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性命是什么意思,道德又如何理解,
TUhjnbcbe - 2024/9/15 16:25:00
专业治白癜风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作者:郭世文

“性命”二字的源流

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它是用一定的形体来表示一定的意思,汉字的功能与特点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概括,就是“文以载道,字以存理,言以存义”。我们从字形就能看出这个字的字义。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性”字的写法是竖心旁加一个生长的生。这个字繁简体相同,一直沿用至今。这个“性”字要向我们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心本乎性,化生心者谓之性”,所以叫做本性,本性是与生俱来的,也就是说心是从性中化生出来的。

性的异体字还有两种不同的写法,明代张自烈《正字通·心部》中的写法是上下结构的,上面是生下面是心。这个字与《说文解字》相比,只是字的间架结构发生了改变——由左右结构变为了上下结构。还有一种写法,在清代吴任臣《字汇补·见部》中也是一个左右结构的字,一个繁体字灵魂的灵加一个觉悟的觉。在《说文解字》中将“觉”字,解释为“寤”。那什么又是“寤”呢?古代汉字中,将醒称之为“寤”,将睡称之为“寐”,有个成语叫作“夜不能寐”,即是晚上睡不着觉。“寤”与“寐”这个两个字代表一日一夜,一阴一阳。“觉”字的本义就是醒来的意思,后来引申成为“觉悟”这个词。这个词佛教用的很多,一般都会觉得它是一个佛教术语。佛教是两汉之际由西域传入中国内地的,而并不是直接从印度传入我国的。最早的汉译佛经是《四十二章经》,是(东)汉明帝永平十一年,也就是公元68年,汉明帝从西域迎请了两位印度僧人(迦叶摩腾、竺法兰)携带经卷与佛像入驻在明帝为其修建的白马寺中,入驻之后开始翻译《四十二章经》,这是我国翻译佛经的开端,也是佛法进入东土的开始。而“觉悟”这个词早在战国时期的文献《荀子·成相》篇中就已经出现了,原文为“不觉悟,不知苦,迷惑失指易上下。”

早期佛教的僧侣,包括外来的,也包括本土的,他们在翻译和讲解佛经时,多采用一种叫做“格义”的方法,就是用比附和类比的方法来解释和理解跨文化背景的概念,这是佛教与中国道家文化和儒家文化的对话,以此获得与中国文化的沟通,这也是佛教中国化的开始。早期佛教思想与老庄道家思想一致性较多,所以首先是用道家思想去与佛教思想格义的,而后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儒道脱离。

从“性”的造字我们就可以看出,性字的真义就是“觉悟”。那什么又是“觉悟”呢?简单的讲,从迷惑中醒来就是觉悟,它具体表现为人对事物及其产生和发展的规律的认识和理解的程度。一个人觉悟的高低也决定着三观的正确与否。可以说生命的过程就是修行的过程,而修行的过程就是不断提高觉悟的过程。这个修行是不分出家在家、不分国界种族,不分文化宗教,不分社会地位,甚至不分物种,不分维度维次空间的。

比如《南华经·逍遥游》中的“鲲化为鹏”。“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东汉辛氏《三秦记》中的“鱼化为龙”。“河津一名龙门,禹凿山开门,阔一里余,黄河自中流下,而岸不通车马。每莫春之际,有黄鲤鱼逆流而上,得过者便化为龙。”“莫”通“暮”,即是指晚春三月。为什么要在三月这个时间节点才能化为龙,又为什么只有黄色的鲤鱼才能化为龙呢?因为三月为辰月,辰为龙,五行属土,土在五色中属黄,故尔;

还有南朝梁任昉《述异记》中的“蛇化为龙”。“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而为角龙,又千年为应龙。”等等。这些都属于不同物种的“跨界进化”。我们人也是一样,人可以通过修炼而成为神仙,这不仅仅是“跨界进化”的问题,而是对多维度、多维次空间的一种超越。关于“本性”和“觉悟”的话题我们就谈到这里,下面我再来看看与“性”息息相关的“命”。

“命”常常与“运”联系在一起,生命运动变化的一般规律称之为命运,属于生命的定数。有定数自然就有变数,老君爷在《西升经》中所讲的“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这种道家独有的生命观,体现的则是生命的变数。而我们人类这个强大的“元神”系统所化生出来的主观能动性是我们改变命运、改变世界的原动力。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人不像其他生物一样只是被动地对刺激做出反应,被动地去适应环境,其对于环境的影响也不是因为其目的性。而人却可以主动地,有计划地,有目的性地去改变周遭环境,改变自身的命运,甚至改变整个世界。关于这个“元神系统”我们下一章会讲到,这里就不多说了。

《说文解字》:“命,使也,从口从令。”在甲骨文中“命”与“令”是一个字。“命”字的本义是用口令发出指示,有差遣的含义。那我们的口令又是从何而来的呢?口令是从“心”中来的,所以“命”是源自于心的。

