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这一天,是老底子的湖州味儿潇湘晨报
TUhjnbcbe - 2025/4/20 17:09:00

昨天是冬至,冬至这一天对于湖州人来说有太多的典故习俗可以讲,有些咱们小时候听过的隐藏在内心深处的词儿,今天我们都会把它们一一唤醒,因为这些都是最纯粹的湖州味道。请点开下方音频,我们一起走进老底子的“湖州冬至”。

老底子湖州的冬至味道12:39来自潇湘晨报

老底子湖州的冬至味道来自湖州发布00::39

湖州人过冬至最先想到的味道是“冬至团子”或者“冬至圆子”。古谚说的“冬节圆子年节糕,清明粽子稳牢牢”,冬至这一天和清明的规格一样高,所谓“大如年”。根本的原因,是因为清明和冬至都要祭祖,祭祖对于传统的中国人来说,确实是“大如年”的事情,一个个或白或绿或黄的圆子按照色系品字三层摆好,中间点上红心。更讲究的用一张竹叶卷起来,用红绳子捆扎牢,再在团子中间一点,就会变成一朵红色莲花,古人以此祭先人。

对祖先的虔诚,都包进了“团圆”里。小孩会问:“冬至团子和圆子有什么不同?”老人会说“有馅的叫团子,没馅的叫圆子。”可别小看这一个个“人间小团圆”,从湖州的西乡到东乡,从太湖溇港到安吉山区,家家都做冬至团子,各地手法不同,蕴藏各自收获。

总体来说,杭嘉湖平原原产的两种米是最好的原料——新打好的粳米和糯米,起先两种米的比例对半分,湖州东乡一带水乡人喜欢糯软,就增加一些糯米的比例;德清安吉的山区人喜欢有嚼劲,粳米就多放一些。制作开始前不着急,用水乡的荡漾里的水,静放纯净,煮开,一点点翻动调和米粉,揉捏粉团,注入精神。

这是一次物质重组的过程,拿捏都在手劲和糯粳比例上。糯米粉锁住水分子由干到湿,由湿到粘,再因为粳米粉的加入而开始“有劲道”,柔中带钢,外阳内阴,蒸煮好冷却后又会邦邦硬,你看这一个个人人间小团圆,不就暗含了阴阳两仪?所以用小团圆来祭祀先祖,沟通往世今生再适合不过。

冬至团子有一味重要的佐料就是南瓜,特别是黄色团子和青色团子,这些纯天然的颜色都取自南瓜。黄色团子自不必多说,要取老南瓜,越老越香,洗净去皮去籽,头一宿小火慢烧,烧化了最好,成了南瓜糊糊,糊糊越细腻后期团子的色泽越好,调和入米粉中,加入豆沙馅,蒸制出锅后黄橙橙的,透着光。若是江南美人儿咬上一咬,豆沙流出小烫口,笑着用纤指抹去嘴角的豆沙,风华撩人。

最具特色的是青团子。首选的青色素来自于小雪节气采下的南瓜叶子,此时的南瓜叶是不老不嫩的,仍旧用荡漾中的清水焯过,再放入“石灰瓮”中密封浸泡一个月。待到冬至这天,洗去石灰水,揉入米粉团中,这样做出来的青团子色泽墨绿,微微透光。当然安吉德清等地喜欢用艾青来制作青团子,效果相似,别有艾青香气。

青团子的馅料多用最新的一波春笋和雪里蕻,加一点香干。

白团子的馅料多用萝卜丝或者咸菜肉末。

黄团子的馅料多用赤豆沙或者黄豆沙。

蒸团子和蒸圆子湖州人也很讲究。用来包粽子的箬竹叶子是最好的,《沈氏农书》中就讲到过湖州城里大户人家的厨娘专门去长兴的上、下箬乡取箬溪旁的箬竹叶回来蒸团子。因为同样是箬叶和糯米蒸食,所以团子里会有一种淡淡的粽香。

