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五中元节
秦晔/文
七月十五,是一个盛大的华夏民俗节日,它原本为民间的祭祀之日,俗称“孝亲节”、“七月半”、“鬼节”。这一天正是道教“三元”之一,地官清虚大帝的生日,故道教称为“中元节”。佛教在这天举行“盂兰盆会”称之为“盂兰盆节”。在府谷地方称过七月十五亦称“麻谷节”、“麻姑节”和“马獒节”。
在我国所有的传统节日里,七月十五是唯一集道、佛、俗三者合一的节日。这三者之间只所以确定同一天为固定的节日,主要是他们过节的初衷在精神实质上有惊人的相同之处。即:皆以奉亲,敬养、孝道为主题,加之华夏文化与民间信仰,有强大的同化作用。不论是起源本土的道教,还是传自印度的佛教,都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适应本土文化的过程。从而使佛、道二教在七月十五的活动仪式逐渐世俗化,进而演变成为内涵丰富、形式异彩纷呈的集祭祀、孝养、解难为一体的盛大民俗节日,通称“中元节”。
“中元节”原本为道教的节日。据《唐六典》称:道士有三元斋,天官紫微大帝生于正月十五日,职赐福,称“上元节”,地官清虚大帝生于七月十五日,职赦罪,称“中元节”;水官洞阴大帝生于十月十五日职解危,称“下元节”。中元节之说起源于北魏。传说每年七月初一,地狱之门大开,故鬼魂要到阳世间享受祭祀之礼。于七月十五日鬼门关闭,这日正是地官清虚大帝的生日,他要在此日为孤魂野鬼赦罪,所以在七月十五这天,无论贫富人家,都要备下酒菜、瓜果、纸钱、香供,上坟祭祖,身在他方之人到路边朝家乡方向摆供祭祀,焚烧纸钱。有些外出之人,在这天要专程赶回故里祭祖,顺便备上礼物孝敬父母长辈,故七月十五亦称“孝亲节”。
关于“中元节”的活动仪式,全国各地形式有所不同。但是,祭祀祖先,奉行孝道,行善积德的节日宗旨是一致的。
佛教称七月十五为“盂兰盆节”。在中国最初举行“盂兰盆会”的是在梁武帝大同四年,以后此仪式遂在民间普遍流传。在唐代,每年皇家王室以音乐仪仗队抬着载以众多食品、甚至饰以金玉的盂兰盆送到各官寺,民间百姓也送盂兰盆到当地寺庙。唐太宗大历元年,在宫内道场祈建盂兰盆会。当时道场内梵乐悠扬,旌幢蔽日,百官迎拜,节日仪式十分隆重,以后历年如此。到了宋代,将以盂兰盆盛物品供僧,改变为以盆装纸钱施鬼。
关于佛教的“盂兰盆节”是来源于一个孝子祭母的故事。所谓“盂兰”梵文译为“倒悬”之意,形容苦厄之状,“盂兰盆”意为“倒悬盆”。以盆供物祭祀,可解救亡故亲人的“倒悬”之苦。
传说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连,在七月十五日梦见自己去世的母亲沦落在饿鬼行列之中,他送饭给母亲却不能如愿。目连将梦中之事告诉佛祖,佛祖劝他在七月十五日设盂兰盆供养僧众,多行善事,以解脱母亲灵魂的苦痛和罪孽。
以后此俗流传于民间,百姓中愿为亡故亲人超度者,在七月十五日敬设盂兰盆供,以百味之食,供养十方僧众,依靠众僧的感神道力来拯救亡故亲人免于罪孽苦难。
据说盂兰盆节于公元—年传入日本,在日本“盂兰盆会”是在阳历的8月13日。每逢该节日本各企业放假7—10天,在假期里人们从城市赶到乡下祭祖扫墓。探望亲戚朋友,是日本国内除元旦节以外最隆重的节日。
在府谷地方,七月十五的节日活动也非常丰富,其中最明显的特色就是捏面人。在节日的前三天,人们要备办上好的新麦粉,发酵后捏成各式各样的面人,有爬娃娃、坐娃娃、对对娃、娘抱娃,顺便还捏成面鱼、面羊、面猴等属相。这是看被送对象的属相而定的。面人蒸好后,点上红绿颜色。如此一来,面人显得富态喜气、色彩鲜艳、栩栩如生,然后装篮子里送给闺女外甥。如果有订了亲而未过门的媳妇,要捏一男一女两个大面人,同时送两个小面人,再捏一对未婚媳妇的属相,由夫家担在筐盘中送与亲家。
如今,每逢七月十五之际,早有巧手妇女捏好面人,提篮上市,此时面人市场行情十分看好。买面人者,不讲价钱,图个吉利,顺心顺意。
