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探究元明戏曲中描写的民间墓祭礼俗
TUhjnbcbe - 2023/4/4 20:49:00
北京哪些医院白癜风好 http://m.39.net/pf/a_4584298.html

前言

“墓祭”即墓地祭奠,俗称“扫墓”或“上坟”,是古代民间祖先祭祀的重要形式之一。墓祭习俗由来已久,其源头可追溯到先秦时期。西汉时上层统治阶级中已有墓祭活动,东汉明帝时专门颁布了“上陵之礼”,推动了以陵庙祭祀为主向以陵寝祭祀为主的转变。

至唐代,唐玄宗曾下诏将“寒食上墓”定为当时“五礼”之一。“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庙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同拜扫……编入五礼,永为恒式。”此后,清明墓祭、烧纸钱等习俗在民间逐渐盛行开来。

到了元明时期,墓祭活动已成为民众生活中普遍的、不可缺少的礼俗。这种全民参与墓祭的史实在这一时期的戏曲作品中有着丰富的展现。据不完全统计,在现存元杂剧中有20余部作品描写了墓祭或相关习俗活动,而明代戏曲中描写墓祭场景的作品则更多。

元明戏曲中大量关于民间墓祭情景的描写,不仅反映了这一习俗参与人群之广,而且呈现了这一习俗的诸多内容,比如祭祀的时间、祭祀所需的祭品、祭祀的礼仪,甚至还包括祭祀者的心理活动、经济状况等。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戏曲作品虽然属于文学创作,但其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具有高度真实性,戏曲中关于墓祭习俗的大多数内容都可以从当时的史料典籍中得到印证。

民间墓祭的时间选择。古之祭祀有时祭和非时祭之分,时祭就是在固定节令进行祭祀,非时祭是指各种因时随事而起的临事之祭。墓祭中最普遍、最隆重的时祭自然是每年的清明时节。

在元明戏曲作品中,有很多关于清明墓祭活动的描写。如元杂剧《老生儿》第三折中刘从善云“:老夫刘从善,今日是清明,往坟头祭扫去,婆婆、孩儿每去了么?”《忍字记》第四折中刘荣祖道:“时遇着清明节令,我带着这手巾去那祖宗坟上,烧纸走一遭去。”

又如《墙头马上》第三折中裴尚书道:“今日是清明节令,老夫待亲自上坟去,奈畏风寒,叫夫人和少俊替祭祖去咱。”从这些人物独白或对话中我们可以得知,无论男女老少都需要在清明时节参加墓祭活动,足见这一习俗在民间的普及程度。而时至今日,清明扫墓祭祖、缅怀先烈仍是国人的一项重要传统民俗活动。

当然,虽名为清明墓祭,但活动时间并不仅限于清明节当天,而是清明前后几天的范围内均可。民间有“清明上坟,前三后四,左五右六”之说,即清明前三天和后四天均属于墓祭时间。除了清明祭祀以外,其他时节的墓祭活动在元明戏曲中也多有描述,如秋冬祭祀等。

在《铁拐李岳》第二折中岳孔目云:“或是祭先祖逢冬遇年。(云)到那冬年时节,月一十五,孩儿又小。上坟呵。大嫂,你可出去见人么?”在这两段唱词和对话里提到的墓祭时间就是冬季,具体时日当为十月初一、十五。据史料记载,民间墓祭主要有清明节、中元节、十月朔(寒衣节)、冬至节等,杂剧作品中提到的冬季初一、十五上坟烧纸,当是“送寒衣”习俗的演化。

另外,元明戏曲作品中还有各类临事墓祭情节,如亲人忌辰、有事禀告、经行凭吊等等。杂剧《度柳翠》楔子中牛员外诗云:“明朝是汝父周年,自当来烈纸焚钱。”这里所言的周年焚烧纸钱,就是在亲人忌辰进行的墓祭活动。

有时生者有重要事情需要向逝者禀告时也会前往坟地墓祭,如《精忠记》第二十九出《告奠》中,义士施全在行刺秦桧前,先到岳飞墓地祭奠告知:“天色尚早,不免到主人坟上。祭奠已毕,躲在众安桥下。待他来时,行刺便了。”

还有一些情况是生者临时路过逝者墓地时,出于仰慕或感恩而进行墓祭,如沈采《千金记》四十八出,韩信还乡时路过夏侯婴的墓地,为了报答知遇之恩,随即备下祭品在坟前祭拜:“这是谁人墓?呀,乃是夏侯滕公之墓!公是我的恩人,我正欲报他恩,他辞世去了。好苦好苦!左右,且不要行。快可与我备些纸钱酒礼,待我奠他一杯酒,以尽我报本之意。”

