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中国传统节气漫谈之寒衣节
TUhjnbcbe - 2025/7/28 18:58:00
白癜风专科医院哪家好 http://www.ykhongye.com/

说起中国的传统节日,在全球都是丰富多彩的,有学者将中国传统节日归类为人节、鬼节、神节三大类。其中人节有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鬼节有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神节有三月三、六月六、九月九。人节人们之间注重相互的温情、讲究阖家团圆共享天伦,鬼节侧重缅怀仙去之人、祭拜亡灵故人,神节则以祈求神明保佑、期待美好未来。

农历十月对于农耕社会走过来的中国人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月份,它不仅是收获祭礼与丰年宴会隆重举行的时月,同时也冬寒乍起的时节。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丰收时祭祀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本。金秋十月,五谷飘香,故而历史上的先民就选定十月初一用黍粟祭祀祖先,沿袭成俗,遍及南北。十月不仅是庆贺稻谷颗粒归仓并以其歆享祖先的谢幕时节,也是防御严寒侵袭的开幕式。《礼记·令》记载:“是月也,天子始裘”,天子以穿著冬衣的仪式昭告天下寒冬来临。久而久之,十月一日就演变成了今天的“寒衣节”。

寒衣节有不同的名字,不完全统计的话,叫法有“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秋祭”、“十月一”等,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中国古代认为农历十月一是进入寒冬后的第一天,人们要拿出棉衣,送给在远方戍边、服徭役的亲人,在为亲人送去寒衣的同时,逐渐发展为祖先、亡人也一并送去过冬寒衣。

一、寒衣节的发展演变史

十月,在古代处于新旧之交,十月初一不仅被视作冬季的首日,还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被作为历年之首。目前普遍的共同认知是,寒衣节起源于周朝,《诗经·豳风·七月》记载“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农历九月开始天气逐渐转凉,人们也开始为越冬添置御寒的衣服,因此寒衣节也被称为“授衣节”。

1.起源于周朝迎冬礼仪

相传“寒衣节”起源于周代,有人认为寒衣节是从先秦的迎冬礼仪脱胎而成。据《礼记·月令》记,农历十月是立冬的月份。这一天,天子率三公九卿到北郊举行迎冬礼,礼毕返回,要奖赏为国捐躯者,并抚恤他们的妻子儿女,为他们“送寒衣”当是题中应有之义,上行下效,遂相沿成习。《礼记·月令》中描述了周代腊祭的情形:以猎物为祭品,天子在社坛上祭祀日月星辰众神,在门间内祭祀五代祖先,同时慰劳农人,颁布新的作息制度。寒衣节标志着严冬的到来,也是为父母爱人等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诗经·豳风·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说从九月开始天逐渐要冷了。人们该添置御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初一又俗称“授衣节”。

2.北宋形成烧纸衣习俗

大家都知道,“寒衣节”祭拜先人都会烧纸衣,其实这是在唐宋之交时候才形成的习俗,这之前的“寒衣节”并没有这样的动作。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写到:“十月日,宰臣已下受衣著锦袄三日。”吕希哲的《岁时杂记》也记载:“十月朔,京师将校禁卫以上,并赐锦袍。皆服之以谢……边防大帅、都漕、正任侯,皆赐锦袍。《东京梦华录》中曾这样描写京城开封(汴梁)十月一送寒衣的情景:九月“下旬即卖冥衣靴鞋、席帽、衣段,以十月朔日烧献故也。”从中可见,在寒衣节到来前,冥衣店便备好祭祀用的衣服鞋帽,供人们在十月一这天烧献故人。可见到北宋时期,寒衣节的习俗才进一步具化出两个方面:授衣和烧衣。所谓授衣,即皇帝向文武官员赏赐棉衣,以示关怀。烧衣即为逝者备好御寒的衣物,拿到坟前烧掉。

3.南宋形成了扫墓习俗

直到南宋时期民间才开始兴起在十月朔日扫墓,并焚烧衣物。宋代周密《武林旧事》:“十月朔,都人出郊拜墓,用棉裘褚衣之类。”至元代,将十月一日祭先上坟称之为送寒衣节。《析津志辑佚·岁纪》:“是月,都城自一日之后,时令谓之送寒衣节。祭先上坟,为之扫黄叶。”

4.明代寒衣习俗更加丰富

到了明代,送寒衣的习俗进一步发展,寒衣也更加丰富多彩。明代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中,对当时京城寒衣节的情况作了较详细记述:“十月一日,纸肆裁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缄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门,曰送寒衣。新丧白纸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送白衣者哭,女声十九,男声十一。”明代时送寒衣十分讲究,不但衣服有规格尺寸,并要在上面写上故人的名字辈分,送时侯还严格规矩:亡故较久者寒衣用五色纸剪成,新亡者寒衣则需用白纸裁剪。给新亡者送寒衣时,还要大哭一场,女人哭十九声,男人哭十一声。此外,寒衣必须烧得干干净净,据说有一点没烧尽,亡者也无法取走。

5.清代寒衣节开始烧纸锭

清代的寒衣节基本上沿用了明代的旧俗,如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胜·送寒衣》中说:“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扫墓,如中元仪。晚夕缄书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带衣履,于门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在规模和所送物品上,清代更为讲究,不但送衣服,还送钞票。如在北京地区,每年十月一以前人们就到南纸店去买寒衣纸(即冥衣铺糊烧活的彩色蜡花纸),买回家后再裁成布匹形状的长条,然后印上牡丹、菊花、蝴蝶等各种颜色的图案,有的还把寒衣纸剪成衣裤状。寒衣做好后,再装进包有纸钱、冥钞的包裹里,然后拿到墓前焚烧。但不论用什么样的寒衣都要以纸钱、纸锭为主。由此可见,直到清代人送寒衣时才更加重视送冥币。

