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除夕来了中国最靓的年菜在哪里
TUhjnbcbe - 2024/10/21 16:48:00
长春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s://m.39.net/pf/a_4329398.html

爆竹声声辞旧岁,锣鼓阵阵迎新年。年1月31日,辛丑牛年农历腊月廿九,我们迎来除夕。

除,有新旧交替之意;夕,引申义为夜晚。今年腊月恰逢小月,廿九便是除夕。除夕与春节首尾相连,组成了中国人“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重要时刻,与清明节、中元节、重阳节共为四大传统祭祖大节。

当月球运动至太阳与地球之间,为朔,即每月的第一天。正月初一的春节,在地球上几乎看不到月亮。图虫创意

年,是一头怪兽。最早的文字记载出现于20世纪初期上海的报纸上,相传其每到除夕夜便跑出来伤人,却怕极了火焰和红色。

于是,家家户户都贴年红(春联、福字、窗花、年画等)、挂灯笼、放炮竹,赶跑年兽保平安。对于“年兽”由来的说法,其实坊间一直莫衷一是,但这种年节习俗延续至今。

春联是中国的传统装饰,始于宋,盛于明,表达了人们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图虫创意

年,更是以农立国的中国,丈量收成的时间单位。《说文解字》载:“年,谷熟也。”禾谷一年一熟的生长周期,让中原人认识到了“年”的节律。历经春秋的劳作,谷物终于在冬季入仓,人们便在农闲时举办祭祀活动。年,作为“稔”的早期写法,也承载了中国人对谷熟丰稔的期盼。

在甲骨文中,“年”字上“禾”下“人”,意指庄稼丰收(左图,图源网络)。右图为陕南地区梯田。图虫创意

除夕是中国人欢度“年”的序幕,从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年节的气氛始终浓厚。初一饮屠苏放炮竹,初二回娘家耍新婿,初三小年朝不出门,初四备果品迎灶神,初五破五日接财神,初六送穷日别穷神,初七人日节戴人胜……直到元宵节赏了花灯、吃了元宵,才算是告一段落。

左图为四川绵竹木版年画中的财神,右图为天津杨柳青年画中的财神。(图源网络)

但过年传统并非中原汉民族所独有。各地区、各民族对于“岁首”的认知不尽相同,甚至一年四季都在辞旧迎新,庆祝方式也十分多元。

如藏族有藏历年,约在农历新年的一个月后,人们吃古突,跳热巴舞,处处流淌着雪域风情;傣族也有傣历年,即泼水节,在公历4月13日至15日,期间有祈求佛祖保佑,还有堆沙、丢包、赛龙船等活动。

少数民族过大年。藏族热巴舞(图源网络)、傣族泼水节(图虫创意)、水族端节赛马活动(图源网络)。

水族的端节、怒族的“炉瑟”、塔吉克族的迄脱乞迪尔节……无论哪个民族,无论身处何地,中国人的年,就是团聚。

除夕,是从年夜饭开始的。

早在南北朝,《荆楚岁时记》中便记载:“岁暮家家俱肴蔌,诣宿岁之位,以迎新年,相聚酣饮。”如今,无论是伴着春晚还是网剧的背景音,年夜饭始终是除夕的重头戏。

李安经典电影《饮食男女》中的团圆饭,解读中国家宴的密码。(图源网络)

阖家团圆对菜量的需求,和新年“不动刀”的传统风俗,让大多数年夜饭上的菜式既要满足人们对丰腴年节的想象,也要能够预先准备,便于二次加工且风味不减。可以说,年夜饭就是中国“预制菜”的终极形态。

究竟哪些菜撑起了中国人一年的等待和期盼?

中国年夜饭不完全地图华夏风物

“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这句在东北地区广为流传的民谚,流露出人们面对丰收的喜悦,唯有宰杀年猪才够犒赏一年的劳苦。

热气腾腾的杀猪菜(图源网络)

杀猪菜源于满族的祭祀活动,以哈尔滨双城一带最为正宗。从头、蹄、肘、尾、耳朵、肉、血、内脏、肥油……几乎将一头猪的所有部位都端上了桌,每一道都能独当一面:酸菜烩白肉、蒜泥白肉、拆骨肉、护心肉、手掰肝、灌血肠、卷肘子、猪头焖子、皮冻和油滋啦……

在天寒地冻的东北,在火炕上吃上这一席丰盛又接地气的乱炖,火热中洋溢着淳朴的乡情。饭后再吃上一颗冻梨,既解酒又解腻,正所谓“年夜饭后吃冻梨,初一初二不扫地”。

白梨冰冻后变得乌黑,久存不变质,是北方冬季的特色果品。图虫创意

如果说杀猪菜讲究热乎,山东的年夜饭则少不了细水长流、热菜冷吃的博山酥锅。虽然“家家做酥锅,一家一个味”,但是锅中也有常客,五花肉、鲅鱼、白菜、莲藕、海带、豆腐等都是主料。

