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中元节到了,“要知来年荒不荒,七月十五看月光”,怎么个看法?看看老祖宗留下的农谚是咋说的!
在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里,有祭祀祖先活动的有四个,分别是除夕、清明节、重阳节,还有一个就是即将要到来的中元节。
中元节这天也是佛教的盂兰盆节是指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的节日,俗称“七月半”,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或亡人节等。
我国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了七月半祭祀祖先的活动了,那时候的人们认为粮食能够获得丰收,是因为自己的祖先显灵和保佑得来的。所以,古人会在七月半丰收的时候举行祭祀活动,向自己的祖先报告收成。用收获的谷物和瓜果祭拜祖先,保佑明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有人可能会说古人这么做是比较封建迷信的,其实,这只是古人对美好生活的一种祈望和向往,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无聊。
中元节这天我们除了祭祀还有烧包、放焰口、普渡拜拜、抢孤等一些活动。并且,还有一些禁忌,例如,不坐门槛、不站南墙、不下水、不戴帽和不晚归等。
古代是农耕社会,一切的活动都是围绕农耕生产来展开的。并且,古代农业技术和设施比较落后,靠天吃饭,太旱了绝产,太涝了也绝产。所以,古人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也总结出了很多经验,用来指导后人进行农业生产活动。
老人说,“要知来年荒不荒,七月十五看月光”,晴天好还是下雨好呢?
一、七月十五响雷公,大雨满到平田垄
从字面上来看,大意是说,七月十五这天如果打雷下雨,那么后期的降雨的天气会比较多,多到能把地里的垄沟填平。
作物生长不仅需要光照、温度和充足的水分,但是,这个时候田间积水过多,会影响作物根系的呼吸,造成植株早衰和发生病害,反而影响到作物生长了。并且,降雨过多会发生涝灾,造成倒伏减产,甚至绝收。所以,处暑前后下雨对庄稼是不利。
老话说“七月最怕雨连天,秋老虎在也枉然”。高温天气有利于籽粒饱满和成熟,如果七月份出现连阴雨的天气,秋老虎的威力也被削弱了,产量受到影响。
二、要知来年荒不荒,七月十五看月光
这句话,从字面意思上来看,感觉是个半句话。其实,是古人通过清晨月亮落下的早晚来判断粮食的贵贱。
古人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总结出,在七月十五这天清晨,月亮落得早的话,说明天气阴沉,后期雨水较多,不利于籽粒饱满成熟,粮食难以获得收,价格就比较贵;如果月亮落得晚,说明天气比较晴朗,有利于籽粒饱满成熟,获得丰收,价格就便宜一些。
三、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收成
这里的七月和八月都是指的农历月份,意思是指年景是天旱还是雨涝,在农历的七月十五就见了分晓;庄稼是丰收还是歉收,在农历的八月十五就有了定局。
这句俗语是出至《三娘子舍身救百姓》中:“俗话说:‘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收成。’这一年,七月平平安安过去了,八月得了个好收成,人们喜得合不住嘴。
四、大干干不过七月半,七月半晴还有八月干
进入伏天以后,江淮地区进入伏旱期,干旱少雨,按古人的经验,在干旱的天气,但是七月半前后也会下雨,缓解旱情。
“七月半晴还有八月干”的意思是说,如果七月十五这天是个晴天,后期降水就会相对少一些,干旱的情况一直会持续到农历八月份,对作物生长不利。
五、七月十五落一沟,牛毛细雨滴到秋
如果在七月十五这天出现大雨,沟满壕平,往往预示着秋天雨水不断,断断续续,时晴时雨,细雨蒙蒙,对于粮食作物,特别是晚稻而言,是个好兆头!预示着粮食丰收,价格自然相对比较优惠。
六、七月半无雨,十月半无霜
古人有通过当天天气情况来判断30天或者30天倍数的天气情况。例如,“寒风迎大雪,三九天气暖”,是通过大雪节气当天的天气情况,来预判三九天的寒冷程度的。再比如,“中秋云遮月,雪打上元灯”,也是通过八月十五的天气情况来预判正月十五那天的天气情况。
而“七月半无雨,十月半无霜”,也是通过七月十五的天气情况来预判十月十五的天气情况。意思是说,如果七月十五这天没有下雨,那么十月十五那天也不会下霜。
不过,农谚是有地域性的,并且,现在的气候条件和古时候也不同了,这些农谚只能作为参考了解。我们还是要随时留意天气预报,在极端的天气来临之前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
写到最后:
今年的天气相对往年还是不一般的,就拿近日来说,广东有台风“木兰”登陆,重庆高温不断,山东多地这两天最高气温只有20℃出头,仿佛一夜入秋,从前两天的40℃降到如今的20℃,不知道山东人有什么样的感受?不过,东北地区迎来了秋高气爽,白天也有凉风了,还是比较舒服的。
全文完,都看到这了,点个赞吧!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