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千万不要出去玩?
为啥呀......
你不知道吗?今天是“鬼节”!
Emmm,肥虫记忆中,小时候,每年的三月三,街头巷尾都流传着晚上不要在外逗留的“传说”,长大之后,又被灌入了一个新概念:七月十五中元节,是民间“鬼节”,也不宜晚间出门。虽然作为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咱是不信这些的,但是耐不住身边的人一直说道,所以这两个日子,肥虫还确实是乖巧的“家里蹲”。
在后排小仙女的提醒下,肥虫才意识到今天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中元节”,但是这次肥虫决定搞搞清楚,和大家一起去扒一扒“中元节”,真的是不宜出门的“鬼节”吗?
起源
农历七月十五,民间称“七月半”、“鬼节”,道家将这一日称为中元节,佛家则称为盂兰盆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三节同为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
民间的“七月半“起源于早期的农作丰收秋尝祭祖。在上古时代,先民们往往会将丰收的愿望寄托在先祖和神灵的身上。
从道家来看,中国的岁时节令中有“三元”,分别是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十月十五下元。这“三元”其实是根据道家的“三官”而来,分别是天官、地官、水官,传说他们是天帝派驻人间的代表,分别在“三元日”为天帝检校人间功罪以定赏罚。因此七月十五就定为了中元节。
而佛家将七月十五这天称为盂兰盆节,起源于东汉初年,据由印度传入我国的《佛说盂兰盆经》中记载,释迦牟尼有一位弟子叫做目连,他的母亲吝啬贪婪,不修善果,死后就进入了饿鬼道。目连用自己的法力看到母亲在地狱中受苦,于是运饭给母亲吃,不料那些饭刚进嘴就化为了火炭,目连只好求佛超度。释迦牟尼让目连在七月十五日那天准备百味果食,供养十方僧众,才使他的母亲得到解脱。
由于这个故事强调孝道思想,所以颇受领导者的重视。梁武帝于大同四年七月十五日,在同泰寺举办第一次盂兰盆会,从此便成为民俗传承下来。
受佛、道两家节日文化的影响,世俗也开始对七月半有了不一样的解读,认为这天是地狱开门之日,已故祖先会回家团聚,而孤魂亡灵则会来到人间,因此才有了“鬼节”之称。
礼俗
1)祭祀
民间中元节祭祀一般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供奉自己的祖先,在家里、祠堂里为先祖烧香、供奉、叩拜。二则是搭台设案,关照孤魂,让他们得以安宁。
2)放天灯
这项习俗有两个说法,其一是让天灯带走自家的霉运,灯飞得越远越好。若是别人家的天灯落在自己家中,会有些忌讳,需要重新放飞。其二就是每个家庭都希望自己故去的亲人进入极乐世界,而在中元节这天放天灯就是为先人照亮升天之路。
3)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底座用纸或木头做成莲花瓣的形状,放上灯盏或蜡烛,在中元节的夜晚放进江河湖海中,随波逐流,普度灵魂。在民间的中元节仪式中,放河灯是一项尤为重要的活动。放灯习俗最早在宋代已有记载,到了清末近代,孟兰盆在民间已是十分少见,而放河灯的排场则大了起来。
4)祈丰收
七月半施祭与祈望三收又常联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三登。
看到这里,你还会害怕这个“节日”吗?如果喜欢看动画片的人应该会有一些熟悉的感觉,前几年有一部口碑很好的动画片——《寻梦环游记》,肥虫也是刷了好几遍。其实影片中的“亡灵节”就类似于我们的“中元节”,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亡灵节”的时候,其实家家户户都会张灯结彩,载歌载舞迎接这个节日。
当然,因为是动画片,所以人物塑造,场景搭建方面可以天马行空,我们观影的时候不会觉得有什么“恐怖之处”,但是折射进现实中,其实节日的寓意是不会变的。所以说,我们对于“中元节”的刻板印象是需要改变的,它本不是一个让人“毛骨悚然”的节日。
作为节日的发源地,如果我们都排斥淡忘它,那何来“中华文化的传承”?
#中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