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半又称为中元节,*节。在信仰习俗的节庆空间中,很多地方,对中元节的演绎都是一锅烩,佛教、道教的教理仪式都掺杂着进行。它并不似端午节、中秋节、过年这等节日一般声名显赫,很多人都并不会知道这个节日。知道并过这个节日的,多半是一些中老年人和农村人口。在官方意识形态以及主流意识形态中,这个节日也遭到一些压抑和贬损。比如在民国时期新文化运动中,由于学术上认为,宗教是落后的,旧风俗是落后的需要新风俗改造,所以七月半也是作为旧俗被压制的甚至是被呼吁禁止的。然而这不影响七月半作为一种融汇宗教信仰和民间习俗的节日流传至今。
七月半的来历有佛教和道教两种不同的说法。
道教的中元节:
在道教中,一年中上半年的正月十五被称为上元节;下半年七月十五被称为中元节,下半年中段的十月十五称为下元节。上中下三元,对应着“天官”、“地官”,“水官”。
道教还杜撰出有有个叫做陈子祷的人与龙王女儿结婚,分别在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生下了“天官、地官、水官”三个孩子,这“三官”主管人间的赐福、赦罪、解厄三个任务。相对应的,中元节是赦罪的节日,在这一天,人们通过各种仪式忏悔自己的罪行,从而祈求天地的赦免。
佛教的“盂兰盆节”
传说一个释迦牟尼有个弟子叫做目莲,他梦见自己去世的母亲沦落饿*行列,每当食物入口,便会化成熊熊火焰而不得食,目莲心疼不已,于是问师尊释迦牟尼如何能够解脱母亲之痛苦,释迦牟尼告诉他,他母亲生前罪孽深重,所以堕入饿*界,要解脱,唯有请众人之力,才能化解。于是,目莲历经艰辛,集合了众多僧人,在七月十五日这天做盂兰盆,即解救倒悬,为其母亲念经超脱,终于使得母亲脱离苦海。这一天在佛教叫做盂兰盆节。佛教的盂兰盆节,是南北朝时期梁武帝推崇佛教,于是得以传入。
民间的*节
在民间,因为从七月初一到十五,人们会烧纸钱给先人,与先人的阴*对话,这种人*对话、阴冷的气氛,让大家产生*的联想,于是又叫做*节。*节在国外也有,比如万圣节,也是相信先人的亡灵会回到人们身边,于是人们化妆成怪物驱*。在国外,是一种集体意义的狂欢。而中国的*节,却带着一种救赎和信仰中存活。
“七月半”,在侗族地区,说的是农历七月十一至七月十五之间这段时间,是侗族,也是苗族等民族的祭祖节日。
这个节日,在我们湖南怀化新晃侗族自治县,有的地方是七月十四过节,有的是七月十五日过节。这个节还算比较隆重的。
在我家,除了为祭祖准备东西,还会备一些回家看望老人家的糖、水果之类。其实,回家过节,除了节日自身的意义,很大程度,是为了找机会看望家人。
在老家,过七月半是提前就准备了的。这些活动,大多为亡故的亲人所进行。
十四日之前,要给死去的老人家封包,包里面放有一张《金刚经》,还包着冥钱,贴上镇包封皮,封皮上写有死去亲人的名字。
到了七月十四下午,会在自家的堂屋神龛前摆上鸡、鸭、猪头、鱼、水果等祭品,烧上高香和钱纸,恭请死去的亲人回家过节,俗称“接老客”。焚香烧纸祭完祖宗后,会做上一桌丰盛的晚餐,一家人团聚吃饭。在开餐前,会在火铺的火堂里燃上三根香,烧一贴纸,请回家过节的老人们一同用餐。晚餐后,一家人会来到河边(小溪边),把事先包好的包摆在干杉树枝条上,点火烧包。待包烧完后,会点燃事先准备好的鞭炮,恭送老人离开。俗称“送老客”。
到了七月十五的晚上,人们一般都呆在家中,不得外出。一是怕惊扰正在过节的*,二是怕遇上不认识的*,会惹来三灾六祸。特别是小孩子,长辈们一般都会严禁小孩子晚上出门走夜路。
住在河边的人家,还有放河灯的习俗。糊好的那些各种形状、五颜六色的河灯,到了晚上,人们就把它们置于河面上,随波漂流。“漆黑的一片河面上突然闪亮起飘动的灯火,灯火在河上随流水移动,层次错落,成为一道独特的民俗风景线”。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参考资料
《七月半:节俗、变迁与大众文化想象》,徐一超;
《新晃侗族自治县民族文化图录》,杨先尧、蒲师术主编
文字:
小圣
编辑:
风霖
监制:
中共新晃县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