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众多,其中关于祭祀祖先的节日,民间俗称的“鬼节”就有四个,均匀的分布在每一个夏历年。
清明节是一年中最早的“鬼节”,又叫踏青节,最早是一个节气的名称,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天,又如何演变成为祭祖和扫墓节日呢?大体是融合了寒食节的祭扫坟墓风俗。其中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其他的民族也都有了过清明节的习俗,这其中的礼仪虽有不同,但祭祀祖先、郊游踏青的主题是一致的。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上巳节,俗称三月三,又称女儿节,春浴日,是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而古称上巳节,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所以中原地区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而据汉代的书籍记载,上巳节早在殷商之前就形成这种活动;但也有记载上巳节起源于兰汤辟邪的巫术活动。自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并且这一天也有祓褉,畔浴,修褉,祈求生育,互赠香草,射雁司蚕等活动。但上巳节和花朝节一样,这个古老节日逐渐被人们所淡忘。
中元节,民间俗称鬼节,七月半;而道教称为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东汉时道教定下三会五腊日,其中七月七日为道德腊,又是中会即固定的道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子。七月的这一祭祖日期后来随着道教将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应祭祀日期定下的。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节,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时行礼如仪。民间最流行的传说是该日地府大门打开,放出一批无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阳间来享受人们的供祭。七月的最後一天,重关鬼门之前,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阴间。所以七月又称鬼月。中元节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系中国民间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
寒衣节,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民间也俗称鬼头日,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之一。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由于这一天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此后天气渐渐寒冷,古人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作送寒衣。并且这一天也是父母爱人等为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又俗称授衣节。相传寒衣节起源是从周朝开始,农历十月初一是腊祭日,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但也有另几种说法,一种是因先秦的迎冬礼仪脱胎而成;另外有孟姜女千里送寒衣,朱元璋“授衣”传说,还有是说商人促销伎俩等说法。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每一个都承载深厚的民族精神,而祭祀祖先是我们民族延续数千年的传统,这四个具有深刻意义的古老节日,不仅能体现后辈对先人的缅怀之情和敬畏之意,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的文化积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