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怎样治疗 https://m.39.net/pf/a_4302821.html古时候把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称为中元节,十月十五称为下元节。七月十五即七月半,又叫祭祖节。各地这个节日的习俗主要为祭祖、放河灯、祭祀亡魂、焚纸烧香等。中元节由古代“七月半”农作物丰收秋尝祭祖演变而来,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习俗是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是一种传统文化节日,其文化核心是追怀先人、敬祖尽孝。在我老家川南一带,许多人叫七月半为鬼节。乡下有“七月半,鬼乱窜”之说,小时候听到大人这么说,原本怕鬼的我,对这个节既期待又害怕,期待是因为家里会弄好吃的,害怕当然是因为这个节前后鬼多。鬼究竟是什么样子,谁也没见过,都是想象得,编造的,在孩子们心中是既神秘又恐怖的象征。说是七月半,但我家乡那四乡八里过的节却是七月十二,家乡人不叫七月半,叫“烧纸”,因为这一天是要给死去的老人们烧香烛纸钱的。小时候曾问过父母,为什么不过七月十五而是过十二,他们也说不上来,反正是前人兴,后人跟,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习俗。据老人们的说法,古代七月半期间,那些死去的人要赶扬州大会,热闹得很,许多孤魂野鬼都会去,你想想,许多鬼魂从阴间来到阳间,数千年来死了多少人啊,死去的人都变成了鬼的话,他们会不会走街窜巷,在乡间的小路上到处游走。小时候也想到这个,晚上就睡不好。长大后才知道,所谓鬼不过是人们心理作用的结果,用于吓唬小孩子可以,大人是不怕的。每年到了七月十二前一天,人们就赶集把过节要吃要用的东西先买好,如要烧的纸钱、香烛,新鲜的猪肉或现杀的鸭子、家里没有栽种的一些蔬菜等。家乡那地方靠近川黔边界,地理位置有高有低,水稻大多要等八月才会成熟,天气也还比较热,早年家里没有冰箱,要吃的东西不能买得过早,否则容易坏掉,晚上山里会退凉,提前一天买来放一晚上,第二天下锅是不会变味的。照例,这一天是要弄好吃的,三四十年前物资还很匮乏,过节能弄上几个菜已经很不错了。早餐比较简单,因晚餐吃得比较早,大约下午四五点钟就要吃,所以午餐就免了,早餐吃得稍晚些。晚餐是比较丰盛的,地里现采摘的瓜果、新出产的玉米及集市上买来的肉和菜是要上桌的。也不是大鱼大肉的,通常就是鸭子肉烧魔芋、川味回锅肉、青椒炒腊肉、油炸花生米及几样时鲜蔬菜,有的也会弄石磨豆腐。如果家里有几个会喝酒的,一般会喝点白酒或啤酒。弄菜都是父亲母亲的事,我们小孩子只在旁边打个下手。其实过节要的是那个氛围,不一定是吃得有多好,还有就是像七月半这种有祭祖习俗的节日,仪式感是很重要的。晚餐开吃之前,父亲会把买来的没打好的纸钱打好,用毛笔在白绸纸上写好火单。所谓火单,就是父亲的上两代及同辈去世的每人多少份,要列在单子上,晚饭后要烧的。到我上小学练过毛笔字后,每年到过这个节,父亲就让我来写火单,一开始还觉得挺有趣的,我问过父亲,这纸钱烧过后他们能够拿到钱吗?父亲总是笑着说,哪个晓得拿得到拿不到,无非是前人兴,后人跟,风俗习惯嘛。我说就是借这个日子给他们意思意思,父亲不置可否。要开饭了,父亲会让我把香点燃,要十二炷,分灶上、大门口、堂屋的土地神、有天地君亲师位的菩萨上,四个地方都烧上三炷香。香点燃后在四个地方插在生萝卜上,让香自己慢慢烧过。每个地方烧香的时候还要烧三张纸钱。之后,餐桌上摆上弄好的菜每样一小碗及3个半碗米饭,每个碗上放一双筷子,摆好后,父亲会在饭桌前作辑,然后跪下磕头三次,站起来后,他会对着餐桌说“……老人们请吃晚饭了”,然后走到一边去。每当这时,我会与弟弟妹妹偷偷地笑,觉得这样太搞笑了。长大后知道这也就是一个仪式而已。过几分钟后,父亲就让我们把餐桌上的饭菜每样取一点,装在一个碗里,再放点水,这叫水饭,待晚饭后拿出去倒在烧纸钱的地方。这之后,我们一家人才围坐在一起吃晚餐。天黑后,父亲会让我和弟弟带上3炷香、水饭、白天打好的纸钱、写好的火单及一个打火机,到门外两三百米远的地方,一般在路边上,燃香、烧纸钱、扑水饭,要等纸钱全部烧尽了,才扑水饭,水饭要绕着烧纸钱的火堆扑,扑完后碗要扑在旁边,当时不能拿回家,要第二天才可以拿回家。中元节晚上,那时农村没什么好玩的,无非是一家人在月光下的院坝里摆龙门阵(方言,就是聊天)。城市里可就热闹了,一般是放河灯,逛街看热闹。据父亲说新社会这个仪式已经够简单了,封建时代还要复杂得多。我们小时候总觉得这是迷信活动,后来觉得不过是一种风俗,表达在世的人对去世的先辈的一种缅怀之情,也无可厚非。七月半祭祀祖先的方式与清明节和春节都有所不同。至于说到与中秋节的比较,在我们老家,一直对中秋节都不太重视,也没弄出什么仪式感,当作平常的一个日子过了,不像城市里搞得那么隆重。这也没什么特别的原因,不过是各方各俗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