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购物,首先来回顾一些历史
后来,*策的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华夏的每一个旮旯,造就了两个新时代特产:
1.过剩的产品
2.过剩的光棍
先来看一下过剩的产品
曾几何时,村口没文化的二愣子,盘下一堆积压的小商品,搞个扩音器,在集市上吆喝,吃瓜群众都在围观,叫上海展销。
后来,他的徒弟嘎子,在厂里捎带几个滞销的样品,就在电视上吆喝,吃瓜群众搬着小板凳在家围观,叫电视购物。
最近,二愣子的徒孙,搞几张图片和样品,在手机上讲段子,肥宅们躺尸沙发上扶着手机围观,叫网络直播。
曾几何时,由于营销的需要,为了快速捧红一个人,专业的公关公司特地花钱找了一帮托儿专门搞围观,定时定点搞喝彩。
近些年,由于营销的需要,为了快速炒热一个账号,各个公司都特地花钱找人刷点赞,刷排名,刷留言,刷阅读量。
曾几何时,厂家为了促销某款产品,专门安排推销员,每家每户地派传单。
近些年,厂家为了促销某款产品,派人专职在添加各个好友,加群,转发链接。
曾几何时,打着高端商品特价的噱头,拉人头,分级别,收会员费返点给上一级,叫做:搞传销。
近些年,卖水,卖化妆品,找人开发个app或者小程序,拉新人注册充值,赚返佣,还二级分润(超过了违法),起个名:裂变式营销。
充分发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处理积压的库存。
再来看一下过剩的光棍
当年,毛爷爷讲了一句:“人多好办事”。伟人的话语,总是那么铿锵有力。我们的人口规模也与粮食的产量一样,开始冲到了世界的前列。
但是,本身小农经济的特点,以及后期的计划生育加持下,男女比例开始失衡。
更严重的是,由于市场经济大发展,自动化工具的普及,使得女性拥有了与男性同样赚钱的水平。
再加上西方文化渗透越发严重,自食其力的女性们开始开智了。
“凭什么我要委曲求全?”
于是,男光棍们都开始焦虑了。
曾几何时,村里资深的媒婆,为了祖国花朵的传承,也真是操碎了心。
在她们的游说下,纯真的姑娘们委身了当下的苟且。
在她们的游说下,原价50万起步的彩礼,直接打折沽空。
她们的信条是:“除了石头,没有不能配对的歪瓜裂枣。”
后来,婚恋网传承了她们的衣钵,并喊起了口号:“让天下没有难配的对。”
不仅从效率上有了极大地提升,散伙的速度也从几年变成了几个月。
哈耶克曾经说过:“不要干预市场,让市场自己去调节。”
调节啥?当然是调节积压库存啊。
大洋彼岸的小平同志也曾说过:“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啥意思?明显就是说:怎么搞不重要,重要是啥时候能解决库存。
于是,中国人就首先发明了双十一,发现效果不错。不仅货处理掉了,光棍也一并打包消化了。
后来发现,双十一不够用,就来个双十二。随即,后面的节日们开始逐个沦陷。
掐指一算,其他节日都充满了爱。
1/1,元旦(光棍节的元旦版)
2/14,西方传统情人节(开洋荤,送礼转红包)
3/7,女生节(送礼转红包)
3/8,妇女节(送礼转红包)
4/1,愚人节(假装开玩笑说:我爱你,如果吃闭门羹就说是开玩笑。)
5/20,网络情人节(送礼转红包)
6/1,儿童节(感谢她让他成了家长,送礼转红包)
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不知道当年牛郎给织女发了多少钱的红包?送礼转红包)
11/26,感恩节(北美洲庆祝上帝赐予丰收的日子,这也跟爱情搭上边?应该是寓意着:有面包才有爱情。)
12/24,平安夜(凑热闹,送礼转红包)
12/25,圣诞节(耶稣出生了,信耶稣,得爱情)
我寻思着,万一将来节日都不够用了,可能清明节和中元节也要惨遭商家的*手。“买礼物送她,保你家族香火不断。”
一股怪异的月饼炒辣椒的味道扑面而来.......
正打着字的时候,就有卖软件的业务员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