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维尼妈妈沐滢
阅读约4分钟
菲菲的幼儿园老师发来一条请家长们为自家孩子准备圣诞礼物的消息,菲菲妈妈有些犯愁:究竟给孩子准备什么礼物更好呢?
于是她发了一条朋友圈,想征集一下朋友们的建议,看看其他人都给孩子准备了什么礼物,没想到,好点子没得来,却无端地被“喷”了。
有一个朋友留言说:小孩子过什么圣诞节?崇洋媚外!老师也不好好教!亏你还是当家长的,这点意识都没有,还给孩子准备礼物?就不应该过!
这条充满了攻击性的留言让菲菲妈妈不知所措,她很委屈地对我说:圣诞节不该过吗?有什么讲究吗?为什么就被说成是崇洋媚外了呢?
每个节日,都是商家施展高明营销手段的时候,抓住节日经济搞促销,虽然买的不如卖的精,但我作为消费者,也的确满足了“占到便宜”的心理。
不管是传统节日还是舶来品,我都觉得有它独特的文化背景值得跟孩子说道说道。
可是过洋节就被喷成“崇洋媚外”,这我就不淡定了。
对于“圣诞节”,网友们的态度,大致分为以下三种:
1、我爱国,我不过圣诞,当然能你也不许过,你要过我就骂你,因为我觉得你不爱国。中国孩子只过中国节。
2、没什么不能过,就是多一个节日多一个乐呵的日子,没必要上纲上线,还要高高兴兴有仪式感地过。要孩子了解每个节日不是什么坏事。
3、不置可否,过也可不过也可,孩子幼儿园要求准备礼物那就配合老师工作,不搞特殊不给老师出难题。
个中思想碰撞,难免会有摩擦,不过更离谱的是,有人认为圣诞节为“屠杀节”,甚至还声称国家已经下了禁令,打击抵制圣诞节。
不过,后来经过证实,这些说法均为谣传。
但俗话说“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孩子们或多或少也接收到了关于圣诞节的各种信息,我们该如何正确引导孩子对待这个洋气满满的外国节呢?
一、给孩子讲讲圣诞节的来历和真正的历史
相信很多80后父母,在初中时代的英文课本里,都学过“ChristmasEve”和“ChristmasDay”的课文。
课文中也简单介绍了这是纪念耶稣基督诞辰日而设立的节日。
当然,这个充满了浓重宗教色彩的节日,如果孩子出生在基督教家庭或者基督教国家,他们或许会很好理解,但对于我们国家大部分家庭的孩子,宗教很陌生,也很宏大深奥,需要慢慢去明晰和理解。
至于圣诞老人,请保护好孩子们的童年的天真,请让他们相信那个能给他们送礼物的圣诞老人真的存在,一直到有一天他们长大了,自己去发现,其实那是来自父母的爱而已。
前一阵子,有个12岁的男孩跟我“吵”了一架,因为孩子坚持相信,圣诞节是“屠杀节”,跟八国联军在年侵略我们国家有关,并且在丹东屠城,那天晚上就是他们所谓的狂欢夜。
我问他从哪里看的,他说网上。我耐心地给他解释这是毫不沾边的两码事,已经被辟谣了!男孩依旧愿意相信他从网上获得的原始信息。
借此,我给他讲了八国联军侵华真正的历史,其实是发生年5月28日–年9月7日,地点也不在丹东,而是京津冀地区。这就是一个张冠李戴的谣言。
男孩听了默不作声,这也让我陷入了思考:
有些信息,我们越是想阻止孩子接收,可是孩子依旧会通过其他途径获得,但是获得的却未必是正确的。
那么我们不妨大大方方地给孩子讲解,历史也好,文化也好,都需要带着孩子吸收正确的信息,以免给以讹传讹,今后孩子想去抹掉错误知识,重新接收正确的,等于夺走了很多弯路,又非常困难。
二、生活充满仪式感,提升孩子的幸福指数
有了孩子,尤其是孩子上了幼儿园之后,我开始认真地和孩子过每一个节日,这其中也有幼儿园老师们的功劳。
老师们用行动在敦促每个家庭,生活要充满仪式感。
仪式感,看似没用,其实对孩子的成长却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法国童话《小王子》里,有这样的一个经典桥段:
狐狸告诉小王子,“你每天最好相同的时间来,比如说,你下午四点钟来,那么从三点钟起,我就开始感到幸福,时间越临近,我就越感到幸福,到了四点钟的时候我就会坐立不安,我就会发现幸福的代价。但是,如果你随便什么时候来,我就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该准备好我的心情……应当有一定的仪式感。”“仪式是什么?”小王子问道。“这也是经常被遗忘的事情,”小狐狸说,“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仪式感可以让孩子的幸福感指数飙升,因为如果他通过家里人对于节日的准备、布置、礼物等,体会到了爸爸妈妈的关心、尊重、连接。
你存在,所以我存在!
一个被正视存在的孩子,自然会充满自信,同样也可以正视他人。
三、对我们的文化保持自信,让孩子格局更广更包容
有人觉得,我们过于重视洋节,而忽略了传统节日,这种行为是数典忘祖,所以要打压住这种苗头的发展。
洋节进入了我们的生活,但对于传统节日,父母及幼儿园、学校也是无比重视。
不论是元宵节、端午节,还是清明、中秋,幼儿园都会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来让孩子认识传统节日,重视传统节日,把这一天过得丰富多彩。
女儿喜欢背诗,当她吟诵“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时,我借机给她讲了关于清明节的习俗和故事。
女儿的小脑袋瓜里突然蹦出了一个奇怪的问题:妈妈,是不是有两个“鬼节”?
我诧异地问:你指哪个?
女儿说,夏天晚上有人“烧纸”的那个。
我才明白她说的是“中元节”。
既然问题开了个口子,我就跟她讲了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这中国三大“鬼节”的习俗和来历。
寒衣节女儿没听说过,瞪着大眼睛听我说完,想了想说:那冬天还有一个呢?有南瓜的那个节?也有幽灵啊?
我这才明白她说的是“万圣节”。
我哈哈大笑,告诉她那是外国的鬼节,女儿说“外国的鬼节跟我们的不一样”。
我知道,现在她还体会不到中外文化更深层次的不同,但是,小种子已经种在心里了,等待成长让她发现文化背后深藏的更为有趣的不同吧!
这几年带着热衷亲子阅读的妈妈们团书,发现妈妈们在对圣诞绘本有需求的同时,对传统文化、传统节日的绘本需求更胜。
有位妈妈曾经对我说过,其实孩子对这些知识都会觉得新鲜好奇,他们不会像我们成年人这样主观地接受或排斥。而我们父母要做的,就是把这些知识都展现给孩子,让他们自己去取舍。
对我们的文化自信,是需要父母不断地赋予孩子的。
谁说咱们只过洋节,而老外对咱们的传统节日不理不睬呢?
每当咱们挂上红灯笼,穿上红衣裳,放鞭炮拜年的时候,老外也学着咱们的样子,穿唐装,放鞭炮,还学着作揖的动作说着拜年话,他们也觉得咱们的传统节日新鲜有趣,那些大喊着“不过洋节”的人,是不是会体会“真香定律”了?
未来社会更具多元化,也更需要格局宽广,极具包容性的人才,让孩子从小就接收不同文化的熏陶,让孩子自己体会不同文化带来的撞击,也更能让他们在文化异同中,获得更加丰富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