这类非时祭的墓祭活动,虽为临事而起,但在仪式、祭品等方面与时祭基本相同。民间墓祭的主要祭品。祭祀需要一些特定的物品,如纸钱、香烛、瓜果、酒水、饭食等,统称为祭品。关于墓祭所需祭品,最常见、也是必不可少的物品当属纸钱。元明戏曲作品中在描写墓祭情节时几乎都提到了纸钱这一祭品。

如《杀狗劝夫》第一折中孙虫儿云:“祖宗少怪,孙虫儿无甚,只烧的一陌儿纸,一瓶儿酒,祭奠祖宗咱。”《琵琶记》第二十九出中五娘云:“真容既已描就了,就在这里烧些香纸,奠些酒饭,拜别了公婆出去。”至于贫寒者,遇到祭祀时节,变卖家中物品也要买些纸钱焚烧。

如《蝴蝶梦》第三折中王大云:“母亲,家中有一本《论语》,卖了替父亲买些纸烧。”民间祭祀用纸钱源于何时已不可确考,但至少在唐代已十分兴盛。《新唐书》卷一百九《王玙传》载:“汉以来葬丧,皆有瘗钱。后世里俗稍以纸寓钱为*事。

至是玙乃用之。”另有白居易“清明寒食纸钱飞”、张籍“寒食家家送纸钱”等诗句可以为证。古代有事死如事生的观念,人们活着时喜爱金钱、美酒、美食,死后依然如此。墓祭祭品中除了纸钱,羹饭、酒水等也是常见物品。

元明戏曲作品中对这些祭品也多有描述。《延安府》第一折中刘荣祖云:“时遇着清明一百五,家家上坟祭祖,拜扫坟茔。婆婆,俺准备些肥草鸡儿,*米酒儿,俺去那祖坟里,烧一陌纸去。”这里提到的“浆水饭”“*米酒”应当就是普通民众的日常饮食。

除了上述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祭品外,元明戏曲作品中还多次提到用“生刍”祭奠逝者。如《赠书记》第二出中谈生唱道:“北邙山下雨露零,会节届清明。我在望松楸时泪陨,值芳辰感慨弥深。相携祭品,把一束生刍自尽。”

又如《投梭记》第十八出中谢鲲祭奠周顗、戴渊云:“伯仁兄,若思兄,恁谢鲲兄弟家贫无可为祭。止采得东陵瓜瓞,西岭薇蕨,汨水清而澈,生刍一捻。二兄那,聊表你行合情同,方操比洁。”这里所言“生刍”是古人用来祭奠的一种鲜草,与我们今天用菊花祭奠类似。

“生刍”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在《小雅·白驹》中有“生刍一束,其人如玉”之句,后世多用以寄寓思友、思贤之意。从戏曲作品中的施祭者及祭奠对象来看,用“生刍”祭奠当是文人雅祭的一种方式,故在下层民众中并不多见。

民间墓祭的礼俗仪节。古代民间墓祭有着一整套的礼俗仪节,包括焚烧纸钱、陈列酒饭、诵读祭文、跪拜哭啼、破盘等,另外清明祭祖往往要在坟头添培新土,寒衣节祭祖要焚烧纸衣。这些墓祭礼俗仪节在元明戏曲中有着详细记述。前文在探讨墓祭祭品时已谈到烧纸钱、洒酒饭等仪式,不再举例赘述。

这里重点谈论民间墓祭中“哭坟”和“破盘”两项仪式。祭祀亡灵时,焚烧纸钱、摆上供品后,还需要呈请亡灵享用,有时还要向亡灵告事或诉怀并祈求佑护。在较为隆重的祭祀活动中一般都有祭文,用以盛赞神灵的美德、敬请神灵尚飨。但古代下层民众大都不识字,诵读祭文并不现实,因而就出现了“哭坟”这一独特风俗。

元明戏曲中很多出戏都有“哭坟”情节。如《杀狗记》第二十二出中描写孙荣哭坟:“爹娘嘎,你生则为人,死则为神,望阴空保佑我兄弟和顺。”《寻亲记》第十七出中描写周羽妻哭坟:“儿夫周解元,新亡逝*,空中暗听妻诉言。

共偕夫妇,指望到百年也,丈夫,谁想没福分享安然……含冤告奠妾心酸,两泪滂沱落未干。未审一灵知觉否,且将烈火纸烧残。”在传统丧葬文化中,“哭坟”和“哭丧”一样,是人们哀叹生命无常和缅怀亲人的一种情感表达。

“哭坟”是民间墓祭礼俗仪节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祭者与亡灵之间的一种对话方式,能够表达生者对逝者的哀思,并祈望逝者保佑庇护,而这正是人们祭祀神灵的目的所在。

1
查看完整版本: 探究元明戏曲中描写的民间墓祭礼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