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古画里妙趣横生的中元节
TUhjnbcbe - 2020/10/22 2:32:00

今天是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俗称*节,七月半。

中元节源出于道教,据《道藏》载:“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当时解脱。”这一天是祭祀亡亲、悼念祖先的日子。中元节的起源,与佛教的“盂兰盆会”也有很大的关系。“盂兰”是梵语,倒悬的意思,盆是指供品的盛器。他们认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亲的倒悬之苦。

敦煌藏经洞出土降魔成道图法国吉美博物馆藏

到了西晋,《盂兰盆经》被译成汉文,因为它所提倡的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和我国儒家传统的孝顺父母的思想大致相同,所以受到君王的赞扬和重视,并在我国广为流传。自梁武帝在南方创设盂兰盆会后,已成为一种习俗,规模有增无减。唐代宗李豫每逢七月十五日,都要在宫中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城中的寺院也要备办供品,陈列于佛像之前,十分虔诚。

宋、元年间,七月十五这一天已演变为民间的祭祖日,家家祭祖亡亲,并且盛行放河灯超度孤*野*活动。

榆林窟第19窟目连守孝

至清代,对中元节的祭祀活动更为重视。清乾隆《普宁县志》记载:“俗谓祖考*归,咸具神衣、酒馔以荐,虽贫无敢缺。”这一天,各地寺、院、庵、观普遍举行盂兰盆会,并在街巷设高台诵经念文,作水陆道畅,演《目连救母》戏。民间会设道场,放馒头给孤*野*吃,祭祖,上坟,点荷灯,十分热闹。

虽然中元节以祭祖、祈福为重点,但因地狱之门大开,各种*怪也会伺机作乱。中国人对于*的探索从很早便开始了,绘画也成了展现*怪在人们面前的最好形式。秦汉时期流行乘龙飞升图像,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已将神*列为绘画题材。“钟馗捉*”的故事也起源于唐代,明清时期关于神*绘画的内容更为丰富。

李嵩骷髅幻戏图绢本设色

27×26.3cm北京故宫博物馆藏

明代文学家、书画家陈继儒:“余有李嵩骷髅图,团扇绢面,大骷髅提小骷髅,戏一妇人;妇人抱小儿乳之,下有货郎担,皆零星百物可爱。”

南宋李嵩的《骷髅幻戏图》可说是我国古代极具魔幻现实主义表述形式的作品。画中一妇人哺乳婴儿,大骷髅提线控制着小骷髅,是宋代悬丝傀儡戏表演;另一妇人想阻止贪玩的孩童。在宋代傀儡戏中有很多怪异的形象,骷髅就是其中一种,骷髅人是傀儡,大傀儡牵动小傀儡,小傀儡引诱孩子,人生来就处于一种瞬息万变、生死寂灭,不由自己掌控,被命运捉弄的境地。

根据南宋蔡绦的《铁围山丛谈》记载,那时期上层人士嗜古成癖,高价收购古物,于是社会上刮起了一股盗挖古坟的风气,“于是天下冢墓破伐殆尽矣”,这也是为什么画家们画骷髅会这么像。

龚开的这幅《中山出游图》妙趣横生,描绘的是钟馗和小妹率众**游走的情境。画面上,钟馗和小妹各坐一肩舆,在*卒的簇拥下乘兴出游,悠然自得。画面后半段描绘的是挑或背物件的大小*,皆穿元人装束,戴着元人头盔,形象独特。还有若干小*,或攀住棒端,或倒悬杆上,或吊在竿下,或被大*倒拖而仍在挣扎。小妹面颊分为两部分,上半白,殆原来肤色,下半黑,乃以墨代胭脂,显得非常滑稽。

生活在宋末元初的文人画家龚开对当时社会的污浊状态极端不满,用钟馗与小*把内心中的愤恨宣泄出来。他在题跋中写道:“不应将墨*视为戏笔,它乃是画家之草圣,世上岂有不善真书而能作草书者。”这恰恰说明,此画正是画家真实情感的流露,是他的精心之作。

