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清明暮春之初,春和景明子夏故坛
TUhjnbcbe - 2025/7/30 17:23:00

#清明节#

说来也怪,虽说春雨贵如油,可每当清明前后,淅淅沥沥的春雨便会如约而至,今年也不例外,真应了“好雨知时节,当春了发生”的名句。过远的记忆已经淡忘,然近三、四年来的印象却很深刻,因为每到清明节,我们机关工作人员都要进山防火,怕祭祖的香火引燃山上的草木,然而每当这几天,天公作美,准要来一场大自然的消防雨,让我们成为滑稽的雨中防火人,真所谓“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唐代杜牧有《清明》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样看来,杜牧所言“清明时节雨纷纷”还真不是特例,而是我们山西普遍的自然气候。

二十四节气中,我唯有对清明节情有独钟,就是因为清明节和我们山西有不解的情缘。这种情缘主要有三个:一个是“牧童遥指杏花村”的千古名句,一个就是关于介子推的历史故事,一个就是发生在洪洞大槐树下的故事。

杜牧诗中的“杏花村”,其坐落之所历来争议不断,但山西人有确凿证据证明就是吕梁汾阳市的杏花村。最有力的证据就是杜牧祖父杜希望曾在汾阳当刺史,死后就葬在此间!杜牧在清明节来汾阳祭祖,理所当然。再者,汾阳杏花村生产汾酒的历史悠久,清香汾酒举国闻名,“牧童遥指杏花村”最在情理之中。

省外专家辩称山西汾阳属温带季风气候,春天多风干燥,降雨稀少,不可能“清明时节雨纷纷”云云,事实是,整个山西吕梁、晋中地区每到清明前后,基本都会有一场好雨。省外专家又称,清明时节的汾阳应该是“春寒带雪”的景色,哪有“杏花烟雨江南”的味道?事实是,汾阳的杏花早在春分节气就已开始开放,清明时节正是杏花的盛花期,也正是杏花村的应景期,可谓名副其实。省外专家还质疑称,杜牧既然是来汾阳祭祖,一时找不到祖坟,也应该是借问祖坟何处在,而不应该是“借问酒家何处有”。这就更可笑了,既要祭祖,也要吃饭啊!正是因为杜牧没在汾阳安家,人生地不熟,才要在祭扫完毕后“借问酒家何处有”啊!

介子推的故事发生在古晋国,即今山西省境内。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内乱,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国外,颠沛流离长达十九年,陪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在重耳饥饿难耐时“割股啖君”。重耳归国为君后,随臣们主动邀功请禄,介子推耻于谋禄,遂携母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下令三面放火烧山,而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母子皆被焚而死,真可谓“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晋文公感念义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并修祠立庙。由于介子推是被焚而死,晋文公于是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节之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日,清明节前一二日。

“要问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洪洞大槐树下的移民故事更是路人皆知,可以说凡是华人就都应该知道,所以这里不再赘述。很多国内外的著名华人都曾来洪洞大槐树下寻根问祖。山西洪洞也常在清明节举行寻根祭祖大典的活动。国人很重视自己的根源问题,走得越远越忘不了自己祖籍,《易·井卦》中所谓“改邑不改井”,这就是根深蒂固的乡土观念。乡土观念的根源就是尊祖、敬宗、收族的传统文化思想。《礼记·大传》中说:“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5个节气,代表季春之月的开始。按现代天文知识讲,每年当太阳到达黄经15°时,便是天文意义上精确的清明点,清明点所在的这一天便是清明日,清明日及之后的约15天时间,便是清明节气。清明在公历的4月4日或5日交节。按照我国最古老的夏历,斗指辰,为季春之月,辰初为清明,辰正为谷雨,清明为节,谷雨为气,谷雨是季春之月的中气。

清明何以得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清明,三月节。按《国语》曰:时有八风。历独指清明风为三月节,此风属巽故也。万物齐乎巽,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事实上,在后天八卦中,巽位在东南隅,巽为春夏之交卦。春夏之交,万物皆出达而齐现也。《易·说卦传》云:“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万物之絜齐也。”这里的“絜”应该是指物之初形。“万物之絜齐也”就是指万物之初形皆已显现。《礼记·月令》云:“季春之月也,生气方盛,坐气方盛,阳气发泄,句(佝)者毕出,萌者尽达,不可以内。”笔者认为,清明只是季春之初,还不到春夏之交时,故清明之名,不当以巽而附会之。再者,“万物之絜齐也”的“絜”并不是“洁”的意思,这句话是解释“齐”的,万物洁不洁与“齐”没有任何关系。

笔者认为,清明既然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而节气是反映气候、物候的,所以清明之名,还应该是得之于当时的气候和物候。清明时节,生气方盛,佝者毕出,萌者尽达,无有内者,万物的初形皆已显现出来,一切都是那么的清新鲜亮。这真如朱自清在《春》中描绘的那样:“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看,这春天就是孩子们的模样,清新而明快,故谓之“清明”。清者,新也;明者,亮也。“清”字从水从青,“青”是五行之木色,代表春天;春天万物初生,一切都是新的,像刚被水洗涤过一样。“明”从日从月,日月之光,照而亮也,万物皆现矣。

