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情怀
文/一秦
、
眼前五谷飘香
空中鸟儿飞行
岁月时空转出了中元节
念起逝去的亲人,只有悲痛
又是秋雨伴秋风
上界秋光净,中元夜气清
华夏承传着厚重的文化底蕴
记载着几千年的文明
祭奠摆上鲜花、水果等供品
深表孝道尊敬的虔诚
坟前此景,阴阳两重天
后人怎能不落泪在追思中
情丝缕缕,永不断的亲情
感恩在中元节的情怀中
泪水释放出心中的思念
这一幕幕不是梦境
婴儿饿了就哭,这是想吃奶
滴滴乳汁养育了人生的*灵
让文明的鲜花在坟前开放
代代后人传承着孝道文明之风
中元节,中国传统节日,别名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节、盂兰盆节、地官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焚纸锭、祭祀土地等。“中元节”是道教的叫法,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或“七月十四”),它的产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节期与古老文化中的阴阳消长循环之理有关,在《易经》中,“七”是一个变化的数字,是复生之数。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该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1]“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时代民间的祭祖节,而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后道教的说法。道教有“三元说”,“天官上元赐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中元”之名由此而来。佛教则称七月半为“盂兰盆节”。在统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节开始兴盛,逐渐将“中元”固定为节名,节期设在七月十五日,并相沿迄今。[1-2]七月十四/十五祭祖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以及海外华人地区的传统文化节日,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均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祖大节。年5月,文化部将香港特区申报的“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入选,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