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为什么要中元节祭祖这篇文章都写清楚了
TUhjnbcbe - 2020/11/6 19:22:00

孝是中华文化根,敬是中华文化本,千万年来中华文化依此二字生生不息,源远流长,海纳百川,横遍十方,竖穷三际,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无有一法先之,唯此先于诸法,此乃自性使然。

中元祭祖就是圆满孝敬之道的体现,这一原系民间的祭祀节日,逐渐演变成集合传统民俗、道教中元节、佛教盂兰盆节,三为一体、三教一源的斋忏、祭祖、超荐仪式,通称中元节。

汉民族传统的中元祭祖。

《礼记·祭统》曰:“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古人把祭祀作为诸礼俗中的首重。《礼记·祭法》记录:“夏后氏禘*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指出早在夏朝对祖先的祭祀已经存在,古有四时祭祖:春礿、夏禘、秋尝、冬烝,过时不祭,则失为人子之道也。

七月十五祭祖有其特殊的时节含义,七月原是小秋,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请祖先品尝新米,以示孝心。《弟子规》中,“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不仅是侍奉双亲于生前,身后更是持孝道不变,时时处处先祖宗、先父母,后子孙,知恩、报恩。

道教中元节的演变过程。

中元节渊源于道教三官和三元日,三官大帝即天官、地官、水官,亦称三官。世俗有说,天官为唐尧,地官为虞舜,水官为大禹。道经称: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诞辰日即为三元日,故以农历的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北魏时期,将三官和三元相结合,出现三元节。大约隋唐后,才出现单独于中元日举行大献仪式的中元节。唐代三元节,由皇帝下敕,天下诸州禁屠三日,令百姓是日停宰杀渔猎。明代以来,每逢三元节,人们都要到庙宇祭拜三官,忏悔罪过,祈福免灾。时信仰三官的人都要禁荤食素,称为三官素。《道藏》记载:“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当时解脱。”依《三元品戒经》三元谢罪之法,中元节就成为忏悔、谢罪自身,拔度九祖,恶对罪根,拔亿万祖先长夜之*的道教重要节日。

佛教盂兰盆会传入中国,发展于中国,融入中国。

盂兰盆会源于《佛说盂兰盆经》,盂兰二字翻译为解倒悬,是极苦的意思。这是一种比喻,是人死后堕落于三恶道中,如饿*道中的众生,似被倒悬着一样,极为痛苦。用盆器盛着各种百味美食,恭敬奉献佛僧,承仗三宝不可思议福田之力,以解救先亡倒悬之痛苦。我国最早行盂兰盆会,传说是在梁武帝时代,据《佛祖统纪》卷三十七载:“大同四年,帝幸同泰寺设盂兰盆斋”。《释氏六帖》也记载有,梁武帝每逢七月十五日,即以盆施诸寺。自此以后,蔚成风气,历代帝王、臣民多遵佛制,兴盂兰盆会,以报答父母、祖先恩德。

三教一源的中元节

民间七月祭祖习俗,与道教中元节、佛教盂兰盆会,皆以孝敬为根基,以供养、忏罪、普度为主题内容。三教一源,祖德流芳,中元普度,如今的中元节已成为儒释道三为一体的华夏民族传统节日。

二〇一〇年五月十八日,在中国文化部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中,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被列入民俗项目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元祭祖之供斋法,重在心斋。

自古以来,无论是传统民俗、道教中元节、佛教盂兰盆会,都离不开供斋,献供仪式是祭祖的重要环节和内容。儒释道三教的教学都注重实行,《颜氏家训》就提出“学贵能行”。因此献供仪式就如同后世子孙遵守佛训、祖训、家训,然后拿出学习成果供养佛陀和先祖。供桌所摆放的物品只是一种象征,若无洁身自好的品德,心得开明的见地,供斋就形同虚设,就违背了三教均注重实行、实修的教学理念。这就是中元祭祖供斋的重点,实际在于洗除心垢的心斋。

中元祭祖就是守住孝、慈。

道家供祀虞氏帝舜,舜于儒家有特别意义,孟子继孔子之后,于儒学的巨大贡献之一就是推崇舜的孝道。舜生活在父顽、母嚚、象傲的环境,然而却以其真挚的慈孝,使欲杀不可得,即求常在侧,其美名亘古流芳。可见地官的品德即是孝、慈,孝感天地,慈无不胜,孝是一切善法的根,慈能化一切劫难。唐代三元节,皇帝下敕,天下诸州禁屠三日,也是慈的表现。所以,孝、慈是忏悔改过自身的根本。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這是教育

祭祖重不重要?重要。中国五千年来,从来没有忘记祖宗。我们对于祖宗都怀念、都尊重,哪有不孝父母的道理!所以孝道从哪里开始?从祭祖开始。中国历代帝王,这国家,小的是家庭,没有不重视祭祖的。一年三次,清明祭祖,中元祭祖,冬至祭祖。时时刻刻提醒我们,不要把祖宗忘记。我们的祖宗跟世界上每一个族群那个祖宗不一样,不一样在哪里?我们的祖宗有智慧,有高度的智慧,有爱心,对于后世子孙照顾到无微不至,能不感恩吗?

祭祀祖宗的意义是教导人人不忘本,所谓「返本报始」,这是人道的大根大本,是教人诚敬忠信,爱人如己,事死如生。人心厚才能够继孝思,笃人伦,醇风俗,国泰民安。这是我们中华文化复兴光大,普照大千世界,消弭冲突,安定和平,促进人民安乐,福慧自在的基始。

我们就建一个祠堂,所有的姓氏都在一起,就现在我们万姓先祖纪念堂。希望每一个县市有一个,春秋来祭祖,提倡孝道。这也是民族大团结,每一个家庭的祠堂没有了,现在我们集体做祠堂。以前不晓得,百家姓,中国传统百家,百家姓四百多个姓氏,现在这样一搞出,才发现是有二万四千多个姓氏。你看中国这个族群多大!所以就不是百姓宗祠了,是万姓先祖。

过去是每个家庭的家族祠堂,现在我们建立一个祠堂,把中国两万多个姓氏都能在一起,就是民族大团结。希望在中国每个县市,都有这样一个纪念堂纪念先祖,由地方的领导主祭,每年还要恢复春秋的祭祀,提倡孝道,每个姓氏可以推选一个代表来做陪祭。要想恢复社会秩序、真正落实世界和平、化解所有的冲突,要从孝道开始。

祠堂是春秋祭祀、祭祖,平常空在那里不用就办学。所以这个私塾家学都办在祠堂,祠堂平常就是学校。祠堂叫宗祠,用宗,宗是什么?这一家最主要的,这宗祠,最重要的祭祀,慎终追远,世世代代的祖先不忘记,春秋要祭祀。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这是教育。小孩从小也得敬祖宗,敬祖宗哪有不孝父母的道理!祖宗距离我们远了,我们展开家谱,始祖是谁?伏羲,伏羲是我们的始祖。那个时候还没有文字,伏羲到神农,神农继承伏羲的,这都是老祖宗,再到*帝。*帝到我们现代四千五百年。所以中国人常常说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中国古人讲「祭神如神在」,那个神是祖先,不是别的。我们祭祀的时候要祭祀祖先,祭祀祖先是知恩报恩。《论语》上讲的,为什么要祭祖先?「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让我们的心养成一个厚道的心,养成一个孝顺的心,养成感恩的心。所以它是教育,它不能疏忽,它不是迷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为什么要中元节祭祖这篇文章都写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