罗聘*趣图34.8×35.4cm×8

罗聘创作的《*趣图》采用了当时画家并不常用的湿纸画法,先用水色把画纸整体层层晕染,再沁入墨色,使得画面呈现出迷离缥缈的感觉。《*趣图》一共八幅,每幅图上的“*”都形态各异,画风可谓十分清奇。作品虽名为《*趣图》,实为“人趣图”,表面上画*,实际上也是讽刺现实生活中“*”一样的人。讽刺了现实世界的荒诞灰暗,也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于宗教、死亡等这些神秘事物的追求与探索。

溥儒*趣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溥儒所绘的《*趣图》共八幅,从画作可看到*怪百态,以极简单笔墨描绘在山林的*魅,但图像中的*魅却不会让人畏惧,反而横生颇多妙趣。与罗聘《*趣图》笔下面目狰狞的*不同,溥儒笔下的*则是避居深山幽谷,以轻松悠闲、略带诙谐的身体语言,有的漫步云端,有的手舞足蹈,也有的飞身于山谷之中其乐洋洋,徜徉在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中。每幅皆以一首诗句作题识,诗意与画面相互映衬,尤显文人墨戏之趣,更反映画家一生的审美旨向、人格追求。

傅抱石山*

×67cm年

傅抱石笔下的“东方维纳斯”《山*》描绘的是屈原《九歌》中的女神,她原是楚怀王之女,名叫瑶姬,夭逝后为巫山之神。傅抱石的这件《山*》,是他人物画中的一张高水准作品,在金刚坡时期的人物画中,更是上上之作。

歌川芳几新版怪物图鉴

日本的*形象

不光是中国有中元节,亚洲其他多国也过这个节日,像日本的“盂兰盆节”,就是在飞鸟时代由隋唐时期的中国传入日本的。而且日本的*文化也相当丰富。据调查,日本的*70%的原型来自中国,20%来自印度,10%才是日本本土妖怪。善画*怪的日本画家也不少,日本的*文化在现当代艺术中也有不少拥趸。

村上隆青*和赤*

鸟山石燕今昔百*拾遗,青行灯

江户时代的浮世绘画家鸟山石燕以妖怪画而出名,他在狩野派的门下学习绘画,同时师从俳句大师东流斋燕志学习诗歌。因为安永5年(年)完成的《画图百*夜行》三部曲的影响,之后他又创作了《今昔画图续百*》《今昔百*拾遗》《画图百器徒然袋》。

百*夜行绘卷(局部)

“百*夜行”最著名的是真珠庵本,室町时代的绘卷,传说是日本土佐派画家土佐光信所作。《百*夜行绘卷》描绘的是每当夜幕降临,很多形态各异的妖怪就一同出现在街上游行。百*夜行,相传亲眼看到的人会遭到诅咒而无故丧命。还有传说在盂兰盆节的晚上,几人围坐一起,点上一百根蜡烛并轮流讲*故事,每讲完一个就吹灭一支蜡烛,当最后一支蜡烛熄灭时,就会看到百*夜行。

葛饰北斋百物语?皿屋敷

葛饰北斋的《百物语》描绘了多个女*。其中“皿屋敷”是一名叫女子阿菊的亡灵数盘子的怪谈。类似的传说散布日本各地,其中以江户番町的“番町皿屋敷”和播州姬路的“播州皿屋敷”最著名。内容大多是井中传来含恨而死的阿菊的亡灵,数着“一个盘子……二个盘子……”“九个盘子……少了一个盘子……”的声音。

其实古今中外,绘画中出现的*怪形象极为丰富,或血腥或恐怖或有趣,而大多也是借*讽刺人、劝诫人。

年日本京都举行的“百*夜行”活动

最后放一张现实里的“百*夜行”。

版权声明

我们尊重原创,本号所推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

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若喜欢,请点个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画里妙趣横生的中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