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元节来历
中国古俗中,上元节(元宵节)﹑中元节(盂兰盆节)﹑下元节(水官节)合称三元。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道教认为产生天地万物的三个基本元素是天、地、水,即“三元”。起初并未有“三元节”一说,直至北魏时期,寇谦之天师沿袭张衡三官之说,即天官、地官、水官,与这三个日子相结合,形成“三元节”。在道教中:天官紫微大帝赐福,诞于正月十五,称上元节,也就是“元宵节”。
地官清虚大帝赦罪,诞于七月十五,称中元节,俗称"*节",佛教中叫作"盂兰盆会"。
水官洞阴大帝解厄,诞于十月十五,称下元节,水官在这一天会来到凡间为百姓排忧解难。
下元节各地习俗
下元节这一天,下元水官下凡人间,考察世人功过,录奏天廷,为人解厄。这一天,道观做道场,民间则祭祀神灵、亡灵,并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古代又有朝廷是日禁屠及延缓死刑执行日期的规定。下元节是道教斋法中规定的修斋日期之一。道教认为凡是要仰仗神力的事,如祈福、禳灾、拔苦、谢罪、求仙、延寿、超度亡人等等,皆要修斋。修斋的方法大致分两类:一类略有三种,一设供斋。即设坛供斋蘸神,借以求福免灾。下元节正值农村收获季节,莆仙民间一些人家做豆腐、再油炸,也用新谷磨糯米粉做薄饼,包素菜馅心,油炸成“影糕”、“葱饼”、或香润可口的油炸食品团子,然后当作供品在大门外“斋天”。同时又焚“金银包”等祭拜祖先亡灵等活动,就是折红绿纸为仙衣,折锡箔为银锭,装入白纸糊的袋中,叩拜后焚化。北京某些农村过下元节时,家家户户都要做“豆泥骨朵”。“豆泥”就是红小豆做的“豆沙馅儿”。是北京小吃“豆沙包子”。这种一年四季都能吃到的“豆沙包子”,在几百年前的明代,早已是孟冬十月的节令食品了。在江苏常州武进一带,农村街坊们会用新谷磨糯米粉做成小团子,包素菜馅心蒸熟之后在大门外斋天。山东省邹县民间,在下元节这天,要专门建醛设宴,祭祀祖先。湖南省宁远县民间,在下元节前后,还要普遍进行迎神赛会。福建省莆田一带,下元这天傍晚,各家各户都要在田头祭水神,祈求在干燥的冬季庄稼地滋润,农作物平安过冬。祭祀时,摆上斋品,将香一根根插在田埂上,以示虔诚。下元节是中华传统节日
庚子年农历十月十五日(新历年11月29日)下元节,是三官大帝之中水官大帝诞辰。是道教、乃至中国非常重要的节日。所谓“三元八节”之中的“三元”指的就是上元节(正月十五)、中元节(七月十五)与下元节(十月十五)如有善信之前曾有犯恶行、邪念。下元节也是悔过自新、忏悔赦罪的好时机。俗语有云: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下元节也是解厄、忏悔、诵经的好时机!小编提示
⊙部分图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发分享至朋友圈,劝善戒恶,功德无量
⊙修行交流,联系
修行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