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中元节并不只是传统鬼节这些习俗知
TUhjnbcbe - 2025/7/26 17:44:00
白癜风人民大会堂活动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40412/l8oelnq.html
#中元节怪谈物语#

“金风送爽赴盂兰,香烛冥钱遍岸滩。袅袅青烟天接地,人间老少盼平安。”

今天是农历七月十五,传统中元节。提到这天,往往我们先想到的是“鬼节”,但中元节并不是一个恐怖、可怕的节日,相反,它承载了很多中国人对已故先人们的思念之情,是一个温暖的节日,应该得到延续和传承。

快来书果星球儿童阅读馆了解更多吧!

01中元节的由来和起源

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

中元节在农历的七月十五日,部分地区也有在七月十四日过,节日风俗以追思先人、祭奠祖先、礼敬亡灵为主。

民俗专家认为,中元节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文化,是追怀先人既古老又现代的一种传统,这一传统体现了古人“慎终追远”的思想。基于这种思想和对先人的感情和责任使然,中元节势必也会不断得到延续和传承。

关于中元节的起源,至少有三种说法。其中最出名的说法便是“秋尝祭祖说”。

四季享祭,是我国上古时期就有的祭祀仪礼。

《春秋繁露》记载:“古者岁四祭。四祭者,因时之生熟,而祭其父母也。春曰祠,夏曰灼,秋曰尝,冬曰烝……尝者以七月,尝黍稷也。”

《礼记·月令》也说孟秋之时,“农乃登谷,天子尝新,先荐寝庙”。

中元节所在的七月十五日,已经是立秋节气之后。秋天到来,意味着收获季节的来临。秋天收获之后,以新熟谷物祭祖,正是“秋尝”。时间上、礼仪上的高度重合,使得“秋尝”与中元节祭祖形成一致,成为中元节的主要源头之一。

02古人怎么过“中元节”?

1、祭祖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日,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

2、祭祀土地和庄稼

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

3、祈丰收

中元节施祭孤魂与祈望丰收又常联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

4、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与祷告。

5、放天灯

中元节这天放天灯也有两个说法,其一是把自己家霉运带走,带得越远越好。这时候很忌讳别人家的天灯落在属于自己家的地方,如果落下来,就要重新放飞出去。其二是说,家家都希望自己逝去的先人都能进入极乐世界,中元节这天放天灯,是为飞升极乐世界的先人们照亮升天的路。

6、做茄饼

民间认为,茄饼可以成为已故祖先前往盂兰盆会的干粮。每到中元节这天,老南京人家家户户做茄饼,也就是把新鲜茄子切成丝,和上面粉,用油煎炸。

03中元节诗词

《中元夜》

唐·李郢

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栏边见月娥。

红烛影回仙态近,翠环光动见人多。

香飘彩殿凝兰麝,露绕青衣杂绮罗。

湘水夜空巫峡远,不知归路欲如何。

《中元夜百花洲作》

宋·范仲淹

南阳太守清狂发,未到中秋先赏月。

百花洲里夜忘归,绿梧无声露光滑。

天学碧海吐明珠,寒辉射宝星斗疏。

西楼下看人间世,莹然都在清玉壶。

从来酷暑不可避,今夕凉生岂天意。

一笛吹销万里云,主人高歌客大醉。

客醉起舞逐我歌,弗歌弗舞如老何。

《中元作》

唐·李商隐

降节飘飘宫国来,中元朝拜上清回。

羊权须得金条脱,温峤终虚玉镜台。

会省惊眠闻雨过,不知迷路为花开。

有娀未抵瀛洲远,青雀如何鸩鸟媒。

《中元前一夕枕上偶成》

清·纳兰性德

酒醒池塘耿不眠,帐纹漠漠隔轻烟。

溪风到竹初疑雨,秋月如弓渐满弦。

残梦远经吹角戍,明河长亘衣天。

哀蛩饯晓浑多事,也似严更古驿边。

更多儿童阅读内容请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元节并不只是传统鬼节这些习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