出锅前还有一道工序,在团子表面抹上烧熟冷却后的菜油,等油滑入箬叶和团子的缝隙中,自然就分开了,不会黏着,特别是菜油抹过的青团子,也被称作“翡翠团子”。

冬至团子只是冬至这天祭祖的头一道。湖州人这一天考究的很,还有很多飨食要准备。《民国德清县志》记载,这一天要烧一种特殊的鸭子“大麻产者最肥硕,有重至五六觔(jīn)者,因至白露胎毛始脱,冬至皮肉肥厚也,俗称冬黄婆,又称白露鸭。”(注:大麻镇当时还属于湖州德清管辖,现在并入了桐乡。)所以冬至这一天,用这种叫做“冬黄婆”的肥美鸭子做飨食,才能真正的体现湖州人“摆飨”祭祖的虔诚。

道家常说“夏至为阳中阳,冬至为阴中阴”,所以祭祀基本上是“鱼肉荤腥”为主。但有一样素菜是老湖州人冬至必吃的,那就是芹菜,尤其是一种叫做“荻芹”的芹菜,《永乐大典·湖州府·四》中说到“荻芹根白色,赤芹莖葉青紫,堪作菹。今郷土種,惟白芹冬至後作菹,甚甘美,春後不食。”(这里想注一笔,《永乐大典》原文中引用了《吴兴记》“吳興記云:烏程温山出御芹”。现在流传下的《吴兴记》版本中记载的是“温山御荈”,是一种茶叶,三国以茶代酒故事所讲的那种茶,但是《永乐大典》和《嘉泰吴兴志》中都说到“温山御芹”,不知是真有其芹,还是古人有误,以讹传讹。待考。)

其实除了冬至团子圆子、冬黄婆鸭、荻芹,老底子湖州人摆飨还要准备很多食物,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忙活了一天下来,到了傍晚时分,正式的冬季祭祖开始。上过饷,点好了香烛,全家依次进行拜祭。全家人表情肃穆,但凡有小孩子不懂事嬉皮笑脸的,一击“扫栗子”在头上笃过也就消停了。一家之主为先给祖宗敬酒,口中会念到“男太女太,阿爹娘姆,大家全来切顿饭,切顿冬至保佑饭。”然后在锡台下的火盆中烧上锡箔包好的元宝。

如果是农家摆飨,还要烧一种“麦柴”,这种麦柴的捆扎是很讲究的,每一根捆扎的时候都要“阿弥陀佛”边念边捆,百八十遍下来,麦柴中装满了敬意。

此时孩子们已经跃跃欲试,毕竟这大如年的冬至饭一年才一次,等到一家之主,敬完三巡酒,大家入席,但是女主人会从飨食中拿走一盆冬至团子,也会用一个小盘子摘出一些饭菜。她们会与邻居阿孃们结伴来到附近的三岔路口,送点“野羹饭”,类似于“中元节”当晚,祭奠一些无家可归的孤魂野鬼。这是对逝去者的无分别心,老湖州人的敬畏之心。

至于拿走的那一盆冬至团子,自是不能给自家小孩吃的,要用作馈赠,不论是远亲还是近邻,都要给一些。家家互赠,都选一些个头大的,料馅足的,一方面有面子,另一方面,村里或者坊间的残疾户、破落户,在这个数九寒天的日子,不至于少一口嚼谷。这种馈赠被称作“送冬至盘”。

可不要以为冬至就这样过完了,“冬至夜”才刚开始。我们都知道,冬至这一天北半球夜长昼短。又恰好赶上了“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中的冬藏阶段,白天大家准备“摆飨”的时间要追回来,所以农家这一夜基本无眠,因为要“舂米”。特别是家里有雇工的,白天长工们都放假了,准备一天各自家里的冬至饭,但是晚上要跟主家一起舂米。冬至夜一年中最漫长,所以这一夜最累人。同样的道理,每年夏至那天白天最长,所以雇人种一天地也最合算。当然冬至这一夜,夜宵最丰盛,主家和雇工有一种湖州人的和谐人际。