三、关于寒衣节诞生的传说故事

中国每一个传统节日背后,都有一系列不同版本的传说故事,关于寒衣节,大概有这么几个传说故事。

1.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

相传秦时江南松江府孟、姜两家,种葫芦而得女,取名孟姜女,配夫范喜良。后来,喜良被抓去修筑北疆长城,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寻到长城脚下,不想丈夫已死,被埋筑城墙里。孟姜女悲愤交加,向长城昼夜痛哭,终于感天动地,哭倒长城,露出丈夫尸骨。千百年来,这段忠贞爱情故事广为流传。由于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的故事,长城内外便将农历十月初一这天,称作“寒衣节”。“十月初一烧寒衣”,早已成为凭吊已故亲人的风俗。

2.明朝朱元璋“授衣”传说

农历十月在古代是一个重要的月份,此时正是稻谷收获进仓之际,“是月也,天子始裘”(《礼记·月令》),天子以穿冬衣的仪式,昭告庶民:冬天已经来临。相传明初朱元璋在南京称帝,为了显示顺应天时,在十月初一这天早朝,行“授衣”之礼,并把刚收获的赤豆、糯米做成热羹赐给群臣尝新。南京民谚说:“十月朝、穿棉袄,吃豆羹、御寒冷。”,“寒衣节”由此而来。人们还在加衣避寒的同时,也将冬衣捎给远在外地戍边、经商、求学的游子,以示牵挂和关怀。

3.蔡伦嫂子为卖纸的促销伎俩

传说蔡伦发明造纸术之后生意做得很好,他的嫂子慧娘心生嫉妒,就让丈夫蔡莫去找蔡伦学造纸。无奈蔡莫学了三个月就着急开起了纸坊,所以造出来的纸粗糙卖不出去。慧娘无奈想出了办法。

这天半夜里,蔡莫家传来阵阵痛哭声,邻居们都纷纷来询问,只见蔡莫抱来一捆草纸在慧娘棺材前点火烧了起来,边烧哭诉着说:“我跟着弟弟学做纸,不用心,做的纸不像样子,没人要,竟把你气死了。我要把它烧成灰,解你心头之恨。”烧着烧着,只听慧娘在棺材里喊:“快把棺材揭开,我回来了!”这一下可把人吓呆了,但慧娘还是只管叫,人们无可奈何,只好壮着胆子把棺材的盖子揭开。

慧娘坐了起来,拿腔撇调地唱:“阳间钱能行四海,纸在阴间做买卖,不是丈夫把纸烧,谁肯放我回家来!”唱罢,定了定神说:“刚才我是鬼,现在我是人。我到了阴间,就让我推磨受苦,丈夫给我送了钱,小鬼们为了几文钱,争着帮我推磨,真是有钱能使鬼推磨。判官知道我有钱,问我要,我把丈夫送的钱给他好多,他就暗暗地开开地府后门,把我放了回来。”蔡莫听了妻子的话,装做不明白地问:“我没有给你送钱啊?”慧娘指着正烧着的纸堆说:“那就是你给我送的钱,咱们阳间拿铜当钱,阴间拿纸当钱。”邻居们受了他们的欺骗,都忙着掏钱向蔡莫家买纸,去各自的祖坟上烧了起来。不到两天,蔡莫家堆积满屋的草纸全卖完了。慧娘还阳的那天是农历十月一,因此,至今还给人们留下十月初一上坟烧纸的习俗。

4.源起于“下元水官节”的前移

“三元”是“三官”的别称,《五杂俎》载:“道经以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太上三官经》云:“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元节”为道教的传统节日:上元节称“上元天官节”,系上元赐福天官紫微大帝诞辰;中元节称“中元地官节”,系中元赦罪地官清虚大帝诞辰;下元节称“下元水官节”,系下元解厄水官洞阴大帝诞辰。水官生日,作为节庆,是为了求取水官保佑,能够解脱无法预料的厄运。始于汉代的“下元水官节”,在民间流传了一千多年。清代,此节被前移到十月初一,成为寒衣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源于纪念汉高祖刘邦

在唐代敦煌的十月初一节俗传说中,尚有纪念汉高祖刘邦的讲法:“十月晓,又日星,何谓?昔汉高祖十月一日入秦,故作一日节。”

三、关于寒衣节的经典诗词

寒衣节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自然也是得到历代文人的重视,写下了一批脍炙人口的经典诗词。

1.《十二时·忆少年》(宋·朱敦儒)

连云衰草,连天晚照,连山红叶。

西风正摇落,更前溪呜咽。

燕去鸿归音信绝。

问黄花、又共谁折。

征人最愁处,送寒衣时节。

2.《读秦纪七绝》(宋·刘克庄)

黔首死于城者众,杞梁身直一微尘。

不知当日征入妇,亲送寒衣有几人。

3.《醉太平·寒食》(元·王元鼎)

声声啼乳鸦,生叫破韶华。

夜深微雨润堤沙,香风万家。

画楼洗净鸳鸯瓦,彩绳半湿秋千架。

觉来红日上窗纱,听街头卖杏花。

4.《寒食》(宋·赵鼎)

寂寂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记年华。

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

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

一樽径籍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传统节气漫谈之寒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