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十五日的盂兰盆节,又称为僧自恣日、佛欢喜日。这是什么原因,其意义何在?
一、饿*道的苦痛现状
此事还要从饿*道众生的生存现状说起。
《普曜》云“悭贪堕饿*”,《瑜伽师地论》中对该道的众生有过详细的描述。饿*道的众生分三种:
第一种,由外障碍饮食。它们由于往昔造作上品悭贪,经常与饥渴相伴。身上的皮肉血脉全都干枯,就像烧完后的火炭一样没有生气。头发蓬乱,面色黯黑,嘴和口唇异常干焦,因为嘴唇太干就用舌头舔舐,到处寻找饮食。偶尔见到泉水或者水池想要解渴,但往往被其他有力量者守卫不能靠近。即使勉强靠近,因业力故,泉水变成脓血,无法饮用;
第二种,由内障碍饮食。它们腹大如海,咽细如针,即便得到饮食也难以下咽;
第三种,饮食无有障碍。这种饿*有名“猛焰鬘”,所有的饮食入口都会化成火炭燃烧。
图为盂兰盆节人们向佛塔供水,饿*也得以喝水。
因为这几种因缘,饿*道众生的饥渴苦恼没有一刻停止。还有饿*名“食粪秽”,其中一种以众生的粪尿为食,一种只能饮食令人厌恶的极其臭秽之物,甚至有一种饿*只能割自己身上的肉解决饥渴问题。
其苦痛与凄惨的程度,非佛眼所见,实难想象。且该道众生大多寿命长远,动经劫数,远非人类可比。
二、目犍连供僧救母
佛陀在世时,十大弟子之一的目犍连进入僧团不久。经过一个月的修习,迅速证得阿罗汉果。
此时,尊者思维:父母乳哺养育,深恩厚德,如何酬报?即以道眼观察世间,见其母生饿*中,因为得不到饮食,饿得骨瘦如柴。
目连与母
尊者内心非常痛苦,即以钵盛饭,送到母亲面前。他的母亲以左手遮挡,右手抓取。然而,送到口中的饭食却变成了火炭,无法吞咽。尊者看到这种情形,泪下如雨,悲哀大叫,即刻将此事禀白佛陀。
向佛禀白
佛言:“汝母罪根深结,非汝一人力所奈何!汝虽孝顺,声动天地,天神、地神、邪魔......四天王神亦不能奈何!”
目连救母
唯有在七月十五日,以盆“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锭烛、床敷卧具、尽世甘美”供养十方大德自恣僧,方能使“现在父母、七世父母、六种亲属得出三途之苦”。
饿*因佛陀的救度,而脱离*身,往生净土
目犍连尊者得佛所敕,依教奉行,终于使母亲脱离一劫饿*之苦。
三、供养自恣僧功德大
为何供养十方自恣僧的功德如此之大?
这就要讲到夏安居了。
夏安居,也称为雨安居、坐夏、坐夏安居、安居,指的是在农历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的三个月期间,在这期间僧众不允许随意外出。
印度的雨季较长,佛陀为了避免僧团游行乞食的困难,不受蛇类蚊虫的侵袭,以及避免伤害到草木虫蚁,而制此一规定。佛教僧众平时分成居住在聚落附近的聚落比丘,以及在森林中独居的阿兰若比丘,各自修行。
但在安居时,僧团的成员要聚会在一起,一同诵戒,纠正彼此的行为,同时分享修行心得。
三个月连续精进用功,到七月十五日这一天,所有僧众会将修行体悟向佛陀一一报告;同时,僧人们还要行自恣法,也就是批评和自我批评。
“自恣”不是简单的一种仪式,而是修学层次的进一步升华;是心灵的洗涤,是僧团的净化。
佛陀把自恣安排在夏末的原因,目的就是更好地完善僧团制度,令之和合清净。自恣的意义,就是巩固三月期间所修诸善“皆不毁失,行成皎洁”——一方面借助自己的力量,同时也是希望得到同修们的帮忙,互相鼓励、策发,在道业上走得更长更远。如《四分律行事钞》卷上对“自恣”一词的解释云:
“然九旬修道,精练身心。人多迷己,不自见过,理宜仰凭清众,垂慈诲示。纵宣己罪,恣僧举过。内彰无私隐,外显有瑕疵。身口托于他人,故曰自恣。
故《摩得伽》云:
何故令自恣?使诸比丘不孤独故、各各忆罪发露悔过故、以苦言调伏得清净故、自意喜悦无罪故也,所以制在夏末者。若论夏初创集,将同期欵九旬立要齐修出离。若逆相举发,恐成怨诤。递相讼及废道乱业,故制在夏末者。
