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江明珠—实乐古村(四)
作者:郑智敏王国富图郑智敏摄
王氏宗祠
(接上期:想不到恭城这里原有清福寺和秀溪庙)王氏先祖于明洪武四年(年)来到实乐村落居后,子孙后代繁衍,五代祖礼茂公于明天顺元年(年)始建宗祠。因当时族内人口较少,经济薄弱,只建造一座简陋狭窄的祠堂。到清乾隆十九年(年),族内人口壮大,经济富裕起来,经延续数十年的筹备,直到清乾隆三十八年(年)建成现有两座三廊的宗祠。
宗祠由村老族长管理族谱、祠堂田、祠堂谷和清明节、中元节祭祀祖先以及祠内其他事务。
宗祠拥有二百多工(工:古时一种田亩计量单位)“祠堂田”,每年有百多担稻谷入仓。祠堂谷每年除提留部分固定资金外,其余在清明节购买生猪宰杀分给族人,叫做“分钵子”。清明节分钵子时,所有加入钵的族人将钵子拿到祠堂按每小族房人位置排放、贴上名单,祠堂将猪肉平均分到各小族,小族再将猪肉平均分下各家各户的钵子。已加入祠堂分钵子的族人,不论清明节分得的猪肉多或少,到农历七月中元节都要到祠堂供奉祖先一餐。
各家各户到祠堂分猪肉用的钵子,由祠堂统一定制模型大小一致,不能他用,不准将其它器具代用,否则显得宗祠族人不纯洁。如有偶尔撞破钵子的要交纳本钱,祠堂补上一致的钵子。打破钵子是家庭不吉祥的事,所以将钵子视如珍宝,一年使用一次,轻拿轻放,小心翼翼。
每年中元节,自农历七月初一接祖先回祠堂享受子孙供奉。由祠堂抽签排日、排餐、排次序进行,所有清明节有钵子分得猪肉的族人,都要办一席丰盛的十碗到祠堂轮流供奉。子孙轮流供奉到十五日晚结束,由祠堂(张灯结彩)纸船明烛,挑着肉粥隆重送行祖先。(在宗祠内的家庭,七月初十接祖先回家,十三日款待祖先,十五日送行祖先)。每年中元节,是实乐村纪念祖先的重大节日。
王氏宗祠立有规章制度,族内男丁要年满十六岁才能入族谱名单,十八岁后成家有室才能加入钵子。女孩子不能入族谱,不许招郎入赘。族内如有娶二婚女子带男孩来的,要纳一工水田入祠堂,方可改姓入谱。没有男孩和没有生育的夫妇,百年之后要想享受人间香火,就纳一工水田入祠,祠堂统一招募烧香出殡。在实乐村范围或其他地方见有“三槐祠其墓”字样的墓碑,就是纳田入祠亡故的公墓。
王氏宗祠自建立以来,为使子孙后代铭记水源木本,分支有序,兄长之分,流芳百世而不紊,每传宗一代都要添修族谱一次,给后代们有传承之源。
(实乐村古建筑情景之一。年12月31日摄)
鸟仔岭凉亭
实乐村民历代相传行善积德、助人为乐的良好风格。清同治年间,由实乐村民及外地义捐部分资金,修筑了由实乐村通往上灌村翻山越岭的一条石阶古道,这条石阶古道给由湖南前往栗木一带的行人缩短了二十多里路。
民国年间,为方便过往行人避风避雨,乘凉休憩,在实乐村与上灌村的山界顶端建造一座凉亭,叫“鸟仔岭凉亭”。
鸟仔岭凉亭是实乐村王大秀、王大才兄弟俩合资建造的。亭内放置石制茶缸,简易茶几,茶杯和瓢勺,还有摆放大小不一的天然石凳。每年夏秋季节,聘请专人担水烧茶,方便远程行人。每当炎热的夏秋,登程路客,路过鸟仔岭凉亭,喝上一口清凉可口的凉茶都感叹实乐村人的慈善良心。
据村民介绍,鸟仔岭凉亭有一个传说故事。很久很久以前,鸟仔岭凉亭到上灌村一段山沟里,有很多巨大的乱石填满山沟,山沟水从乱石底缝流过。流水潺潺,常年不断。两面山壁,古木丛生,阴森蔽日。在乱石缝里匿藏着一条千年雄性大蚂蟥精,经常在这段山路出没,残害姑娘妇女。遭到蚂蟥精残害的姑娘妇女,全身血液被吸干,直到面黄肌瘦而死亡,从此姑娘妇女们再也不敢往这条山路经过。
实乐村清福寺有个老僧人,是上灌村周氏人,名叫“周秉能”,人称秉师傅。相传秉师傅青年时代曾在四川峨嵋山修道成佛,神通广大,云游四方降妖避邪。鸟仔岭有妖精残害姑娘妇女的事传到秉师傅耳里,秉师傅立刻来为人们降妖除害。他化身成一个年芳二九的美貌姑娘,引诱妖精现身,使出佛法捉拿,就地掀开一块巨石将蚂蟥精关押石洞里,用大拇指指甲在巨石石缝闭合处,刻上“唵嘛呢叭咪吽”佛门咒语条符,将石洞缝隙牢牢封住。他说,只要过路人将咒语符念上一遍,妖精被关押期就增加五百年,使妖精永世不能逃脱。蚂蟥精被秉师傅捉拿关押后,再也没有妖精残害姑娘女的事出现了。
鸟仔岭有蚂蟥精残害姑娘妇女的事流传数百年,在人们心目中始终存在恐惧,据说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鸟仔岭附近的村民迎亲嫁女的新娘,宁愿绕道几十里路,也不敢超近道从这段山路经过。(未完待续)
了解恭城最新资讯,请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