人们将备好的食材层层码入锅内,起慢火,慢慢地“酥”上5、6个小时。为防止糊锅,还有人会在锅底码放一层瓷汤匙或瓷盘,毕竟博山除了美食,还享有“陶瓷之都”的美誉。焖好的酥锅,鱼酥、肉烂、青菜入味,于常温处放凉或冰箱冷藏后取出食用。作为冬令菜的代表,只要保存得当,吃上一整个春节都可以。

淄博,是鲁菜的发源地,而酥锅便是博山年菜的终极武器。纪录片《美食中国》

来到华南,广东的年夜饭上可是有重量级选手——盆菜。

作为粤港沿海的节令食俗,象征着“盆满钵满”的盆菜,自南宋末年就是地方招牌,是人们心中的好运锦鲤。蠔豉与“好市”谐音,猪手可“抓财”,新的一年财源滚滚;大虾寓意“笑哈哈”,小小的枝竹(腐竹)也透露着“知足常乐”的处世哲学。

一盆盛满十余种名贵食材的盆菜(图源网络)

同样有好彩头的,还有国宴名菜——佛跳墙,最早又叫“福寿全”。在道光年间,这道菜进行了改良,以鲍鱼、海参、鱼唇、瑶柱等海中珍味取代了较为普通的肉类食材,使成菜更为鲜美。如今的佛跳墙,早已成为福建地区逢年过节、人手一份的“豪华家宴”。

大名鼎鼎的福建佛跳墙(图源网络)

“把菜吃成席”,是丰盛的年夜饭突出的特点之一。关中八大碗、杭州八大碗、四川九斗碗……从南到北,中国人的餐桌上可少不了hold住年节的“N大碗”。

不仅在选料、刀功、火候等做法上考究,如河北正定的代表——宋记八大碗制作技艺,已跻身省级非遗;就连摆盘也有讲法,如蓬莱八大碗,七荤一素,往八仙桌上一放,恨不得摆出个八卦阵。

河北张家口蔚县,古为”燕云十六州”之一,上至官府,下至庶民,都把“八大碗”视为阔绰的名肴(图源网络)

在食材比较单调的古代,一些我们如今耳熟能详的菜品,往往都是进献朝廷的贡品。比如海南人年夜饭上的压轴大菜——文昌鸡。放养于山林的文昌鸡,以榕树籽、椰肉、虫类为食,具有皮薄嫩滑、肉味馥香的特点。

正在啄食椰肉的文昌鸡(图源网络)

无论是蘸着酱油、蒜末、青橘、灯笼椒的白切鸡,还是椰香浓郁的椰子鸡,跻身海南“四大名菜”之首的文昌鸡,都赋予了海南人“无鸡不成宴”的习俗。

图为东郊椰林,其种植面积和产量占文昌椰子的50%以上,而文昌则占海南全省的五成。图虫创意

当文昌鸡漂洋过海,来到东南亚,也成为了远居新马泰一带华裔思乡的味道。海南鸡饭不只是大年夜的重要主食,也是东南亚日常的街头美味。

海南鸡饭也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的“国菜”,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图源网络)

“大吉大利”的鸡之外,当然也有“年年有余”的鱼。河南开封有一道糖醋软熘鱼焙面,北宋年间就已出现在《东京梦华录》中,是东京坊市间受追捧的名菜。

鱼得选用金鳞赤尾的黄河鲤,比起其它鲤鱼,拥有更高的蛋白质含量及更少的脂肪。面也有讲究,细长的龙须面过油后,炸得蓬松酥脆,蘸上糖醋汤汁,是为“焙面”。鱼与面合二为一,有“先食龙肉,后食龙须”的美谈。

黄河鲤,同淞江鲈鱼、兴凯湖鱼、松花江鲑鱼共誉为我国的四大名鱼。糖醋软熘鱼焙面,河南省非遗(图源网络)

二斤辣牛骨、三斤手抓羊,西北人的年仍然是牛羊肉的天下。《说文》载:“羊,祥也。”最早成为祭祀食品的羊肉,也是冬日的大补之物,是蒙、藏、回、维等少数民族喜爱的传统美食。

手抓羊肉(图源网络)

至于江西的粉蒸肉、四川的烧白、兰州的糟肉、济南的把子肉等,这类膘肥肉厚、泛着油光的“硬菜”,已不再是如今习惯了大鱼大肉的人们的首选,但依然传承着饥馑年代对这顿一年中最重要、最丰盛的饭菜的期盼。

