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俗称“鬼月”,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俗称“鬼节”。
七月半,鬼节当天(农历七月十五)是阴气最重的一天,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三节同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中元节是我国民间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
中元节是道教名称,民间世俗称为施孤、七月半、祭祖节,佛教则称为盂兰盆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它的诞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
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合称“三元”,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农历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七月十五是秋后第一个月圆夜,此时暑热刚褪,金风正在霏微潜入,夜凉如水。
我的老家在云南龙陵,我们这边农历七月的风俗是,七月初一、初二、初三这三天中任意选一天要开始在家祭祖(俗称接亡),一直持续到七月十五(俗称送亡,真正送亡是七月十二送,但祭祖需要持续到中元节这一天)。
“接亡”一般选择在早上饭点或者是下午饭点,接王要点8柱香,大门一边一柱,客厅门外一边一柱,客厅里三柱,茶酒每样三杯(茶前酒后摆两排,中间不放其它),饭六碗(前后各三碗,中间放好菜)加一桌子好吃的菜,焚上纸锭,让祖先享受香火供奉。
“送亡”也是选择早上或者下午饭点都可以,一定要准备的菜有:小南瓜(相当于给祖宗准备的饭盒)、茄子(相当于草鞋)、红瓜(相当于船)、刚豆条(相当于腰带)、红豆条(相当于钥匙),全部放一起煮熟,大的分为两半,不能切小。其它的和接王需要准备的是一样的。
“接送亡”还有一点区别在于,“接亡”的时候点香、焚纸锭需要从大门外往里点,而“送亡”的时候又是从客厅往外点。“接送亡”中间这几天,按饭点正常的摆上一桌,正常供奉先祖即可(我们这边俗称“献亡”)。
想起余光中写的:“中元属于黄泉,另一度空间。”
但人们相信,祖先们会在农历七月十五回家,探望子孙。
这一天,我们祭祖供饭、烧纸焚香,感恩先祖护佑,缅怀天上亲人。
希望他们在遥远的天堂,能庇佑子孙后代兴旺发达,家族繁荣昌盛。
听人说,人的一生,会有三次死亡。
第一次,是在停止呼吸时,生理性的死亡;
第二次,是在举行葬礼时,社会性的死亡;
第三次,是被所有人遗忘时,真正的死亡。
所以,死亡,并不意味着永远的离开,遗忘才是。
而中元节,就是一个让人思念加倍的日子,它提醒我们:“那些远在天堂的亲人,永远不要忘记。”
泪眼模糊中,他们的音容笑貌仿佛还在眼前,一桩桩往事,也时时涌上心头。
永远难忘与他们相处的点点滴滴,永远记得他们温情的暖语唠叨。
他们的物件还在,照片还有,但也只能睹物思人,再不能和他们朝夕相伴,相见唯有在梦中。
忆往昔,痛别离,但时间不能倒流,时空无法穿梭,再回不去有他们相伴的时光。
只能:清酒一杯,装满了对他们的惦念;几缕青烟,捎去了对亡魂的祭奠。
雏菊一束,承载着对逝者的挂牵;泪水千行,埋藏着对过往的追忆。
点一盏心灯,照亮他们回家的路;备一桌茶饭,让他们享受人间烟火。
若是世间真有天堂,惟愿远去的亲人再无病痛,永远安详。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属原作者
#中元节怪谈物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