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十五
中元,华灯初上,绰影婉约。
燃一盏明灯对夜,
追思逝去的亲人,祈祷祥和安宁……
中元节,俗称*节,
与清明、十月一寒衣节合为三*节,
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
古时七月半是隆重的节日,从张岱:
输
西湖七月半,一无可看,
止可看看七月半之人。
便可知,民国期间七月半是
远比“七夕”、“清明”热闹的节日。
输
如今冷落只于祭祖驱*一项。
月冷西牆,今日闭关不出罢。
中元的由来
“中元节”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时祭。
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四祭》中云:
输
古者岁四祭。四祭者,因四时之所生孰,而祭其先祖父母也。故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尝,冬曰蒸。
起初,“秋尝”的日期并不确定,
后来逐渐固定在七月十五前后,
一般是立秋后第一个月圆的望日,
秋气新来的阴盛之时,
对于祭祀亡灵,是个很好的选择。
我们可能听过这样的传说:
阎罗王於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打开*门关,放出一批无人奉祀的孤*野*到阳间来享受人们的供祭。七月的最后一天,重关*门之前,这批孤*野*又得返回阴间。所以七月又称*月。
中元的习俗
古时,人们传承着以家为单位的祭祖习俗,
祭祖先、荐时食的古老习俗。
祭祖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
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
此时盛夏已经过去,
秋凉刚刚开始。
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
故需祭祖。
祭祀土地
七月十五,
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
将供品撒进田地。
烧纸以后,
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
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
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
获得大秋丰收。
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
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
放河灯的目的,
是普渡水中的落水*和其他孤*野*。
人们认为,
中元节应该张灯,
为*庆祝节日。
放河灯,尤数*河里放灯壮观。
烧袱纸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
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
上面写着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
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
也称“烧包”。
俗传七月十五*门关闭,
各家都要“施孤送孩”。
祈丰收
中元节施祭孤*与祈望丰收
又常联系在一起。
施孤之夜,
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
焚香祷祝稻谷丰收,
并把香枝插于地上,
这叫做“布田”,插得越多越好,
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
吃鸭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这天,
全国很多地方都会选择吃鸭子。
这是因为“鸭”就是“压”,
取其谐音,吃鸭子是为了压住**。
做茄饼
每到中元节这天,
老南京人家家户户做茄饼。
民间认为,
茄饼可以成为已故祖先
前往盂兰盆会的干粮。
送羊
农历七月十五,
还被称为“送羊节”。
汉许慎《说文解字》中:
“羊,祥也。”
在古代,羊代表吉祥之意。
民间流行七月十五由
外祖父、舅舅给小外甥送活羊的习俗。
传说此风俗与沉香劈山救母的传说有关。
沉香劈山救母后,
要追杀虐待其舅舅二郎神,
二郎神为重修兄妹之好和舅甥之谊,
每年的七月十五都要给沉香送一对活羊,
据说这是取二郎神和沉香之母“杨”姓的谐音,
以重结两家之好。
从此民间留下了舅舅送活羊的习俗,
后来逐渐演变为送一对面羊。
不管是烧袱纸送祝福,
还是捧雏菊寄哀思,
或祭先人,亦或是放河灯,
即使是阴阳相隔,
也隔不开彼此的牵挂和思念,
坦然面对死亡,好好珍惜当下,
是中元节真正的意义所在。
作家冰心曾言: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有些人一旦离开,便再无归来之期。
那些离开了的人,我们从来没有忘记过,午夜梦回,那些熟悉的身影依旧会在脑海中久久萦绕不去,每每念及那曾经朝夕相伴的日子,仍然会不由自主地潸然泪下。
天下从未不散的筵席,台上的戏唱罢三折,台下的酒饮过三巡,剩下的,便总难逃曲终人散,人走茶凉。我们都知道人总会有离开的一天,只是没想到,有些离别竟是如此措手不及。
他们在你身边的时候,你会觉得他们永远不会离开。
经历离别之后,你才发现自己有那么多的后悔。
有时候,我们会想:如果时间能够倒退,该多好。
后来,我们终于明白:有些事,有些人,错过了就不会再来。
彼处,此处,天人相隔,永无相见之时,唯有燃一盏长明灯,愿它能照亮至亲来时的路。
文章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出品人
刘懿锋
编辑
陈云鸽
排版
张明雨
策划
高晨露
讲述人文故事
写意生活印象
揭秘城市性格
镌刻时代瞬间
新时代
新青年
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