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的七月十五这一天是道家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节,也是民间的*节。这些叫法都怎么来的,有什么讲究呢?
中元节
中元节又称“七月节”为三大*节之一。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元”之名于北魏,有些地方俗称“*节”、“施孤”又称“七月半”。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时代民间的祭祖节,而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后道教的说法。
宋代吴自牧《梦梁录》记载:“值中元地官赦罪之辰,诸宫观设普度醮,与士庶祭拔。”地官的神职是赦罪和消除冤愆,故每逢中元节地官生日这天,太乙救苦,天尊广开宏恩,大赦地狱,由地官负责赦罪解愆,*门大开而慧法普施。道观在中元节那天一般都会举行法会。
盂兰盆节
盂兰盆节,亦称“盂兰盆会”、“盂兰盆斋”、“盂兰盆供”,释迦弟子目犍连尊者曾为了救度母亲而于此日斋僧,沿传至今,每到农历七月十五日,佛弟子恪遵佛制,举办盂兰盆法会,打斋供僧,以此功德为现世的父母消灾延寿,为去世的父母得以脱离恶道。这天寺院僧侣都会诵经超度祈福,报答父母深恩,祈愿世界和平。这个习俗早在魏晋南北朝时的《荆楚岁时记》就有记载: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营盆供诸佛。
《盂兰盆经》云:“有七叶功德,并幡花歌鼓果食送之。盖由此也。”这天寺庙也都有活动,不论有没有宗教信仰,我们都可以借此在心中为父母祈福,祝愿他们身体健康,长命百岁。也祝福世界上的所有人,可以彼此聆听,认真交谈,传递爱和温柔,世界和平。
*节
民间相传,在七月十五这天阎王会下令大开地狱之门,让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禁锢在地狱的**走出地狱,获得短期的游荡,享受人间供奉的香火。
在这天我们也会给亡故的亲人烧纸钱,供奉食物,告诉亲人自己过得很好,也希望他们的能安安稳稳的冥界生活。宋代《梦梁录》中记载:“家市卖冥衣,亦有卖转明菜花、油饼、酸馅、沙馅、乳糕、丰糕之类。卖麻谷窠儿者,以此祭祖宗,寓预报秋成之意。”
民间所说的阎王爷,其实来自印度犬吠文化中的阎摩,梵语是Yamaraja,他是地下世界的统治者,掌管着人的灵*,并不是个坏人。他是天上的大神,但他同时身为凡人,他是人类最先死亡的一个人,也是人类最先出生的第一人,他死后在天边创建了一个**的王国,专门收集死者的亡灵,他会接亡灵去他的疆界享乐。
民间的*月俗信与此中元节、盂兰盆节之间,在精神实质上出现了惊人的相同之处。皆是以奉亲、敬养、普渡为主题,佛教盂兰盆会、道教中元节与华夏民间文化礼俗的一致,使它们迅即得到广泛的认同。两者皆指向七月十五,又使民间的*月有了成为节日的重要时间契机。节日的确立需要确定一个固定的节期和拥有它特有的节俗,佛、道两教一同确定了七月*节的固定节期,佛教盂兰盆会、道教中元节的打醮等仪式活动又成了这一*节特有节俗的组成部分,同时由于道教是完全的本土宗教,“中元”这一名词也为民间接受,成为这一节日通行的称呼。
华夏文化与民间信仰有强大的同化作用,不论是本土的道教还是传自印度的佛教,都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适应本土文化的过程。佛教与道教在七月十五的仪式逐渐世俗化,与民间的*月俗信和风物渐渐难分难解。从此,中元节成为了一个内涵丰富的祭亡、祀*、解难、赦罪的盛大的华夏民俗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