粉蒸肉,也被清代“吃货”袁枚记录在了他的“美食簿”《随园食单》中。图虫创意

冬腊风腌,蓄以御寒。四川的麻辣香肠、湘西的烟熏火腿、云南的丽江腊排骨,抑或是广式清甜中带着一抹酒香的腊肠……一口腊味,一口乡愁,时时撩拨着游子的味蕾。

▲点击年的味道,从小寒的一口腊味开始,查看中国各地腌腊风味。

腊味,不仅是南方年夜饭的“绝对主角”,更是人们茶余饭后下酒解腻的零嘴。比如宁波人爱极了的鳗鱼鲞,堪称腊味年货中的一朵奇葩。

一整条海鳗,连头带尾一起接受风的洗礼。虽然模样粗犷,但是当腊好的鱼肉,泡过黄酒、生姜,上锅一蒸,立即松软入味,放凉后用手慢慢撕开,不失为一道玲珑秀致的冷盘。

悬挂在通风处进行干燥的海鳗。(图源网络)

在岭南,只要踏进潮汕,尤其是澄海的菜市场,内里不下十家的鹅肉摊档,简直令人爆发“选择困难症”。泛着琥珀色光泽的潮汕卤狮头鹅,可是连挑剔的“食神”蔡澜也多次点赞的卤水年味。

狮头鹅,是产自潮汕一带的个头最大的优良品种鹅,有着“鹅王”的称号。(图源网络)

饱尝了肉食硬菜,怎少得了碳水“坐镇”?“北饺子,南汤圆”塑造了年夜饭的主食格局,同样有着美好寓意的年糕,稳坐主食界的第三把交椅。

▲点击冬至降临,中国最好吃的饺子在哪里?,查看中国最好吃的饺子在哪里。

年糕常有黄、白、红三色。最常见的是流行于盛产糯米的江南年糕,蒸、炸、煎、煮、炒,各种做法都好吃。北方像糯米般有黏性的谷物首推黍(俗称黄米)。黍谷脱壳磨粉、加水蒸熟后,又黄又黏,带有一丝微甜。黄米年糕,是黄河流域人民庆丰收的不二之选。

蒸好的黄米年糕可以插上几颗小枣,或是蘸白糖食用。图虫创意

闽台和潮汕地区的糯米制食品叫做红龟粿。以红花米将糕粿染为红色,包入豆馅后放进粿印压出龟纹,放于芭蕉叶或箬叶,上灶蒸制。红红火火状如寿龟的红龟粿,Q弹如麻糬,是祭祀节庆的喜庆佳品。

红龟粿一般放于芭蕉叶或箬叶上蒸制。华夏风物创作者一探天涯

在山东、山西一带,过年过节吃的饽饽和馍,不仅是食物,更是表现民俗风情的造型艺术。

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年代,胶东地区的小麦亩产仅有斤,渔民们便用稀罕的小麦粉做成牛、羊、猪等形状的馒头,祭祀海神,成为花饽饽的前身。如今,花饽饽逐渐被应用于不同的场合,比如过年人们多吃枣饽饽,寓意早日发财。

精雕细琢的胶东花饽饽,于9年被列入了山东省级非遗名录。纪录片《至味山东》

山西的闻喜花馍在造型上也不遑多让。擀杖、剪刀、筷子、梳子、竹签都是花馍“变身”的道具,历经凝水、箩面、制酵、揉面、捏形、醒馍、蒸制、着色、插面花等9大工序、余道小工序,全手工揉捏而成。做出一个闻喜花馍,至少需要耗费4到5天的时间。

栩栩如生的龙凤花馍。闻喜花馍于8年入选国家级非遗。poco颇可网

此外,各地还有一些独特的年俗美食。比如广西人过年要吃年粽,一方面因为粽子便于存放,另一方面与“包中”谐音,寓意功名高中。云南则要吃饵块,烧、煮、炒、烤样样皆可,便是昆明人的年糕,打饵块更是年猪饭的重要环节。

反复的新冠疫情,让壬寅虎年仍不能算作一个团圆的年份。即使独在异乡,宅家不出,你也可以享受舌尖上的治愈,感受年味。在每一个除夕,愿大家都能拥有美味又幸福的中国年。

本期话题讨论:年夜饭的餐桌上,刻进你DNA里的一道菜是什么?

文丨邸丹彤

图片编辑丨雪哥

封图、海报手绘丨雪哥

本文由华夏风物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拓展阅读:重阳节的仪式感,不能少了这场菊花盛宴

1
查看完整版本: 除夕来了中国最靓的年菜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