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中国民间鬼节俗名叫什么鬼节的由
TUhjnbcbe - 2024/5/17 16:51:00

一、“鬼节”的由来

古书记中元节,又称“鬼节”或“孟兰盆会”。“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根据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

道教认为,“三元”是“三官”的别称。七月十五日称为“中元”,用以赦赎亡魂的罪,但是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减轻了一些,希望他们早日安息。中元节又称“中元地官节”,是赦罪地官清虚大帝诞辰。道教《太上三官经》云: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中元节时,北京著名的道教宫观如地安门火神庙、西便门外白云观便会举办“祈福吉祥道场”。因为惧厉的心理,农历七月十五成为复合儒、佛、道三教文化的中元节,民间则称农历七月为“鬼月”。

中元节在梁武帝时已有,至宋代定型成熟。祭祖先、荐时食直至民国时期仍然是乡村中元节俗的首要内容。20世纪50年代,中元节依然热闹,但以后被认为是宣扬封建迷信,逐渐边缘化。

年5月18日,中国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新入选项目),香港特别行政区申报的“中元节(潮人孟兰盛会)”人选,列入民俗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氧怀祖先,弘扬孝道

中元节来源于道教,又与佛教的孟兰盆会有着紧密的关系,但中元节又不是一个纯粹的道、佛教节日,而是一个受到宗教思想影响而形成的民间节日,具有异彩纷呈的节日内容和丰富浓郁的文化内涵,不仅渗透着宗教的文化因子,同时又彰显着中国的本土文化。原始宗教信仰—祖先崇拜,以及鬼魂观念和中国的传统文化一孝都通过中元节得到体现。

祭祀祖先,在我国拥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流传至今已成为我国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春节、清明节、中元节是中国人传统的祭祀日子。每逢中元节,全国各地都要举行祭祀祖先的活动,以表达人们慎终追远的情怀。中元节的民俗活动丰富多样,如放荷花灯、烧冥纸、烧纸衣等,这些习俗在不只是鬼魂观念的反映,还是对祖先的缅怀与纪念,更是发扬中国传统孝道思想的集中体现。

三、中元节的习俗

中元节是本土文化的产物,是僧、道、俗三流合一的节日。自古以来,民间就非常重视中元节,每逢中元节人们都要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表达对已故亲人的思念。

1、祭祀祖先

中元节这一天,民间都会举行祭祀活动。当然根据地方习俗的不同繁简也不同。有的地方要举行家宴,供奉时行礼如仪。酹酒三巡,表示祖先宴毕合家再团坐,共进节日晚餐。天黑之后,携带爆竹、纸钱、香烛,找一块解些纸钱,鸣放鞭炮,恭送祖先回到“阴曹地府”。今天的新加坡、马来西亚一带中元节祭祖活动十分隆重。而一些地方,仅限于去坟地给先人磕个头、点炷香。

民间还盛行中元节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这样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后土庙进行祭祀。山西定襄一带有将麻、谷悬挂在门上框的民俗。

2、中元放河灯

在中元节这天晚上,人们有放河灯的习俗。河灯,也称“荷花灯”、“水灯”。放河灯的习俗非常久远。

在原始社会,由于人类认识有限,在较长的时间内,人们认为火是万物之源,成为顶礼膜拜的图腾。又因为民间的悼念亲人祭奠,常在每月初一、十五和逝世忌日进行。汉晋以后,宗教影响日益扩大。南北朝梁武帝崇拜佛教,倡导办水陆法会,僧人在放生池放河灯。宋代道教得到提倡,规定中元节各地燃河灯、济孤魂、放焰口、演目连戏,不少诗人留下杭州西湖放灯的诗篇。此后,放河灯在七月半举行并随道教、佛教传播而流行全国。

照佛门的盂兰盆会仪规来看,放河灯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节目,并不显得多么要紧。而在民间的中元节民俗活动中,放灯则是比较重要的。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度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人们根据灯的漂浮状况,来判断亡魂是否得救。如果灯在水里打转,视为被鬼魂拖住了:如果灯沉没到水中,就意味着亡魂获得解脱,已投胎转世了;如果河灯往远处漂,或者靠岸,这就说明亡魂到了另一个世界,位列天国仙班了。

3、宗教活动

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佛教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盂兰盆”是梵语音译,译为倒挂,倒悬;盆是指装供品的器皿。佛教认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亲的悬倒之苦。

佛典《孟兰盆经》中有这么一个故事。传说佛的一个徒弟目健连,因为其母生前作恶,被罚下地狱深处,无由解脱,去问佛有什么解救法门。佛告诉他,于僧徒解制日(中国农历七月十五)斋僧,可救鬼魂脱离地狱之苦。

依佛教仅规,四月中开始坐夏,即入寺院清修,日间不准外出,七月十五日结束,叫做解制日,可以出来接受信众布施,所以有此一说。

《孟兰盆经》在西晋时由竺法护译出,强调报答双亲养育之恩,这一思想与孝道的伦理传统相符合,因而得到历代君王的提倡而盛行不衰。

在南北朝,孟兰盆法会开始兴盛,人们以这种方式来报答父母祖先的恩德。到唐代,法会活动兴盛,官民共乐。到了宋朝,儒、释、道合流日趋明显。民间流传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并将佛教的“孟兰盆会”与道教“中元地官节”相结合,而流行道士诵经普度众鬼,期使获得地官赦罪,获得解脱。因此民间习俗中的中元普渡着重祭祀孤魂野鬼,与中国传统对祖先鬼魂崇拜又融合在一起,变成“祭鬼”,与道教和儒家的祭祀习惯不同,孟兰盆法会以素食施食供养。

对于中元节,道教与佛教在有些主张和理念上是相类似的,所以民间把道教中元祭与佛教目连救母的传说合一,把施饿鬼与祭奠亡魂相混,形成了“中元普度”的习俗。每年的中元节,家家户户都要杀鸡宰鸭,焚香烧纸,将祭品摆设在门前的供桌上。同时,还要在屋檐下挂纸灯,用来照路,使孤魂野鬼能找到供养他们的地方。人们相信这样可以化解鬼魂的怨气,不至于为祸人间。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民间鬼节俗名叫什么鬼节的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