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禧三年(年)四月,王钦若下岗后,满朝文武议论纷纷,大家都在琢磨,谁将成为下一任的宰相。然而,当宋真宗颁布了新一任宰相的名字后,群臣都傻了眼,大家根本不敢相信,皇帝竟然选中了那个人!
那个人,就是先前把朝廷折腾得天翻地覆、逮谁咬谁,连皇帝也不放过“疯子”——寇准。
这是一个什么情况呢?敬爱的皇帝大人呀,您是咋想的呢?还想再自虐几次吗?
在群臣的“十万个为什么”中,宋真宗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原来,寇准之所以被重新录用,是因为他有功。
寇准有什么功?他进献了一本天书!
根据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天禧三年(年)三月,永兴*节度使、同平章事寇准向中央报到:乾祐山最近祥光缭绕、异象纷呈,陕西巡检朱能调査后发现,此乃天书降世之兆。现在得到一本天书,敬献朝廷。
奏折送到朝廷后,百官议论纷纷,宋真宗大喜过望,他跟群臣商量,用什么仪式迎接天书。当时,还在朝廷的王钦若为了打击寇准,他出列道:‘’启奏陛下,最不相信天书的人,莫如寇准。如今,他所在的地方出现了天书,请陛下让寇准担任奉迎使,让他护送天书入京。”
王钦若的这番话,非常歹*。
假设寇准不同意这个任命,就是抗旨不遵,理应处斩。相反,寇准若是同意这个任命,就等于是叛变了,相信天书的他,将不再是一个正人君子,而是与王钦若等人同流合污的小人了。寇准一世的英名,也将毁于一旦了。
因此,不管怎么选,都对寇准有百害而无一利。而且,以王钦若对寇准的了解,他一定会选择抗旨不遵。毕竟,这可是一个正人君子。
然而,就是这个正人君子,让王钦若彻底失望了!
史料记载,得知被任命为奉迎使后,理应拒绝的寇准却选择了接受任命。寇准就这样带着天书,重返朝廷了。
寇准的这种行为,代表了什么?
代表他彻底变节了。
要知道,寇准明明知道天书是假的,相信天书的大臣都是小人、都是祸国殃民的败类。就在前不久,他还和这些小人(林特)开战呢。结果,这才过了多长时间,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为了能重新回到朝廷,寇准就“相信”天书了,他背弃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跟这些小人同流合污了。
对比先前的挥霍无度,寇准的这件事情,才是后人诟病他的一个最主要原因。
一代圣相,一个永载史册的清官,怎么能在历史中,留下这样污垢的一笔呢?
寇准这么做,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关于寇准为什么这么做,史学家们一直争论不休,大家分为两个阵营。
一个阵营认为,寇准根本不知道天书的事情,他完全是误打误撞,重新回到了朝廷。另一个阵营认为,寇准知道天书的事情,他就是要通过天书的事情,重回朝廷。
这个阵营又分成两派,一派认为,寇准是主动的,他是主动卖身求官的;另一派则认为,寇准是被逼的,他是被逼上岗的。
两个阵营,三种说法。现在,就将这些说法一一道来。
第一种说法,寇准不知道天书的事情,误打误撞,重回朝廷。
当寇准护送乾祐天书入京后,宋真宗举行了一场大规模的祭祀仪式,文武百官都要上奏祝贺。
在这些贺表中,有两封敕书,是劝慰皇帝停止封禅。这两封信不仅代表了文臣的意愿,也泄露了寇准不知天书的事实。
这两封敕书言辞非常激动,书中痛骂朱能是“奸险小人”,要求“乞斩朱能以谢天下”,等等。然而,在这些火药味十足的文章中,对寇准的“上报天书、护送天书”入京的事情,却只字未提。
可见,在当时大家的眼中,寇准他虽然上报、护送了天书,但并不保证他已经跟“天书派”同流合污了。
寇准,还是大家心目中的那个好官。
第二种说法,主动进献说。
