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生霜气清,月上灯火明。”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是我国重要传统节日——中元节,民间世俗又称为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节。中元节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也是追怀先人的文化传统节日,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文化内涵而言,其文化核心为敬祖尽孝,具有慎终追远、不忘先祖,心存敬畏、严于律己等重要意义,广大党员干部可以从节日习俗和精神信仰中感悟为政智慧、汲取奋进力量。
感悟“追怀思远”,在“深学细照”中接好历史经验这一“传家宝”。按照惯例,在中元节期间,民间要开始供奉新米,祭祀祖先,报告这一年的收成。这是一种文化传统,提醒我们不忘先人的恩泽,在祭祀追思中自勉自强。“欲知大道,必先读史”,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一贯重视学习和总结历史,一贯重视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牢记历史、鉴往知来。认真学习党史、国史,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正确了解党和国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掌握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要总结经验、回首过去。充分发挥历史主动精神,善于开展“回头看”,不断深化对历史进程的认识、历史规律的把握、历史智慧的运用,从中得出规律性认识,形成科学理论作为工作指导。要立足当下、面向未来。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立足于自己独特的历史积淀、文化传统及现实条件基础等,走好最适合自己的“赶考路”,以更大的决心推进改革创新、谋大局、强战略,始终充满朝气生存和发展。
感悟“追怀思远”,在“接续传承”中守好传统文化这一“活化石”。中元节同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均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祖大节,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载体。但现在一提起中元节,许多人脸上都充满着“问号”,对中元文化一知半解甚至闻所未闻,此种情况在许多传统节日中均有存在。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广大党员干部要带头主动式学习。深入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秉承中华文化基因,学会取其精华汲取营养,把中华文化学懂弄通,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情操和综合素质,坚定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要带头创新性传承。不管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都要带头做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者和传播者,更要顺应时代潮流,采取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新形式去传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在新时代重新“活”起来。要带头文明化过节。组织党员模范带头文明祭祀,教育引导广大群众采取网上祭扫、鲜花祭扫、植树祭扫、公祭悼念等现代绿色环保的方式表达对先人的缅怀之情,逐步让鲜花祭祀、家门口哀思取代街边河边焚香烧纸,营造摒弃不良祭祀行为、自觉抵制陈规陋俗和封建迷信活动的良好氛围。
感悟“追怀思远”,在“言传身教”中用好家教家风这一“清醒剂”。中元节不只是为了追思祖先,更多的是追思先人的品德、弘扬家风家教,学习和继承他们积极向上、努力奋斗、勤俭持家、廉洁自律、与人为善等等优秀的精神品质。古语有云“天下之本在家”,中华民族历来注重家庭、家教、家风,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善于从家教、家风、家训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广大党员干部应运用好家教家风的宝贵财富、夯实精神文明建设。乡村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应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职能,夯实乡村治理这个根基,重视农民思想道德教育,重视法治建设,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有效发挥村规民约、家教家风作用,推进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培育形成。应将家教家风作为“清醒剂”,守牢拒腐防变防线。“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社稷安。”领导干部家教严不严、家风正不正,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关乎党风廉政建设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大事。要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向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等同志学习,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落到实处。要守住权力关,保持对权力的敬畏感,不断净化社交圈、生活圈、朋友圈;要守住生活关,培养健康情趣,崇尚简朴生活,保持共产党人本色;要守住亲情关,严格家教家风,防止“枕边风”成为贪腐的导火索,防止身边人把自己“拉下水”。
来源/作者:福建省安溪县湖头镇人民政府黄炜斌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