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从儒释道三教合流中看七月十五中元节的
TUhjnbcbe - 2024/5/8 17:20:00
治疗白癜风多少费用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

“绛节飘飖宫国来,中元朝拜上清回。”李商隐的《中元作》,讲的正是趁着中元节道场的机会约见青梅竹马。隋唐鼎盛时期,中元节更像是敬祖尽孝的传统文化节,排场之大如此重视,便出现了儒家尝秋、佛教盂兰、道教中元并行的奇异景象。

三者鼎立,均是“中元节”,上古民间中元节并非如此。

1.中元之名,源于道教

上古民间,最崇敬的盛大节日便是时祭和祖灵叩拜。《易经》曾记载中国传统文化最讲究阴阳消长,二十四节气与之一样年复年的消长循环,其中数字“七”饱含复生变化之意。

“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在《易经》里,“七”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的天地运行、周而复始、天地人和的大融合,与七有关的任何年月数字成了最不可或缺的吉祥日。

于是,百姓们把七月十四定做民间初秋丰收、农作收割的盛大节日,按照年历带着家中新米等祭品谢拜祖先,祭祀大地,感恩来年大丰收,缅怀先人庆贺收成,宣扬传统文化,“七月半”成了传统祭祖节。

直到东汉道教的兴起,七月半被演变成了“中元节”,这个称呼和教派一样,有着更为浓烈的神秘色彩。道教最崇敬尊道贵德、天人合一的基本内涵,以轩辕黄帝思想和老子《道德经》为基本理论,承袭着战国的神仙方术,奉行中国鬼怪传说。

道教壁画中的三官大帝

从此,中元节披上了神秘的袈裟,与鬼怪故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道教学说里,中元节被细分为“上元”、“中元”、“下元”的“三元”:正月十五上元赐福的是天官,七月十五中元赦罪的是地官,水官则会在十月十五下元解厄。这就是道教有名的三官大帝派到人间检验功过的故事。

按照道教约定俗成的规矩,中元之日会在道场举行隆重的“斋醮仪式”,通过诵经、祈福、点荷灯、焚纸锭等多种形式祭祀天官,超度逝去的灵魂,供奉已逝的先祖亲人,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隋唐鼎盛时期。这便有了开头的《中元作》,李商隐借着道场祭祀的空档约见梦中人的故事。

从感恩丰收的庆传统到祭祀先祖举行盛大法会,中元节演变成了如今众所周知的“鬼节”。

佛教故事画:目连救母

2.孝道优先,中元成了盂兰盆节

魏晋南北朝开始,佛教盛行,讲究“众生平等、皆可成佛”,这种普度众生的善念观充满了儒家宗法伦理,以至于中元节的改变从孝道优先开始。

七月十五为什么成了佛教的盂兰盆节?佛教的《盂兰盆经》里流传着目连救母的故事,故事里目连跟随佛祖修行,见到去世的母亲没有食物可吃的受难,想法设法解救母亲于水深火热之中。佛祖被这颗赤诚之心感动,给出了“倒悬”救母的方法,这才有了盂兰盆节的由来。

和道教的中元节一样,七月十五这天供奉、诵读等方式让逝去的亡灵安心通往极乐世界。很显然,盂兰盆正是倒悬的意思,反映的是佛教里顿悟、心存感恩与友善,百善孝为先的尊长孝道才是佛教里最重要的核心。

与道教不同,盂兰盆节最深层的内涵并非形式化的祈祷超脱,而是包裹在行为下的以孝为先传统美德。孔夫子常言:父母在不远游,和佛教重视的思想如出一辙,也与儒家先祖注重的尝秋、秋收果实长辈先行异曲同工之妙。

3.三俗合一,百家争鸣

民间习俗、道教的三元说、佛教的倒悬孝敬,三者的文化与思想逐渐融合,在魏晋南北朝时已形成三教合流的大融合。

三者名字不同,其意义截然相同:弘扬传统文化的高信仰。无论是拜天祭祖,还是长辈为先,成了全民参与的传统习俗,道出的是三种不同思想碰撞下的民俗文化。

40年代后,随着时代进步发展,中元节已经成为了热闹隆重的节庆假日,唯一不变的祭祀先辈烧香传统仍旧延续。直到现在中元节的内涵仍旧是祭祖追思,从集体的众乐乐成了挨家挨户的家庭祭拜,直到年,流传千年的中元节成了中国非物质传统文化遗产,蕴含的千年习俗至今仍旧未变。

中元节的三变三更,道出的是“追思先祖,孝敬先辈”的千年品德,这才是中元节根植骨子里的文化意义。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儒释道三教合流中看七月十五中元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