对于捏面人的由来,传说各异,主要有两种。据说在东汉末年,有个地方出了一个既像狗、又像狼,且能说话的怪物,人称“马獒”。这个怪物横行霸道,作恶乡里。每年除伤害无数牲畜外,还强迫人们在七月十五献一对童男童女。有一年从终南山来了一位神通广大、武力高强的老道,他设计灌醉了“马獒”,然后照常烧香摆供,献上一对相当于真人大小的面人,代替了童男童女,“马獒”吃饱昏睡以后,将其消灭。从此捏面人成了人们消灾免难的吉祥事情,故能世代相传至今不衰。
还有一种传说是在元朝末年,各地百姓以送面人为手段,在面人中夹带起义的时间、事件的信息,即:“七月十五送面人,八月十五举义旗”。这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智慧和民间习俗对于推进历史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
有的地方称七月十五为“麻谷节”,其原因是我国从神农时代就有人从事农业生产,那时,麻子和谷子是最主要的农作物。在汉朝王莽篡位后,在民间兴起七月中旬挂田幡,插五色旗,家门上插麻杆谷穗,摆供祭神施鬼的活动。光武帝刘秀兴东汉以后,正式确立七月十五为“麻谷节”。至于“麻姑节”之说是从秦朝而来。传说秦始皇的女儿叫麻姑,为修万里长城的工匠们请令,请父皇提高工匠们的生活待遇,减轻劳役责罚。人们很敬重麻姑,以后在麻姑的生日七月十五为她祝寿祝福以示纪念,久而久之演变成特定的民俗节日。
记得有一年在中央电视台演播的专题片“望长城”中,在新民镇马茹圪垯,专门录制了王向荣的母亲唱的“摇三摆”,讲“麻姑节”的来由、在家门上插麻杆谷穗、在院子中摆供的情景。
七月十五,正是府谷地方小麦、豌豆、油籽入仓时分。又是秋田旺长的一段农闲时间,所以在民间过节的气氛非常浓重。捏面人,准备祭祖物品,村子里宰猪杀羊异常繁忙。因为在七月十五,多数人家要炖羊肉、蒸馍馍来庆贺节日。有的地方放河灯拜龙王。如古城村历来有七月十五请龙王看戏的习俗。这一特定的古戏日子,从来没有因为气候或其它因素误过吉期。
另外,七月还有“七月七”(“乞巧节”)和七月十三“吃新节”,七月三十“地藏节”。“七月七”(“乞巧节”)是因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引起的,和七月十五有一定的关联。传说织女下凡与牛郎共同生活三年,三年中民间女子向织女讨教织布、纺线、绣花、缝衣的手艺,形成”乞巧节“。而织女被迫返天庭后,每年七月七日喜鹊成群结队,口尾相衔,搭起鹊桥让牛郎织女在七月七相会,直到七月十五日离别,这八日内鹊桥依然腾空拱立迎送这对恩爱夫妻。七月间喜鹊虽然精神抖擞,却只只瘦骨伶仃。
如今,每逢七月十五,超市人众,瓜果,烧纸摊点旺销,面人、羊肉市场价格火爆,通往乡下的道路上车辆猛增,但近一二年政府倡导森林防火,文明祭祀,以鲜花果品代替纸钱冥币,移风易俗,蔚然成风。城里人纷纷回农村探亲,祭祖、到龙王庙赶会上香。中元节,给恬静的村庄带来了节日的喜庆和吉祥。
本文来自《府州文苑》
作者简介
秦晔,女,汉族,年7月生,陕西府谷县古城乡人,大学文化程度,年9月参加工作,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年9月至年9月在古城学校教学;年9月至年9月任县幼儿园负责人;年9月至年12月在府谷县团委任学少部部长;年1月至年5月任县妇联副主任;年5月至年12月任县信访局副局长;年12月年11月任县信访局局长;年11月任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副调研员、调研员;现任府谷县黄土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陕西现代文学学会陕北分会副会长。年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