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长沙晚报
ID:cswbweixin
作者:任波
一清早,长沙晚报著名民俗专家任大猛老师,神神秘秘地跑过来跟大湘君说:“你晓得啵,明天是七月十五啦!就是*节嘞!想当年在老长沙……”民俗百科长沙俗语:“七月半,*乱窜”。农历“七月半”,中国民间俗称为“*节”,*节前夕,人们往往烧包祭祖(注:此节在上古,为《诗经·小雅》、《春秋繁露》中国四祭中的“尝”祭日,曾行庙堂之上)。
道家称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佛家则称其为“盂兰盆节”。可见七月半在中国,儒释道三教汇流,互相影响,所含民俗神秘色彩颇浓。
七月半,有哪些习俗和讲究?
你真的该好好了解一下
*节的传说传说中元节当天阴曹地府将放出全部**,民间普遍进行祭祀**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野*,成为中国民间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
壹耳尖上的七月半:密集细碎鞭炮响文艺青年如想对“七月半”抒情,请自行到网上搜索余光中的《中元夜》读一读。
当然,如想借“七月半”了解老长沙风俗,则不妨在这段时间,侧耳细听:在“七月半”前,每到*昏时节,长沙街巷总会有鞭炮声响起,每串鞭炮炸响的时间都不会太长,细碎而密集(至少不会像过年和办婚丧之礼时,每串鞭炮要燃得那样久长)。
这就是耳朵里的长沙,听觉上的长沙“七月半”。
中元习俗:道场超度安*
贰长沙人烧包,为何爱在河边头?七月半,老长沙风俗重心,首在烧包。
在早几年长沙新闻中,每年都会有报道称,市*相关部门又在抱怨:
七月半长沙人烧包“不文明”,烧毁了湘江风光带绿化草皮云云,其实这不过是老长沙城内乡土民间遗风固习所造成的后果。实际上湘江风光带下的防洪堤边烧得更狠,有几年,水电码头防洪堤半边堤壁年年都要被烧得乌漆抹黑。
市*部门其实也不必过多抱怨,其对策有二:
一、不如因势利导,就在湘江河边头防洪堤下,设置几处专门用于烧纸钱香烛之地。湖南香火旺盛的寺庙,在香火旺盛之期,早就实施集中焚烧香烛了。
二、随着懂风俗的老年人渐渐逝去,恐怕以后就没有人来保留这项风俗,也就没有人来烦扰你们了。
当然,民间亦俗信,逝去的祖先回来时必定会要穿街走巷,故而在偏僻背街小巷有背风墙壁之处,也是集中烧包的地方。
中元习俗:祠堂祭祀祖宗
叁长沙人烧包怪讲究:写信封、滴鸡血、撒饭米一是要会写将焚烧纸钱包封的地址。
这几年越来越讲究,一些香烛店也借机提供问询服务(但不知故国家山,路途杳遥的外地乡村,他们又哪知相对应的地址)。
七月半在烧包时,常会出现一个个印着蓝色或红色花纹、像信封式样的纸套,这就是长沙烧给亡人的“包”的封套了,大约相当于今天到邮*局寄信的信封。
长沙居民烧包时常会往这个信封纸套内装入*裱戳印的纸钱(今天亦有人装冥府纸钞)。但最为关键的是,在烧包前,要在包上写寄送地址。
从民国时期开始,不少人长沙人就已经不知道如何写这个信封了,老家所属的城隍土地叫什么名字,从民国时期起就被视为封建迷信被打倒,因而文化发生断裂,一般人于是只好烧包的信封上写道:
“今逢中元之期,某某奉全家虔备钱财一封给某某享用”等字样,这样的信件地址,极像契诃夫小说万卡写给爷爷的信一样,能不能寄达,那真的只有“*才知道”,但至少烧了包,表达了活在阳世的亲人们对已亡故者依依眷恋之情。
我祖母娘家住在大东茅巷(今为东茅街)丰盈里,她生前告诉我,七月半给祖先写的包封上,她依稀记得是写有“善化县”“定湘王庙”“丰年坊”一类字眼的。
二是烧包时,必定要在午后直至子夜时分,更重要的是包上一定要滴鸡血。
这就是长沙传统巫风中所称的“血食”,也像是在信封上盖上了邮戳。这样,在火光熊熊烧包之际,这些写好了信封,装好的纸钱,并盖上了邮戳的信件,便会带着后人的思念,剩下熊熊燃烧的中元火焰,送到另一度空间里的祖先,让他们享受衣食无忧有钱“*”的生活了。
三是烧包时,在火堆周边,老长沙人,还会绕着火堆旁的空地撒饭或撒米粒。
