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七月半为何不能把筷子插在饭中央
TUhjnbcbe - 2023/4/22 19:37:00

生老病死是人一生都会经历的阶段,也是自然规律。

农历7.15是我国中元节,也叫盂兰盆节、*节,俗称七月半,这一天需要烧纸祭祖。

祭祖是我国儒家*治理念中的重要传统,“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古代,春夏秋冬四时都要奉祭祖先,七月奉上新收获的瓜果蔬菜和黍稷等谷物杂粮,四邻相亲聚在一起,称“秋尝”、“荐新”,不过不一定是七月半,后来由于道教和佛教的介入才定为15日。

中元节发源众说纷纭,第一种说法是始于道教,道教认为,正月15为上元,祭天;十月十五下元祭水,七月十五中元,传说天地官下降,定人间善恶,故去的祖先会在中元节回人间看望后代,其他孤*野*会来祸乱,为了人们免遭不测,烧纸钱在表达孝心同时,也给孤*野*一点安慰,换取人间安宁。

第二种说法是起源于佛教,为追荐祖先而举行。佛教盂兰盆源于目连救母的故事:目连的母亲,又称青提夫人,生性贪婪,最爱宰杀生灵,犯下滔天大罪。待到目连的母亲死后便下了阴曹地府,被罚不能进食,饭尚未到口中,便已化为木炭,十分痛苦。目连十分孝顺,为了母亲,便请教佛祖,佛祖说他母亲罪孽太深,要目连在七月十五日罗列百味供飨十方僧众。目连按照指示作盂兰盆,置物于盆中普施僧众,终于使其母亲脱离饿*之苦,升入天堂。佛教于是兴起盂兰盆会,梵文盂兰盆就是“救倒悬”的意思。

当时在魏晋南北朝,究竟过盂兰盆节还是过中元节,也是争议不断。不过当时佛教影响力更大一点,所以盂兰盆节的名声就更大。后来李唐时期,道教成了国教,唐朝公务员在中元节还能放假1-3天。这也就是李商隐写的“绛节飘飖宫国来,中元朝拜上清回”。

加上盂兰盆叫起来很拗口,中元节符合我们中国本土时节特色,就这样一直延续至今。

不同地区的中元节过法也不同。闽台过盂兰盆节前就要搭建3坛:佛坛、普施坛、孤*坛。当日清晨,六人一队的行法僧人在唢呐为上的僧人乐团吹奏声中出现。领头的是“导师”,即仪式主持人,持手铃,坛上备有如意尺;后面五位分别手持大鼓、木鱼、引磐、铛子、铪子、小手鼓等。闽台民间还有普度活动,称“中元普度”,分私普和公普,私普农历7月初一“开*门”,百姓杀猪宰羊,下午祭祀,而且在门口摆上丰盛饭菜,包括五味碗、稞、酒、米饭、水果,桌子下面放盆清水,盆上搭一块毛巾,还要准备梳子、镜子、春仔花、粉等供“好兄弟”,俗称“拜门口”。公普就时各村同一天共同祭拜一个寺庙,仪式盛大。

山东一带中元节习俗也比较丰富,包括祠堂祭祖、坟墓祭扫、放河灯、念经、扮演目连戏等,个别地方有跳钟馗、发平安米。

广西壮族中元节时家家必吃鸭,祭品中要有鸭子,也称“鸭儿节”。7月13日以前,家家户户要搞一次大扫除,清洗家中祭拜用具,如餐具、桌椅、香炉等。7月12日开始炸米粉、包糍粑,用金银锡箔纸剪“毛郎”。7月13日贡品全部要供在厅堂,斟酒祭祖先后再野祭,野祭时由母亲依次呼唤子女小名,目的在于不让孤*野*把儿女*魄带走,然后烧“毛郎”,再全家用餐。14日再祭,半夜起床,天亮前祭拜,天蒙蒙亮前全家聚餐。15日和16日走亲戚,和春节串亲戚一样,嫁出去的女儿还要回娘家,所以也有“团聚节”“姐妹节”一说。

传说这一天野外阴气重,不宜外出,避免带红绳、铃铛、风铃等招*物,睡觉时鞋头不能对床,不要玩碟仙、笔仙等灵异游戏,不要把筷子插在饭中央等。那么你们地方的中元节又是怎么过的呢?

1
查看完整版本: 七月半为何不能把筷子插在饭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