意思是手巧,“乞”是手指,“巧”是“校”,意即巧。如果联系“站豆衣”,合成“乞巧站豆衣”,那么意思很明显就是手巧纺够年,这就是远古人在说“我们七月需要做得快,纺够一年所需”。

七月的*节,又叫做中元节,是着重述说纺织历史的节日,有的地方过十四日日,有的地方过十五日。

解读七月*节也是首先看节日名称。它叫做中元节或者*节,老实说这两个名称都是不可理解的名称,所有节日都祭*,怎么独称*节?上元节下元节在哪时?元是什么意思?所以说这样的名称是大有问题的。我们把两个名称连起来用上林壮语念,“中元*”,意思就是穷全年,“中”是穷,“元”是全,“*”是年。这意思是讲远古很穷,衣食难保。七月用蜀葵花,蜀葵是足年,祖先怕我们以为真的足年了,所以他们又讲中元*,意即仍然穷困。穷不是光彩的事,所以古人分开讲了,中元,*,只有龙的传人才知道自己祖宗的难言之隐,才能够解读民俗。也正因为穷,所以古人才强调“蜀葵”,才用蜀葵花当令,寓意穷就成*样,富就象花美丽。但是远古人所谓的富只是谷米多,他们向往的是能吃饱的共产主义社会,把漫长的原始共产主义社会比喻成月亮(月亮神话就是八桂的原始共产主义历史),把粮丰的共产主义社会比喻成太阳,认为那样的高级社会“三足金乌”,“三足”是产足,“金乌”是任要,即按需取用。太阳被称为金乌,实际上是用理想来造的语言,语言是用声音做的符号,虽然用什么音都可以,但古人是用谷米理想来造太阳名称。但是他们的共产主义理想只是谷米多得可以按需食用,并没见有科学的社会发展理论。

解读*节还要看祭品祭具名称。有的地方放河灯,我们就要把灯和水联系起来,用上林壮语去理解(因为大明山地区是“伊甸园”,所以必须用大明山的语言去理解),灯的壮语叫做“灯”,水的壮语叫做“蓝”,联系起来就是“灯蓝”,这也是一个述史的声音,意思就是到达晚上,这是远古人在述说:“我们七月份要采谷纺织,干活到晚上。”

解读*节还要看日子号码。日子号码也是史料,可以用日子号码组合成一串语音,这串语音可以映说历史信息。只是需要几个日子的号码才可以组合成一串述史的密码,也就是需要过几天的节日,而人不能过太多节日,所以要分开过,我过十四,你过十五,分工完成传承中华远古历史的任务,这就是七月华南地区过十四节而华北地区过十五节的原因。

我们要解读*节,就要把过*节的地方当作整体来研究,不能够割裂开来看待。要破译这串述史的密码需要新的语言学知识,暂时没有时间写,我们以后再讲。

时间关系,暂写到此。请网友批评指正。希望网友们也写一些文章来分享,比如说为什么有中秋节?为什么吃月饼?为什么月亮有桂树?

丨内容来源:上林网网友(周有勋)

丨综合编辑:上林网

点一朵小*花

让我知道你“在看”我好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太有意思了用上林壮语ldquo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