冬至夜,雇工们在舂米,主家则从事其他的劳作,比如“酿冬至酒”。“冬至前后,洒水不走,极寒之候”。其实古时候湖州人酿酒最早从小雪节气就开始了被称作“小雪酒”,但是小雪到冬至之间往往是舂米冬藏的关键时期,所以拖到冬至这一天,反正一宿不眠,正好酿造“冬至酒”。

湖州地区的冬酒有三白最好:分别是取用三处地方的水酿酒——“光竹潭、竹山潭和画溪”。而这三白中最好的酒就是《鄒陽賦》中所记载的“三箬之酒”。不光是用本地的米酿酒,湖州人还要在酒中放入“提香料”《长兴韩志》曾记载“箬下三白投以香藥不下數十種而以福橘、頭二蠶沙、梅花、松節爲最佳。”

湖州的三白酒,因为酿造时间不同,分为“小雪三白”、“冬至三白”、“腊前三白”。腊前三白是酿造于“腊”,也就是从冬至这一天开始数,甲乙丙丁....数到第三个戍日,就是腊,腊前如果下雪了,用这种雪酿酒非常好喝。

那么湖州的三白酒在冬至前后酿下,什么时候喝?怎么喝呢?小雪酒过年后颜色泛清就可以喝了。而冬至三白和腊前三白喝起来有讲究了。宋代江湖派的诗人戴复古写过一本叫《石屏新语》的书,里面记载说“烏程有淸香,三伏取蓮花捲酒,蓮柄吸之謂之碧筩酒”。古人太会享受了!三伏天拿出三白酒,用莲花乘酒,用洗净中空的莲柄做吸管,吸饮三白。还给这种喝酒的方式取名叫做“碧筩酒”。

要冬藏的东西还有很多,比如“腌菜”。《同治湖州府志》和《民国德清志》都记载湖州人特别善于腌制冬菜。分为三种:菜干、良冬菜、雪里蕻。

先来说菜干,这可不是一般的菜干,湖州人用“白菜、苔心菜、芥菜和萝卜菜”四种菜干入瓮,且腌且晒半年,到夏至这一天用来炖肉。

再来看良冬菜,这是用一种“花叶菜”为原料,晒干切细后一定要在冬至前后用细盐腌制,过冬就可以吃了。

最后是雪里蕻,湖州人用“千头芥”为原料,也是在冬至这一天开始腌制,这种菜最好吃,但是古时候往往都要运到集市上售卖,农家自己是舍不得吃的,顶多留一点做来年的“冬至团子”。

总之冬至这一天,是一年收成告一段落的结束,也是新的一个劳作周期的开始,从冬至后各种冬藏的手法传承了几千年,这段时光感恩收获,不忘祖先,敬畏生命。而从冬至这一天起,也是数着日子过年,数着日子过冬,盼望春天的开始——数九寒天就是从冬至开始数的。中国各地都有《九九歌》,为大家找到了记载于《同治湖州府志》中的老底子湖州版本的《九九歌》最后奉上:

一九和二九相呌不出手。

三九二十七籬頭吹篳篥。

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

五九四十五太陽開門戸。

六九五十四貧兒爭意氣。

七九六十三布衲兩肩攤。

八九七十二貓狗尋陰地。

九九八十一犂耙一齊出。

来源:湖州山海经

编辑:黄娟娟

湖图

晨捕

摄于长兴夹浦陶家湾村

“南太湖号”拍客:陈晓伟

投稿方式

即日起,您可以通过进入“南太湖号”APP的“悦湖”菜单栏,找到“拍客”版块,进行投稿(不再接受邮箱投稿)。除了赢取积分,您的作品还有机会登上湖州发布和爱湖州

1
查看完整版本: 这一天,是老底子的湖州味儿潇湘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