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中元节,也就是人们俗称的“七月半”或“鬼节”,又要来临了。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甚至直到今天,这一流传了千百年的传统节日,仍然被保留了下来,可见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意义重要。中元节虽然被俗称为“鬼节”,但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节日。
中元节,是道教所称的名字和节日,在佛教中被称为“盂兰盆节”,而在民间,则被俗称为鬼节、七月半、亡人节等。在古代,七月半即七月里的望日,原为“秋尝祭祖”的日子,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之一,带有祭祖和感恩的双重意义与功能,而孝文化是这个节日的实质性精神内核,也是我国传统民俗节日中的个比较特殊的存在,因为它是除清明节外,中国人对已逝去的父母以及亲人表达孝敬和思念的一个重要节日。
从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来看,中元节虽被俗称为“鬼节”,但是节日的意义还是比较重大的。因为中元节不仅是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而且是华夏儿女始终坚持传承的孝道文化的一个重要体现。中元节是把祭祖作为节日的最主要活动的,所以它既是维系血缘宗亲的重要纽带,又是实行道德教化的重要途径,更是传播孝文化的重要方式,而中华民族的孝文化,即使在今天,依然有着很深远的教育意义和价值的。因此,在中元节期间,全国各地都会有许多民风习俗活动。
祭祀祖先。据民间传说,逝去的祖先会在中元节这一天返回家中探望子孙,所以需要祭祖。很明显,七月半的这种祭祖行为是敬祖祀先、“事死如事生”传统伦理的一种具体体现。因为时值农作物收获的季节,所以也正好把丰收的喜悦告诉祖先们,和他们一起分享,并表示对先人的感恩之情。正如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所说的那样:“中元前一日,即买练叶,享祀时铺衬桌面,又买麻谷巢儿,亦是系在桌子脚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
祭祀鬼魂。中元“鬼节”和清明节的单纯祭祖有所不同,它不但要通过祭拜让故去的先人早日安息解脱超生,而且还顾及到了那些孤魂野鬼们。所以“普度亡魂”,也是七月十五这个特殊节日里的关键词语。比如在盂兰盆会中,就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叫作“放焰口”。“焰口”即佛教里所说的所谓地狱中的饿鬼,而“放焰口”目的就是超度亡灵、为孤魂野鬼施食。“放焰口”在黄昏或晚上进行,活动持续时间较长,甚至会到次日凌晨。先由僧人诵经、做法等,最后由主持用米粮、净水在四周挥洒,为鬼魂施食,意在消弭死者亡魂的戾气,让他们吃饱喝足后找到归去的路,速速离开。
城隍出巡。明清年间,老上海等地会在每年的清明节、七月半、十月朝(十月初一)举行祭坛大会,并组织声势浩大的城隍出巡活动,俗称为“三巡会”。七月半这一天,跟其他两日一样,由城隍神率同新江司、长人司、高昌司、财帛司,从城隍庙出发,地方官员在前边为其清道,行至西门外邑厉坛进行赈济孤魂仪式活动。城隍出巡的仪仗舆从是十分壮观的,有活人装扮的皇隶到诸鬼相,还有旗锣队、花灯队、高跷队、彩船队等等,且要走遍城内的主要街巷。
河灯度孤。民间认为,上元是人节,中元是鬼节,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所以上元张灯在陆地,中元放灯在水里。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用木、纸、荷叶等做成荷花形状,中间点上灯盏或者蜡烛,有的还在灯上写明亡人的名讳,放于水中,任其漂流,为的是给亡魂照明引路,让他们早日到达理想的彼岸。“七月半”之夜,放河灯的人很多,看河灯的人更多。夜色中河灯万点,非常好看。人们相信,如果一盏河灯在水中沉没,那就是一个亡魂已经投胎转世,如果河灯漂得很远或者靠岸,就代表着亡魂到达了彼岸的极乐世界。
焚烧纸钱。这应该是中元节中的重点活动,甚至在我国的各地城乡都有化烧纸钱,祭拜祖先的风俗习惯。节日当天,人们带着纸钱到坟上去祭奠祖先,与清明节上坟相类似。城里人也大多会在中元节的夜里到附近马路口等处焚烧纸钱,以此来祭奠已故亲人的亡灵。另外,在我国北方的一些地区,中元节到来之际,会在庵观寺院,设盂兰会,搭苫高台,鬼王栅座,诵念经文,演出《目连救母》杂剧,做水陆道场,施放焰火,俗称“济孤魂”。
节日禁忌。中元节期间,民间的主要禁忌有:忌熬夜,忌说鬼,忌夜游,忌游泳,忌偷吃祭品,忌晚上拍照,忌乱踩冥纸,忌乱吹口哨,忌披头散发,忌床边挂风铃等等。从现实来说,最值得一提的是,中元节期间一定要注意火灾的发生,避免人身及财产安全事故。因为这个季节,天干物燥,尤其是墓地坟头杂草丛生,长得很高很深,一旦焚烧纸钱等,极易发生火灾,特别是山林,危险性就更大。所以,务必要十分小心注意才好。大家以为如何呢?
个人观点,欢迎评论,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