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它体现了佛文化,道文化和民俗文化的融合,农历七月十五既是道教的中元节,也是佛教的盂兰盆节,也是民间的鬼节。
中元节本是小秋,也就是农作物成熟的节令。根据古代习俗,农作物成熟要祭祀祖先,用新米供奉,用来感谢祖先保佑,年年有个好收成。
佛教中的孟兰盆节
在佛教当中,有两个节日非常的隆重。一个就是佛诞日,四月初八,另一个就是今天的七月十五。
孟兰盆节起源于《大藏经》中的记载的“目连救母”。
目连的母亲家中富贵却吝啬贪婪,儿子目连却非常孝顺。后来他的母亲去世后,受了很多苦,入了饿鬼道。目连用神力运饭给母亲,岂料到嘴里竟然成了炭火。
后来目连祈求佛祖,在七月十五这一天,借众僧之力,让母亲吃了饱饭。于是也就有了盂兰供养十方僧众以超度亡人的佛教典故。这虽然只是个佛教的故事,但是却一直流传到了现在。
据记载,梁武帝最早遵循《佛说孟兰盆经》举行了仪式,从那时起,历代的帝王都会在孟兰盆节举行活动以报祖先和父母恩德。孟兰是梵语的音译,其实指的就是“倒悬”,比喻亡者的痛苦。其实这个“盆”,指的就是盛放贡品的器皿,以此来解释其涵义。
这一天,是超度亡魂的节日。人们会纷纷在河中放起花灯,寄托哀思。在佛教里,放河灯不算是一个很大的项目,但是在民间,这个中元节的习俗还是沿用了下来。
放河灯的主要目的,就是普度水中的孤魂野鬼。他们也想要重生,但是又没有出路。在中元节这一天,他们可以通过这些河灯,顺着找到转世投生的路。
道教中的中元节
据《修行记》记载:“七月中元日,地官下降,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
从道教的角度来说,中元节祭祀是从仁慈角度出发的,它给人改过自新的机会,所以中元节也被称为“赎罪节”或者“忏悔节”。这一天的祭祀活动,也是为了拯救那些鬼魂,希望巡视的“地官”可以饶恕他们。后来延伸到现在的中元节,觉得自己有罪的人可以检讨,请求宽恕。
中元节的风俗
除了刚才文中提到的放河灯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民间习俗。
①祭祖
中元节这一天,会把先人的牌位请出来,然后在每位逝去家人的牌位前插上香,然后早中晚供奉贡品,一直到七月三十号再把祖先的牌位送回去。
因为民间有七月祖先会重返人间探望子孙的传说,所以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
很多地方除了上坟祭祖,还会再烧一些纸钱。关于烧纸钱,还有一段历史典故“慧娘卖纸”。上坟祭奠祖先,摆上一些供品,再烧上一些纸钱。
②吃鸭子
中元节会以鸭子为祭品来祭祀祖先,但为什么吃鸭子却有着不同的说法。
古人认为用鸡来祭祖是不适合的,因为鸡爪子会把给祖先送去的钱物刨出去,所以最后鸭子成为祭祀的“最佳人选”。再加上民间认为去阴间要过河,而鸭子可以顺利的将贡品带给祖先,所以中元节当天的祭品以鸭子为主。
还有一种说法是,“鸭”和“压”同音,所以人们认为鸭子可以压住鬼魂。
不管是哪种说法,其实本质上都是人们对祖先祭祀的方式,也是对逝去的亲人的美好祝福。
③面塑
晋北地区的妇女盛行面塑活动,他们在七月十五之前,会进行大型的面塑活动。每个家庭根据人数,给每个人都捏一个大花馍。根据不同的辈分,捏出的形状也会有所不同。
比如给小辈的花馍会捏成平型的,称作面羊,其意义在于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而送给长辈的花馍要捏成面人,寓意着儿孙满堂,福寿双全。对于平辈的家人,直接送面鱼,寓意年年有余,每年都有个好兆头。
因为我是北方人,所以我没有见过周围的亲戚做面塑,但是我个人很喜欢面塑艺术,我曾经还专门写过一篇文章介绍面塑艺术,大家感兴趣可以在我的主页搜索面塑,就可以找到阅读了。
你们家乡有哪些中元节的风俗呢?
降节飘飘宫国来,中元朝拜上清回。——李商隐《中元作》
其实很多风俗都是老一辈人传下来的,有一些就一直流传至今,有一些可能已经被时间冲淡。
中元节的祭祖,是一件大事。没有我们的祖先也就没有我们,农历七月十五让这个风俗一直流传至今,虽然那些逝去的人已经离开我们了,但是他们在我们的记忆中,从未被抹去。
写这篇文章也是希望阅读的人,可以逐渐剔除那些迷信封建,保留我们心中对祖先和逝去亲人的思念,缅怀曾经的回忆,永远记住心中那些重要的人们。
你们家乡有哪些中元节的风俗呢?欢迎在留言区和我互动。
我是每周读三本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