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中元节”,相传是中国俗称的“鬼节”,也是民间祭祀的日子,流传着七月十五地府开门放鬼魂的传说,浮生若梦,百转千回,只是换种方式的“久别重逢”罢了。
渊
源
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施孤、地官节或斋孤,为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地区七月十四),与上元节、下元节合称三元。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汉代时,中元节是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道教认为中元节为地官诞辰,祈求地官赦罪之日,阴曹地府将放出全部鬼魂,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又是鬼节,佛教中称为盂兰盆节。
习俗
1.放河灯
陆为阳,水为阴
寂寂焚香,幽幽河灯
引归途,盼重逢
随波逐流,一路西去
阴阳两界冥冥黑暗
烁烁河灯照亮路途
虔诚祈祷普渡孤魂
混沌沉沦顺水托生
河灯寄忘川,寄一段相思
琉璃荷花灯,渡一缕孤魂
望浮华红尘,焚手中青灯
2.祭祖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日,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此时盛夏已经过去,秋凉刚刚开始。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祭拜时,依照辈分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向先人汇报并请先人审视自己这一年的言行,保佑自己平安幸福。
3.祭祀土地
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有的会将麻、谷悬挂门首。
4.烧街衣
一踏入农历七月,人们都会于入黑后,带备香烛、金银衣纸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饭在路边拜祭一番。人们“烧街衣”的目的是让那些无依的孤魂有衣物御寒,有食物裹腹。
5.放天灯
一盏明灯,遥寄相思
初秋叶落江波涨,玖盏微灯照岸停
天灯荡夜空,月明星稀,夜色苍茫
呢喃醉晚风,心中所愿,入骨相思
6.吃鸭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这天,全国很多地方都会选择吃鸭子。这是因为“鸭”就是“压”,取其谐音,吃鸭子是为了压住鬼魂。
7.做茄饼
每到中元节这天,老南京家家户户做茄饼,民间以为,茄饼可以成为已故祖先前往孟兰盆会的干粮。
古诗
《日赠张尊师》令孤楚偶来人世值中元,不献元都未日闲。寂寂焚香在仙观,知师遥礼玉京山。
《中元作》
李商隐
绛节飘飘宫国来,中元朝拜上清回。
羊权须得金条脱,温峤终虚玉镜台。
会省惊眠闻雨过,不知迷路为花开。
有城未抵瀛洲远,青雀如何鸩鸟媒。
《中元夜百花洲作》
范仲淹南阳太守清狂发,未到中秋先赏月。百花洲里夜忘归,绿梧无声露光滑。天学碧海吐明珠,寒辉射宝星斗疏。西楼下看人间世,莹然都在清玉壸。从来酷署不可避,今夕凉生岂天意。一笛吹销万里云,主人高歌客大醉。客醉起舞逐我歌,弗歌弗舞如老何。
文明祭祀
网络祭祀
网络祭祀是近年来兴起的,全新的祭祀方式。它是借助互联网跨越时空的特性,将现实的纪念馆与公墓“搬”到电脑上,在网站上为逝者献花,花烛或留言等形式寄托思念。
采用新型祭品
鲜花祭祀
鲜花祭奠,绿色文明。鲜花是文明祭祀的首选祭品。手捧鲜花寄托对逝者的哀思,缅怀之风渐渐增添“暖色调”
丝带祭祀
黄丝带有哀悼、思念。有祈福、希望、盼望的含义。用系挂“黄丝带”的方式为逝者祈祷成为新祭祀方式。
音乐祭扫
音乐祭扫主要是将逝者生前喜欢的歌曲在墓前播放,让生者在音乐中追思先人音容笑貌以及生活中的一点一滴。这种祭祀方式既热闹又十分环保。
安全提醒
在山上祭扫时,严禁动用明火、吸烟、烧香烛、烧纸钱、燃放鞭炮,防止山火。
不要在小区内草坪上、燃气管道旁、高压电线、汽车旁、化粪池边、芦苇草垛及工地、工棚附近焚烧香纸,燃放爆竹,防止因燃气泄漏或引燃沼气而发生爆炸。
祭扫如需点烛、烧纸、点香、燃放鞭炮,请清理周围可燃物,并进行现场守护,待火完全熄灭方可离开,防止灰烬复燃或飞火引发火灾。
大风天请避免点烛、燃香、烧纸和燃放爆竹。
襄阳日报全媒体发布
来源/网络综合
编辑/实习生王婵媛
校对/张文进
版权/归属襄阳日报传媒集团所有,其他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