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古代节日的多情
TUhjnbcbe - 2024/7/2 21:20:00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是宋代王安石写的关于春节的一首诗。在我们这个光荣而又古老的国家,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逐渐形成各种风俗习惯,凝聚着古代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与追求。正是这些传统的风俗习惯彰显着中国的古老与睿智,今天小女子就和大家一起感受中国古代重大传统节日的浪漫吧。

春节

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传统最隆重的节日。春节又叫岁节、年节,“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岁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可见春节最早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古代人怎么过春节呢?

秦汉时,人们在春节期间会祭拜先祖,这一点和现在的清明节颇为相似。

至唐宋,春节的习俗发生了重大变化,由祭祀转变为人们的庆祝活动。唐风气开放,制作春节贺卡已经非常流行,达官贵人用金箔制作贺卡,普通百姓则用纸张题词祝贺。有意思的是,唐朝时春节也会放假,时间大致在七天左右。宋朝,春节开始大规模的燃放鞭炮,《武林旧事》中记载:“至于爆仗,内藏药线,一连百余不绝。”

清朝时,春节已经演变得和现在相差无几,大致是逛庙会、听戏等活动。

上元节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

上元节,即现在的元宵节。上元节是中国古代最热闹的节日,一般会持续3-10天。欧阳修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辛弃疾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娥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描述上元夜的情境。

上元节,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大街小巷都被花灯照亮,和白天无异人们会走上街头,通宵达旦的游玩,就连平日深居闺房的大家小姐也会在丫鬟的陪同下上街赏灯。青年男女一边赏灯,一边猜灯谜,不少男女由此情定终身,说上元节是中国的情人节也不为过。

花神节

花神节,又称花朝节。一般在农历初二举行。此时,天气回暖,万物复苏,鲜花斗艳,十里长廊。花神节这天,人们结伴到郊外游玩赏花,类似于今天的“踏青”。明代马中锡《宣府志》载:“花朝节,城中妇女剪彩为花,插之鬓髻,以为应节。”女孩们会剪下五色彩纸系在花枝上,俗称“赏红”。

清人蔡云《咏花朝》:“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万紫千红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就是江南人们贺花神节的写照。

今日,除了在鄂、豫、皖三省外,花朝节已经很少有人提及了。

寒食节

寒食节,清明节前一日,曾经是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后来寒食节渐渐地融入了清明节。

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后来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寒食节这天,人们除了进行祭扫、踏青、蹴鞠等活动来祭拜祖先外,还在这一天吃冷食来表达忠诚和廉洁。

端午节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等,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易经》中记载:“飞龙在天。”仲夏端午,苍龙飞天,是为吉日,不仅涵盖了古代中国崇拜龙的文化,也是古代星象文学的代表。

战国时,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这天投汨罗江以正爱国之情,后来人们亦将端午用来纪念屈原。这天,人们吃粽子、赛龙舟,祈福辟邪,已经成为华人世界最重要的节日。

七夕节

七夕节,又叫乞巧节、七巧节、女儿节、七姐节等。七夕节由传统星宿文化演变而来,七夕这天,人们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经过发展,七夕被赋予“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视为中国最具浪漫主义色彩的传统节日。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在七夕这天喜结连理,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可,更是祝福自己的爱情能够浪漫美好。

中元节

中元节,道教名称,在《易经》中,“七”是一个变化的数字,是复生之数。《易经》:“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七是阳数、天数,天地之间的阳气绝灭之后,经过七天可以复生,这是天地运行之道,阴阳消长循环之理,因此民间选择在七月半这天祭祖。

七月半,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中元节这天,人们祭祖、放河灯、焚纸锭、祭祀土地,追怀先人。

中秋节

中秋节,古称拜月节。在古代,人们认为月亮和农作物的生长有很大的关系,于是在秋分时节,古代人们祭祀“月亮”,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代文献,周公旦所著《周礼》中就有中秋之说,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唐代,中秋节又和“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故事联系在一起,使之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赏月之风盛行。

关于中秋老少皆知的一首诗要属李白的《静夜思》了,“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也是描写中秋的佳句。唐代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今天晚上。人们都在望月,不知者秋思会落到谁家呢。

重阳节

《易经》记载,“九”为阳数,“九九”相重,是为“重阳”。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在古代重阳这天,人们会登高望远,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传承今日,又有尊老之意。

重阳节在中国古代地位极高,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除上述的节日外,古代还有冬至节、腊八节、祭灶日、除夕等重要节日。如今,节日最初的星宿崇拜等意义已经淡化,更多的是亲人团聚,家庭幸福,国泰民安的重要寄托。

如果各位看官喜欢,请点点

1
查看完整版本: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古代节日的多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