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妈宝经,内容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近年来,文化自信的呼应越来越强烈。但是就在这样的呼唤下,仍然抵挡不了外来文化的强势进攻。
前段时间被大多年轻人热切追捧的“万圣节”,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无论是各种奇异的装饰、DIY的搞笑妆容,还是“不给糖就捣蛋”的恶搞口号,从小孩到大人,都玩得不亦乐乎。这种外来的节日氛围,甚至还渗透到了幼儿园当中,且已经持续很多年了。
大家对这个外来“鬼节”追捧的程度,要远远的超过我们“本土”的传统的“鬼节”——中元节。
既然如此,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这些外来的节日为什么能够在国内大行其道,而相比之下,国内的节日却被人淡然视之。
1.国外节日更有趣
确实,国外一些节日的过节方式要更加的有趣一些。就比如人们更愿意欢天喜地的过着国外的情人节,但是却会认为国内的七夕节“过时了”;大家更愿意在平安夜人手捧着捧着一个苹果,对国内的元旦节却渐渐遗忘。这些别人们逐渐蒙上了“土味”气息的国内节日,其实本质上是现代人的娱乐追求在作祟。
现在人们的生活确实相比于以前要好上太多了,但是同时,人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就在这样一个三百六十五天运转的高压环境下,人们当然需要寻找一个释放压力的出口,而国外那些好玩有趣的节日,可以让大家顶着过节的名义肆意狂欢、聚会娱乐,自然就成了人们的不二选择了。
2.商家有利润可取
情人节昂贵的巧克力、平安夜包装精美的苹果...将节日和商品捆绑在一起,商家们可以获得商机和利益,自然也就会通过大肆宣传和渲染这些节日大的氛围和意义了。
所以说,国外的那些节日,之所以能够受这么多国内年轻人的欢迎,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还要“得益”于商家。那些大大小小的“洋节”,变成了商家获取利益的一个手段和幌子。
3.文化的抛弃
在我国的那些传统的节日,不仅仅只是一个个的节日而已,更多的是节日背后的文化和意义:端午节是为了几年爱国诗人屈原;中元节是为了祭奠祖先;而情人节的由来,也是来自于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故事。
而国外那些被空心化和娱乐化的节日,除了表面的欢乐,似乎与我们而言,毫无实际意义。
虽说我们对于文化的态度不应该固化在“闭关锁国”上,更何况在这个文化交流十分频繁的当今社会,各个民族乃至各个国家之间,文化的互相交流和影响是很正常的现象。
但是被摘去了“崇洋媚外”看法的西方节日,慢慢渗透在国人的脑海中,人们的这种习以为常,其实更多的是来自于一种麻木无知。
孩子们不明白自己为什么需要在万圣节打扮成奇装异服、画上搞怪的妆容,他们看到的,只有欢闹和嬉笑。
因此,在大批孩子沉迷于过着国外的“万圣节”的背后,我们将失去的,不仅仅是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记住,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的遗弃。
宣传了数年的文化传承,并非在一朝一夕;中国的节日,同样需要人们去传承,而这个任务,终将落到我们下一辈的身上,但是以现在的局面看来,似乎有些困难。
因为国外的文化“来势汹汹”,这对国内文化的传承不得不说是一种毁灭性的打击,而我们的孩子,在这种文化入侵之下,再加上身边人的盲目追崇,可以说是毫无应对能力,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他们都只能接受,而随之导致的,就是对本国文化的认同度低。
因此,一定要提起警惕,快快的拯救起本国传统节日,好让我们下一辈的孩子们,在面对文化冲击的时候,能够坚定的选择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