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元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为农历的十月十五这一天。下元节与上元节、中元节,统称为三元。很多朋友都知道,上元节就是正月十五元宵节,中元节则是七月十五,但是对于下元节却不是很清楚!
其实,想要搞清楚三元节只要记住:上元节是庆元宵,中元节是祭祀先人,而下元节则是祭祀祖先便可以了。而今天就是下元节,在民间素有“吃4样、做3事、忌2事”的老传统。那么,如果这些老传统你还不是很清楚,不妨就和老于一起看看吧!
吃4样
一:糍粑
每年的下元节这一天,客家人有句俗语,说的是:“十月朝,糍粑粄子碌碌烧。”说的就是下元节这一天,用清水把糯米浸透,先蒸成糯米饭,然后再放进石臼里,用杵槌舂制。这就是很多朋友在网上看到,客家的朋友在“打糍粑”的景象,一般打糍粑的日子,就是下元节。
打好的糍粑质地细腻柔韧,洁白晶美。此时的糍粑,用筷子夹起来还是软软的,这种吃法是客家人的吃法。而流传到各地后,现在最流行的是红糖糍粑。把做好的糍粑煎炸一下,吃的时候蘸着红糖液或者红糖粉吃,软糯香甜美味极了!
二:豆泥骨朵
很多地方在下元节这一天,会吃豆泥骨朵,也就是我们日常吃到的豆沙包!尤其是在北京,下元节这一天,老北京人几乎人人都会吃豆泥骨朵。
三:芋子包
老话说得好:十月十五下元节,家家户户吃芋包,包银包金包发财”,说的就是芋子包。芋子包的外形呈纺锤形,一般是由芋子或者马铃薯作为主料,搭配丰富的馅料制作而成的!
馅料的好坏是决定芋子包好不好吃的关键因素,一般在制作时,会把香菇、鱿鱼、葱花放入油锅中烹炸,等炸到香味四溢时捞出控油剁碎,再把牛肉或猪肉、冬笋、莴笋等配菜切碎炒熟,然后把两种馅料混合在一起搅拌均匀即可。这样做好的馅料,保准香喷喷的!
四:粘豆包
如果说糍粑和芋子包是南方下元节的美食,那么豆泥骨朵和粘豆包就是北方下元节的美食代表!粘豆包也叫作黄豆包、豆包,蒸好的粘豆包软糯香甜。尤其是在北方,下元节吃粘豆包还寓意着蒸蒸日上,发大财的意思!
做3事
一:纪念祖先
下元节本就是一个纪念祖先的日子,在这一天除了祭祀祖先,最主要是还是在祭祀的过程中祈求未来的生活更加的美好,身体更加的健硕,事业更加的顺利!
二:穿汉服
其实,下元节是最应该被提倡的节日,因为,下元节这一天,对于出行的服饰,在老的传统里是有要求的,就是穿汉服!穿汉服是对于祖先的缅怀、敬重、传承的意思。
小贴士:在全球化的今天,西方的节日越来越受重视,而传统的节日则逐渐地淡出我们的视野。老于想说的是:正是这些传统节日的构成,才形成了我们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所以,每一个传统佳节,都是值得我们去记住和传承的!
三:祈福纳祥
很多朋友知道三元节,却不知道怎么回事。其实三元与道家有关,因为,道家有三官,分别是天官、地官和水官。正月十五上元节是天官赐福,而七月十五中元节则是地官赦罪,到了十月十五下元节则是水官解厄,也是人们祈福纳祥的日子!
小贴士:水官在道家指的就是大禹,正是因为他善于治水,从而帮助老百姓赶走危难。
忌2事
一:衣衫不整
下元节是个很庄重的节日,所以,切忌不能衣衫不整。尤其是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穿嘻哈风、乞丐风或者是破洞一类的服饰,这些服饰日常穿戴没有问题,但是在传统节日,尤其是祭祀祖先时不宜穿着。
二:卫生不干净、不整洁
老话说得好: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下元节最忌讳卫生不干净,家里乱糟糟的不整洁!虽说,下元节是一个以除困解厄为主题,期盼美好愿望的节日。但是,如果卫生不好,则会被认为心不诚!
以上就是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内容,虽然旧时的习俗不科学,甚至有些迷信,但背后却是我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期盼!在你们那里,下元节还有哪些传统习俗?或者你对于传统节日有不同的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讨论。如果你喜欢今天的内容,请点赞、转发、收藏,这就是我最大的创作动力!最后,感谢你的观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