以三月策修同住进业时竟,云别各随方诣。必有恶业,自不独宣,障道过深,义无覆隐,故须请诲,良有兹焉。故律听安居竟自恣。《毗尼母》云:九十日中坚持戒律及修诸善皆不毁失,行成皎洁,故安居竟自恣。
从以上引文可以看出,佛陀把自恣安排在夏末的原因,目的就是更好地完善僧团制度,令之和合清净。
自恣的意义,就是巩固三月期间“所修诸善皆不毁失,行成皎洁”——一方面借助自己的力量,同时也是希望得到同修们的帮忙,互相鼓励、策发,在道业上走得更长更远。因此通过自恣的方法,许多比丘皆得圣果。
故说自恣日为佛欢喜日,由于僧人的戒行清净,得成道果,是十方诸佛所希望看到的。
据经论,佛欢喜概括而言,有以下三层含义:
1、十方诸佛因见僧众能安居精进修行圆满,故生欢喜;2、解夏自恣法后,僧众能自我反省检讨,及大众互相检举,使于九十日中有犯过者,均能发露忏悔回复清净故令佛欢喜;3、佛闻解夏后僧众报告或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畅佛所愿,故令佛欢喜。
佛在《佛说盂兰盆经》中言:
“若有比丘比丘尼、国王太子、王子大臣宰相、三公百官、万民庶人行孝慈者,皆应为所生现在父母、过去七世父母,于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饮食安盂兰盆中,施十方自恣僧。乞愿便使现在父母寿命百年、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乃至七世父母离饿*苦,得生天人中,福乐无极。”
佛最后殷勤结劝,修孝顺的佛弟子,应当年年七月十五日做盂兰盆供,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
佛出世间以利生为本怀,凡有所作,皆想带给予众生安乐,拔除众生痛苦,所以,若见众生,舍恶向善,转迷成悟,返妄归真,离苦得乐,即畅佛出世本怀,故佛欢喜。
由此看来,供养安居后的十方大德自恣僧,其功德广大无比,可使现世父母、六亲眷属得到利益。
四、盂兰盆会于中国光大
南北朝时期,南朝的梁武帝萧衍首次依据《佛说盂兰盆经》的仪式,创设盂兰盆会,大开斋筵,广修盂兰盆供,供养十方众僧。《佛祖统纪》卷三十七记载,大同四年(五三八年),梁武帝在同泰寺设盂兰盆斋。义译《释氏六帖》卷四十五说:《宏明》云,梁武每于七月十五日普寺送盆供养,以车日送,继目连等。
由于梁武帝的大力提倡,千余年来,盂兰盆会早已与我国提倡孝道的传统文化相结合。
因此,每年的七月十五日,各大寺院一般都会在上午举行隆重的盂兰盆法会。通常会诵七遍《盂兰盆经》后,上兰盆供,以百果、净水、袈裟、钵盂、七宝等琳琅满目之供品,“上供十方佛,中奉诸贤圣,下及六道品”,四众弟子也会诵变食真言和甘露水真言,祈愿佛力加持法界有情,一时间普遍得到供养,以达到“等施无差别,随愿皆饱满”的目的。
下午则会举行大蒙山施食法会,将此慈悲心、孝顺心扩大至所有*道众生——召请十方饿*道及幽冥众生,为其六番开示,授三皈依,代其忏悔罪业、发四弘誓愿,为其撒甘露、施饮食。使之不但现前受益,更种金刚菩提种,作未来得度之因。
《华严经》云:“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愿我们都能秉如来遗教,广行四事供养,不独各人父母眷属得到超升,亦令万类有情同归净土。
佛教之孝,前溯无始,后尽未来,无不弥纶而包括之。
故莲池大师云,人子于父母,服劳奉养以安之,孝也;立身行道以显之,大孝也;劝以念佛法门,俾得生净土,大孝之大孝也。
作为净业行人,除为父母广做供养外,若父母健在,当教他们念佛求生西方净土,使其究竟离苦得乐;若父母已殁,当常怀风木之悲,念及一切众生皆是吾之父母,如今没在轮回,我当精进修行,以图得无生法忍,返回娑婆拯拔,万不可因循度日。
盂兰盆实是孝亲节。值此报恩之际,我们当依教奉行、随分随力供养三宝、读诵经典,回向七世父母,超度历代宗亲。
订阅号:
江西庐山东林寺
内容:动态、实修
投稿邮箱:
donglinj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