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中国鬼节为何最终无法成为狂欢式的万圣节
TUhjnbcbe - 2023/4/22 19:38:00

每年的11月1日便是万圣节,当这一天夜幕降临的时候,西方的人们便开始庆祝,大人孩子们纷纷化装成女巫、魔*的样子上街游行,孩子们尤爱这个节日,他们可以乔装打扮,带着果篮和杰克灯成群结队涌上街头并敲开街上的任何一个门口,齐声喊道,“不给糖就捣乱。”

虽然这个节日来自西方,但是在中国依然火得一塌糊涂,有些店家、游乐场甚至已经提前了一个多星期去布置这个活动,因为接下来的这个星期里,将会场场爆满。商家热衷于营销这个西方*节,而中国消费者们则慷慨解囊,真是其乐融融。

中国自己也有*节——中元节。不过一般认为,这个七月十五的“*节”也是件舶来品——来自佛教的盂(yú)兰盆节。盂兰盆节确实是个关于*的节日,在印度已经有十分悠久的历史,不过在中国大抵还是需要本土化一下,于是有了目连救母的故事。这是一个宣扬中国传统孝道的故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百度,笔者在这里就不详说。人们常常在这一日中拜祭自己的祖先,这一传统到了今日还是这般形式,几乎没有变化。

西方的万圣节起源于古代凯尔特人的属阴节,生活在英伦列岛的凯尔特人把11月1日左右的一个月圆之日作为属阴节,而那时候的属阴节对于凯尔特人的意义相当于今天的春节对于中国人的意义。凯尔特人在庆祝新年的同时,认为在这一天里未曾安息的**会重返人间,所以在这一天晚上,凯尔特人会把全部落的火熄灭掉,然后由祭师在祭祀仪式上点燃火焰,再以其为火种重新点燃全部落的火焰,凯尔特人以这种方式来度过他们的新年,在某一方面上确实与中国的春节内涵十分相似,如过年的时候点燃鞭炮驱赶“年”的习俗。

后来公元一世纪,罗马人入侵英格兰,打破了凯尔特人宁静舒适的生活。随着罗马人统领了英格兰,基督教也随之在英格兰生根发芽,属阴节随之变为“万圣弥撒日”,这是一个用来纪念全部已故的基督徒的节日。而万圣节中“发糖”的习俗则是从原来的“人们为了让重回人间的**不饿肚子而把食物放在屋外”这一传统演变而来的。19世纪后,随着欧洲殖民者进入北美,万圣节这一传统节日也随之传入北美,而后慢慢演变成今日狂欢派对式的万圣节的样子。

那么为何中国*节没有演变成西方万圣节的样子呢?笔者认为这与西方的文化有关,西方文化发源地是古希腊,在古希腊中人们非常崇拜酒神精神,何谓酒神精神?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认为希腊艺术来源于希腊的悲剧,而古希腊的悲剧则是来源于原始的希腊酒神祭祀仪式,在这场祭祀中,人们聚集到一起,以纵情豪饮,狂歌乱舞的形式来祭祀酒神狄俄尼索斯,这与中国传统宗法制的庄严、肃穆的祭祀仪式大为不同,尼采把这种酒神精神阐述为生命意志在其最高类型的牺牲中,为自身的不可穷竭而欢欢鼓舞。

酒神精神被认为是极度感性的,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处处突显出来的是克制、严肃,这又怎么会演变出这种带有狂欢性质的万圣节呢?

每年的11月1日,除了西方的人们外,中国的人们也喜欢上了这一节日,但是笔者认为这一节日在中国已经丧失其内涵,剩下的也只剩下狂欢和对压力的释放罢了。

参考资料:ChrisMcGowan《万圣节简史——从一个节日演变看人类社会发展的变迁》

张敏《论西方文化中的“酒神”精神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鬼节为何最终无法成为狂欢式的万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