清明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ru);三候虹始见。”桐,木名,有叁种:曰白桐,曰梧桐,曰油桐。清明初候,白桐树始开花,故曰“一候桐始华”。鴽,古书上指一种鹌鹑类的小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清明》中说:“鼠阴类,鴽阳类。阳气盛,故化为鴽。盖阴为阳所化也。”这种解释其实并没有说明问题。其实,“田鼠化为鴽”是说,到季春二候时,由于洞中用以越冬的粮食已经消耗殆尽,田鼠不得不从洞中出来,到处觅食,活动频繁。鼠是惯偷,飞檐走壁,跃树窜线,无所不能,虽是陆生,却如飞鸟般敏捷。由于其体型、色泽如鴽,又有飞一般的技能,加上这时活动频繁,故曰“田鼠化为鴽”。清明三候时,由于气温进一步升高,空气的水分饱和度增大,雨后的空气已可以产生光的折射现象,从而开始出现彩虹,故曰“虹始见”。

清明花信: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清明初候桐始华,所以古人在清明诗中,常常提到桐花。如白居易在《桐花》中说“春令有常候,清明桐始发”,又在《寒食江畔》诗中说:“忽见紫桐花怅望,下邽明日是清明。”诗人看到紫桐花,就意识到清明节就要到了。清明节第二候的花信是麦花,麦花色不艳,期不长,最不引人注意,被称为“轻化细细”、“万顷雪光”、“寿命最短”之花。柳花开时思亲浓,古今文人墨客也准是借咏柳来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句《诗经·采薇》中的千古名句,至今不断被人引用。

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扫墓祭祖的节日。清明节又称扫坟节、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尊祖敬宗是中华民族历来的传统美德,清明扫墓自古是国人表达尊祖敬宗,寄托哀思的最重要的活动。人们无论多忙、多远,一般都会在清明节回乡,在逝去的亲人墓前祭扫一番,痛心“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感慨“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见者,亲也。”如今春深,生气方盛,又是一段草长莺飞,万紫千红的好时光,而逝去的亲人却已长眠在地下,再不能相见,共享这美好时光了,即使再想听几句长辈的教诲声,那怕是呵斥声,也不能够了,怎不令人断魂落魄,黯然伤神!

逝者已矣哉,生者还是要好好享受这美好时光。清明节气里,最热闹的踏青活动,莫过于传统文化中的“上巳节”。上巳节起源于古代的临水祓禊[fúxì]活动,祓禊是中国汉族民俗,每年于上巳日在水边举行祭礼,洗濯去垢,消除不祥,叫祓禊。上古时代以干支纪时,把夏历三月(季春之月)的第一个巳日称为“上巳日”,这一日,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涤去旧日尘垢,祓除晦气,祈求一个崭新的开端。《论语》中就有这样的描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魏晋以后,上巳节固定为农历的三月初三,故又称“重三”或“三月三”,活动内容也更丰富多彩。魏晋之风,文人雅士崇尚自然,纵情山水,上巳节逐渐演化为皇家士族、公卿大臣、文人雅士临水宴饮的节日,并由此而派生出上巳节的另外一项重要习俗——曲水流觞,即禊饮。王羲之《兰亭集序》中就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农历三月三,还是我国正宗的“情人节”。祓禊之事,源于上古。“禊”字从示从契,“示”表示与祭祀有关,“契”当指商部族的先祖契。相传契的母亲叫简狄,在河滨行浴时,因误吞空中玄鸟的坠卵而怀孕,故生契。《诗经·商颂·玄鸟》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史记·殷本纪》记载,“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事实上,上古之时,知母不知父的事很平常,社会进入文明时代后,君王贵族喜欢把自己的先祖附会在三皇五帝的血脉上,于是产生许多神话传说。诸如吞卵而孕、履大迹而孕的神话传说,当是母系氏族的遗风,人们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所致。

禊之事,当为后人纪念并效仿简狄生契,于暮春之月,在河滨沐浴、嬉游,以便觅得佳偶,结婚生子的习俗活动。这应该就是我国“情人节”的起源。三月三又叫女儿节,也叫“桃花节”,古代一般在这个日子举行少女的成人礼,也就是“笄礼”。古代正规的婚配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女子年满十五后,如果已许嫁,就可行笄礼,而当女子年满二十仍未许嫁,也可行笄礼,表示已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随时可以出嫁。上巳节的主要活动之一就是男女相会,即未婚的男女在一起自由恋爱,钟情的双方相互表达爱慕之情,这就是我国最早的“情人节”。

在这“春城无处不飞花”的清明节气里,有无数的事要写,有无数的话想说,又怕写太多了,引起读者的审美疲劳,所以最后用王维的《寒食城东即事》诗作为结尾:“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溪上人家凡几家,落花半落东流水。蹴踘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1
查看完整版本: 清明暮春之初,春和景明子夏故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