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祭祖和睦邻崇善:“中元节”的传统文化
傅功振樊列武
文
载于《寻根》年第2期(有删改)
“中元节”是我国汉民族的传统节日,又称“盂兰盆节”或“*节”,俗称“七月半”,流行于全国各地,时在农历的七月十五。其发源一说始于道教。道教认为,正月十五为上元节,此时祭天;十月十五为下元节,此时祭水;而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传说这天地官下降,定人间善恶,是日,道观作斋醮荐福。《道经》载:“七月十五日,中元之日,地官校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当时解脱。”一说始于佛教,为追荐祖先而举行。佛经说,释迦牟尼的弟子目连曾设百味果,供养十方僧众,救母于倒悬之中,佛教于是兴起“盂兰盆会”。唐人韩鄂《岁华记丽·中元》:“道门宝盖,献在中元。释氏兰盆,盛于此日。”《辞源》“盂兰盆会”词条:佛教仪式,每逢夏历七月十五日,佛教徒为追荐祖先而举行。盂兰盆是梵文Ullambana的音译,意为“救倒悬”。《盂兰盆经》说,目连以其母死后极苦,如处倒悬,求佛救度,佛令他在僧众夏季安居终了之日(即夏历七月十五日),备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即可解脱。南朝梁开始仿行。后世除设斋供僧外,还加拜忏、放焰口等,曾相沿成习,后演变为民间祭祖日,家家追荐祖先亡灵,并有放河灯等活动,以超度亡*野*。中元节的核心意义在于祭祖和超度亡灵,这是对我国远古时期留下来的祖先崇拜习俗的传承。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之所以会有祖先崇拜,就是由于祖先给了我们生命,留给我们生产生活的技艺,概括起来说,就是留给我们广义上的文化。阶级社会形成后,家国一体成为我国古代社会体制的主要形式,祭祖成为社会意识形态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内容,同时也是稳定社会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对祭祖文化的深刻研究,在今天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钟馗渡江》(丁衍庸)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祭祖文化,是人们对祖先的一种思念、一种崇敬、还有一种畏惧,是民族心理的真实写照。思念体现的是人们对祖先业绩的回忆,崇敬体现的是人们希望祖先对自己进行庇护,畏惧体现了人们在现实社会中违反“礼”,怕祖先对自己进行惩罚,这种复杂的心理状态,在我国长期的文化继承过程中,形成了儒道释共同秉承的文化核心之一,就是“孝”。《辞源》“孝”字的解释第一意为:善事父母。这里表述了子女和父母的一种关系,代代承传,就有了祖先的表述。在更为广义的“孝”的范畴里,它还表述了如何在宗族内部建立一种和谐和睦的宗亲关系。这一意义在《孝经》中得到充分的阐述。而行孝和尽孝要靠礼来约束。礼的约束力通常表现在一系列的仪式中,人们在仪式中得到教化,得到信念,甚而得到一种信仰,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实践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它的作用在于净化人们的心灵,使人们自觉摒弃有违礼法的思想杂念,从而在精神上得到升华。所有仪式中,祭祖仪式在汉民族的节日中是最多,也是最隆重的。祭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后期,以后很长一段时间还保留着对*帝、颛顼、尧、舜等史前社会领袖人物的祭祀。在此之后,祭祖更进一步发展。我国商代有着十分发达的祭祖制度,其祭祀的仪式有勺、福、岁、御、报、帝、告、求、祝、翌、祭等二十多种,在当时已压倒了天神崇拜,成为我国宗教信仰的典范。到了周代,祭祖仪式十分规范,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制度,在祭祖方法上,它和商代一样,在宗庙内进行对祖先的祭祀。秦汉以后,早期宗法制度崩溃,先秦那种严密的宗族组织与祭祀权力系统已不复存在,但在新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制度下,逐步形成了中国封建宗族形态。这种封建宗族多由各地族人分别自行推举辈尊、年长及位高者担任族长而形成,而这位族长便率领当地族人对宗族先祖进行祭祀。宗族内部对近祖的祭祀数也不像先秦那样受到严格限制,可以比较自由地举行祭祀。中元节放河灯
长期的祭祖活动,同时伴随着另一种活动,那就是对无主孤*的祭奠。人们在祭祀过祖先后,要在十字路口或野地里焚烧冥银,其直接用意在于,让无主孤*在人们构想的阴间社会衣食有着,不至于因为太穷而抢夺自己祖先的财物,使冥界的祖先生活平安,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心情愉快。这种以祖先为中心的善,客观上就是要建立冥界的和谐共处的秩序。善者,美与好的集中体现,有完善及友好亲善之意,是人类社会长期追求的目标之一。关于善,在我国古代典籍中有大量的论述,《大学》起首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论语》中道:“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先圣们的论述旨在教化人们在人生不同方面从善,也深深体现了他们对善的追求。这一追求在祭祖过程中得到了集中体现,人们将现实社会中的体验推及阴间,希望冥界人人无冻馁之忧,且友好亲善,和谐共处,这里也寄托了人们对现实社会的理想。这正是祭祖文化在今天要进一步挖掘的积极意义之所在。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传统节日的积极意义,弘扬人道与伦理精神,在符合民族文化心理的基础上,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慈善事业在民间的进一步拓展,中元节正是可以利用的民族传统节日。中元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不但在我国民间一直传承至今,而且在东南亚华人中也有极其广泛深入的影响。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的华人以中元节为基点,整个七月均在祭祀祖先并以各种形式进行中元节庆祝,三清道教会在中元节举行“缅怀祖先,知恩超本”的“超度大法会”,并积极倡导一种“人道和伦理”精神,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据新加坡报刊文章评论:中元节活动既有缅怀先人、追思功果的作用,也有关怀贫困人群的现实意义。表面上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其实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