据说这是为了不让没有亲人的打流的孤*野*、饿痨*乱抢自己家烧给亲人的包,但为安抚这些“流打*”,人们也得给它们一些足以饱腹的饭食。
当然,“七月半”在老长沙,过去对饿*也免不了会进行一些专门的祭祀。道家者流在其所称的“中元节”时,实行其所谓的“普度”活动;佛寺亦有目连救母故事,在七月十五的“盂兰盆节”亦会“施食救助十万饿*”。
任大猛在翻读民国长沙的报纸时发现:“七月半”长沙惯常会有在湘江大放河灯,并成风俗,据说放河灯可引导水中孤*上岸享受祭食,故放河灯时,河边要放有桌子,桌上摆设三牲及酒食,乃至预办盛大酒席,让孤*野*大肆享用,如饭菜不够,还有击磬鸣钟之礼,提示它们可去庙中享用。
以上内容,当然与我们所信仰的科学精神及“无神论”不合拍,所以,具体内容我在这里并不详谈,点到为止。但个人认为,旧时的所谓施食野*饿*,也表明了中国人确实具有“推己及人”的仁爱慈善的美德。
长沙人有句俗话:“挂宝记土,烧包记祖”。“挂包记土”指的是清明时节扫墓活动,“烧包记祖”则说的是七月半。
两者的意义都在纪念祖先,追思教养之恩,出发点符合中国传统“孝”的观念,被推崇为“不忘本”的美德。民国时代起,*府就以破除迷信、推崇科学及防止火灾等理由,禁止民众过“七月半”*节,但七月半烧包之俗,却直到现在,仍在流传,内在原因即在于此。
中元习俗:妇女放湖灯
肆七月半戴个斗笠躲门旁就能见*?有人这么做后惨剧发生了……长沙民间“七月半”烧包,可从农历七月初一,一直烧到七月十四夜止。广大民众认为,从农历七月十一至十四这几天*昏和夜晚为烧包最佳时节,故这一时间段,长沙城内因烧包而来的空气污染值一定会非常高。至于有人在七月初烧包,一般认为,这是在烧给新亡之*的。
按理说,七月十五,应是正宗的“七月半”。但长沙民间却普遍相信这一天的半夜时分是“*门关”,*门将关,还需“邮寄”,烧包太迟,祖宗只怕是领不到包封及钱纸了,故“*节”虽称“七月半”,实际上七月十五这天,长沙城内反而阒然清净,无人烧包了。
从七月初一开始到七月半打止的这段*节期间,长沙人普遍有“接祖宗”之俗,并分别有“接新客”和“接老客”之说。
“新客”指的是新亡之*,接它们要从七月上旬开始接;老客则是亡故已久的人,包括老祖宗,在七月初十以后接就可以了,过去以七月十五日最盛大,要办酒席。
今天的长沙市民,则多半是在烧包之日举行接祖宗之礼,同时这也是大家庭借机团聚之期。无论接新客、接老客,此时必须清洁家中神位,更须摆祭菜,可请老客或新客“尝新”。当此之时,乡间新谷登场,园圃不乏新鲜时蔬,市面也有新鲜水果,市民纷纷摆酒席招待祖宗,然后才是阳世上的人阖家团聚。
“七月半”时,老长沙的天气最是溽热。从农历七月初九响鞭炮开始,到十四日,烛焰钱烧,火星乱溅,乌烟瘴气,气氛尤其阴森神秘。大人担心孩童“火焰”较低,怕其撞上不干净,多禁止孩童*昏后出门,或告诫大人带孩童嬉玩必须早归,以免“失*”。
这段时节,喜无聊谈论*神的“长沙里手绊”,常爱造作“*话”,民间最有名的一则*话称:家中置办酒席“接祖宗”时,胆大的十余岁孩童如头戴洗菜的竹立箕,躲于门背弯里,从门隙处窥探,即可看见“祖宗”鱼贯入席,由此可证明*神的有无。
这一“*话”直到上世纪80后代仍在南门口学院街一带流传。我有位家住上黎家坡泉嘶井的同学名叫杨新桥的,即在同学间散播这一说法,结果有一同学果真在“七月半”头戴立箕去“实践”想见一见*。
结果,被他父亲发现,一顿“笤刷子炒肉”*打,打得他*哭狼嚎,保证此后再也不愿去“见*”了。由此,成为我们小时候关于学院街街巷记忆的一则笑谈。
中元习俗:儿童举荷叶灯
伍七月半后时令入秋,不免徒增伤感农历七月十五,在时令上,可说彻底入秋了。长沙街头至迟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开始有贩卖北方蝈蝈者推着自行车出现在繁华街头,为城市平添绝佳且美妙的的时令转换风俗图。如不信,周末之时,到白沙路长沙简牍博物馆文物市场去看看,那里就已经有北方推车在贩卖蝈蝈。
“七月半”一过,眨眼就是“最是秋天风露染教世界都香”的浪漫中秋节了。只是“月怕十五,年怕中秋,茅屋最怕雪来驮,中年最怕病来磨”,自古逢秋悲寂寥,人们不免有一些伤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