“命”字的部首,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到清代张玉书、陈廷敬等编撰的《康熙字典》,直至晚晴、民国时期的字典中,一直沿用口部,而现代字典则将其划分为人部。口是我们生命能量的摄取之处,我们外在的饮食由口入于胃,通过各脏腑的功能作用将饮食物变化成水谷精微,水谷精微化生血气,血气充养四肢百骸、大脑心神。水谷精微犹如手机电池的电,口就犹如手机充电的接口。所以“命”代表的是我们生命的能量。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中讲“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命”的造字揭示了我们的生命想要延续,必须凭借口的功能和作用才可维系。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这一入一出,就把威胁我们生命的内外两大因素都说明白了。“命”代表的是我们生命的能量,而“无病无祸”就是我们生命能量的一个重要体现。我们为何要追求并且要不断提高我们的生命能量呢?这是因为我们的生命能量越高,心神能量越高,我们就越能自发地、自主地、自觉地去追寻大道。“得道”之后将我们内心当中所证悟的“无为之道”转化为外在“济世度人”之德(行),这才是我们生命的真正意义。

我们将以上所讲的“性”与“命”来做个总结。“性”化生心而合于道,代表人生的觉悟;“命”源于心而合于德,代表生命的能量。养性就是统摄心神,与道合真;延命就是修炼形体,济世度人。养性即是摄养心性。调摄我们的精神状态,涵养我们的天真本性,提高我们的人生觉悟,这即是澄心,而澄心又是明道的过程——心越澄,道越明。延命即是延续生命,其目的就是为了立德。我们延命不是为了延长寿命吃喝玩乐,不是为了享受所谓的高物质生活,而是要效仿祖师慈悲利物,济世度人的德行,为万物服务,为众生服务。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不断的改变自我,不断的突破自我,不断的超越自我——己越正,德越立。只有这样我们的生命才有意义。

“性”与“命”这两个字连在一起使用,最早见于《易·乾·彖传》:“乾道变化,各正性命。”“各正性命”就是“各尽其性,各归其命”。意思是说我们后天的心性和生命,也就是我们的精神和形体要有所归属,就像我们的户籍和手机号码一样,都有一个归属地,对于“性命”而言,它的归属地就是“道德”。“道德”与“性命”两者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呢?让我们开启第二个话题……

二、道德与性命之间的关系

谈起道德二字,一定离不开老君爷的《道德经》。

老君爷在《道德经·五十一章》中讲:“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生成万物,德养育万物。万物都是由道德所化生的。道是混沌无极的本源,德是宇宙生化的开始。道德可以看作是万物之父母,所以万物都尊重道而崇尚德。《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中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天空覆盖万物,大地承载万物,万物之中最为宝贵,最为珍贵,最为尊贵的就是人。我们不仅要尊崇这宝贵的道德,而且还要向这个宇宙本源的大道复归,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修道的原因和目的。那么我们作为万物之最贵者,要如何向大道复归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道家是以怎样一个视角来看待人身的。我们经常会听到“身家性命”这个词。这个词最早的出处是《水浒传》第回,天魁星·及时雨·宋江与萧嘉穗的对话,意思是指全家人的生命与财产。大家都知道《水浒传》是元末明初的文学作品,文中的“身家性命”这个词,或多或少都与唐宋以来的内丹学理论有关。

丹家和医家都认为:“形为神之宅。”意思就是说我们这个形体是元神的家,元神统摄着我们的意识、思维、记忆、情感等等。家是我们安身立命的地方,形体是我们尽性了命的地方,所以叫做“身家性命”,性与命是这个家(身)的两大支柱。

通过我刚才的讲述大家可以知晓,道家视角下的这个“身”,与现代人体医学所讲的那个“身”是不同的。道家视角下的这个“身”是天地人三位一体的,是物质、能量、信息综合统一的,本质是一,现象是三,这就是“一气化三清”的道家哲学,而不是仅仅单纯的指皮毛肌肉,血液骨骼等组成的这个身体。所以在中国,我们道家有修真图、内景图、五岳真形图等;中医有五气经天图,六气主客图、经络图等,这是其他文明和其他文化没有办法理解和接受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不同的思维模式,而这不同的思维模式恰恰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差异。

综上所述,我们把道家视角下的这个“身”来做个比较具体的形象的,大家都比较熟识的比喻:

我们的“人身”(形体)就好比一部手机机身,他是功能作用的主体。现代物理学称之为物质,道家内丹学称之为元精。元,有初始、本源的含义。

我们的“生命”就好比手机电池,它是手机启动的原动力。现代物理学称之为能量,道家内丹学称之为元气。

我们的“心性”就好比手机系统软件,它是这个手机的核心灵魂,各类应用软件,如

1
查看完整版本: 性命是什么意思,道德又如何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