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只要是华人,就知道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即上元节;另外,大部分人也都知道七月十五的中元节(*节);只有少部分人才知道原来农历的十月十五还有一个节——下元节。
下元节来历丨农历十月十五,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节日“下元节”。亦称“下元日”、“下元”、“下元诞”、“下元水官节”。
根据中国的历法,农历在十月十五,也是一年中最后一个月亮节,在这个月圆的时候,人们要进行最重大的祭祖活动。
丨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下元节,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谓是日。
丨这一天,道观做道场,民间则祭祀亡灵,并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古代又有朝廷是日禁屠及延缓死刑执行日期的规定。
此外,在民间,下元节这一日,还有民间工匠祭炉神的习俗,炉神就是太上老君,大概源于道教用炉炼丹。
民间习俗丨莆仙民间
每逢农历十月十五,莆仙民间许多人家会在房前空地上排案供食品,烧香贡银,并让小孩子用烧着的香枝均匀地插成一片小方块,叫“布田”。这种习俗据说是祭“亡灵”,俗称“普孤”,就是普渡孤*。
丨祈愿神灵
从祭祀内容与对象的演变来看,下元节又溶进了许多农业生产中的祭祀风俗,使其又成为一个祭祀神灵、祈镶灾邪、祈求丰收的农祀节日。
丨享祭祖先
祭祖先是对祖先信仰的反映,人类对祖先的信仰,是人类对自身的崇拜。
丨修斋设醮
下元日也是道教斋法中规定的修斋日期之一。道教认为凡是要仰仗神力的事,如祈福、禳灾、拔苦、谢罪、求仙、延寿、超度亡人等等,皆要修斋。
时光的脚步不曾停歇
传统的文化也历久弥新
每一个传统节日
都是一个闪亮的文化符号
来说说与下元节有关的二三事
下元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其来历与道教有关。道家的“天官”、“地官”、“水官”,分别有着赐福、赦罪、解厄的不同寓意,相当于今天“转发这三条锦鲤,就会获得好运”的祈愿接力。
每年农历十月十五的下元节,随着日月的流逝,也逐渐演变为大家喜闻乐见的“舌尖上的节日”:每逢下元节,大家便以丰盛的佳肴,享祭祖先亡灵,祈求福禄的传统祭祀节日。
不过对于吃货而言,为传统文化打call的最好切入点,可能就是了解特色美食了。美味才是正经事,以下就来安利一下下元节的正确打开方式。
第一式
五谷生,米果香
下元节也是五谷主的生日,在潮汕地区的祭祀多有“五谷主偶像”的身影,即用米粉加开水经揉搓塑形,赋予不同的生命力。
第二式
麻腐包子,安之若素
闽西客家地区称下元节也叫“完冬节”,而吃麻腐包子的习俗据说是纪念孟姜女千里送寒衣的忠贞气节。麻籽与*米熬成为麻腐外衣,萝卜、洋芋、葫芦为馅料,素食的自然香味,成为独具特色的美食。
第三式
百变糍粑,回味无穷
客家农村有云:“十月朝,糍粑粄子碌碌烧。”下元节这一天,有些地方以糍粑为食俗,选用上等糯谷,加工而成白净诱人的糯米,再辅之以炒豆香末、芝麻香末、红糖、白糖等佐料,以百变的姿态俘获食客的芳心。
第四式
芋仔包美味,萌物食欲多
“吃上芋子包,包银包金包发财”的俗语,形容的就是这款下元节美食中的小萌神。以芋头和木薯粉做皮,内馅为瘦猪肉、冬笋丝、虾仁等。皮薄滑嫩,好吃到上瘾。
▼
▼
此外
还有专属下元节吃的美食哦~
丨以北京为例,过下元节时,家家户户都要做“豆泥骨朵”。“豆泥”就是红小豆做的“豆沙馅儿”。是北京小吃“豆沙包子”。这种一年四季都能吃到的“豆沙包子”,在几百年前的明代,早已是孟冬十月的节令食品了。
丨“下元节”正值农村收获季节,莆仙民间一些人家做豆腐、再油炸,也用新谷磨糯米粉做薄饼,包素菜馅心,油炸成“影糕”、“葱饼”、或香润可口的油炸食品团子,然后当作供品在大门外“斋天”。
下元节·诗词
七绝·下元节
路人拂晓到郊南,行色匆匆祭下元。
送上纸衣能取暖,阴间先祖也知寒。
诗寄下元节
馅是秋风皮是诗,情濡香糯意犹痴。
杆头旗飐红尘梦,应是三官眷顾时。
下元日诣会庆节所道场,呈余处恭尚书
杨万里
琳宫朝谒早追趋,漏尽铜壶杀点初。
半缕碧云横界月,一规银镜裂成梳。
自拈沉水祈天寿,散作非烟满王虚。
已被新寒欺病骨,柳阴偏隔日光疏。
下元日五更诣天庆观宝林寺
陆游
朝罢琳宫谒宝坊,强扶衰疾具簪裳。
拥裘假寐篮舆稳,夹道吹烟桦炬香。
楼外晓星犹磊落,山头初日已苍凉。
鸣驺应有高人笑,五斗驱君早夜忙。
结语虽然下元节对大家来说算是比较陌生的一个传统节日,但是这也是从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重要节日。但是很多人现在都不过下元节了,慢慢的被人遗忘了。
无论是什么节日,对于传统文化的习俗,我们都要遵循。即使我们不奉行这种活动,但还是要心生敬意,这不仅是一种素质的体现,也是对文化的尊崇。
説明│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教育好孩子,是父母最伟大的事业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