这种说法也叫卖身求位说。意思是,寇准想重新当宰相都想疯了,他一直想回到朝廷。就在这个时候,朱能在自己的地盘上发现了天书,于是寇准就放弃了所有原则,他明知道天书是假的,但是为了能够回到朝廷,还是成为骗子们的帮凶。
寇准把天书进献给了朝廷,通过毁坏自己名节的方式,以换取荣华富贵。
秉持这种卖身求位说法的人,就是宋朝大名鼎鼎的文莹和尚。
由于通吃黑白两道,能够书写烛影斧声那一夜的故事,所以文莹和尚记录的内容,成为宋朝最权威的笔记。文莹和尚的话,也基本上就是事实了。
在自己的笔记《湘山野录》中,文莹和尚告诉大家:寇准就是一个官迷,为了能重新回到朝廷,他不惜损害自己的名节,也要完成目的,所以当天书出现后,寇准选择了相信天书,并进献了天书,以便重回朝廷。
接下来,文莹和尚还记录了一段“门生献策”的故事,以说明寇准为了荣华富贵,已经放弃了所有原则。
《湘山野录》记载,寇准进献完天书后,朝廷命他返回京城。接到诏令后,寇准马上收拾行李,准备上路。当时,得知这个消息后,那些追随寇准的士大夫们赶紧前来劝阻。一位忘其名(注意这里)的门客劝慰道:“寇公,您一生清白,如今却奉迎天书,还要送天书入京,这是要毁一世英名呀!如今,我为您献上三策,还望三思后行。”
“第一,走到河阳时,公称病请辞,继续在地方上任职,保一世英名,此为上策。第二,可入京面圣,但见到皇帝后,马上揭发天书是假的,还能保住自己正直的美名,此为中策。第三,接受皇帝的命令,奉迎天书入京,接受朝廷官爵,出任宰相,用一生的清誉美名换这么一个官职,此为下策。”
虽然这位门客提了上中下三策,但其实,他就想告诉寇准一句话:您老人家用一生的清白,换一个宰相的位子,不值!宰相事小,失节事大,且行且珍惜,还望回头是岸。
然而,对于这位门客的肺腑之言,寇准压根儿就没听进去。寇准端茶送客,直接把这个门客轰走了。
文莹和尚写这么一个故事,就是要告诉我们: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寇准已经听不见任何意见了,甚至变得一意孤行了。
为了进一步坐实寇准卖身求位的说法,文莹和尚还特意“找来”了寇准的好朋友魏野,用他的诗句来为自己证明。
综上所述,通过“门生献策、魏野献诗”这两件事情,文莹和尚告诉我们一个事实: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那个一生“光明磊落,无所畏惧,为了原则可以跟皇帝对着干”的寇准,已经彻底消失了,取而代之的一一是一个“卖身求位,毫无原则,彻底沦为小人”的寇准。
这个寇准,已经彻底变节了。
然而,对于文莹和尚的这种说法,史学家们,特别是宋朝的史学家们根本不相信。
原因很简单,文莹和尚书写的“门生献策、魏野献诗”这两件事情,根本经不起推敲,就是他自己杜撰出来的事情。
先说“门生献策”,在这个故事中,虽然文莹和尚说得有鼻子有眼的,但是,却出现了一个致命的问题。这么重要的事情,文莹和尚为什么没有记录这个门生的名字呢?而是用了一句“忘其名”便想蒙混过关。
如果我是文莹和尚的话,为了落实这件事情,即便挖地三尺,也要找到这个门客的名字。然而,这么重要的一个人名,文莹和尚却轻易放弃了。
文莹和尚选择放弃的原因,是因为这个门生的名字太难找了,还是说,这个“门生献策”的故事,就是一场子虚乌有的闹剧呢?答案不说自明。
再说“魏野献诗”,在文莹和尚的陈述中,魏野送给寇准一首诗,让寇准回头是岸。那么,魏野送诗的意思,是不是文莹和尚所解释的意思呢?也是,也不是,因为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时间。
根据《魏野文集》记载,魏野送给寇准这首诗,确实是让寇准浪子回头放弃权力,归隐山林。但是,这首诗不是寇准动身入京时魏野送给他的,而是寇准过生日时,魏野送给他的生日礼物。这首诗的全名,就叫《寇相公生辰因有寄献》。
寇准的生辰是阴历的七月十四,他正好在中元节出生。而寇准出发返京的时间是四月,他重新拜相的时间是五月。不管怎么算,意准出发的时间,都不是自己生日的时间。
换句话说,魏野写这首诗句,是劝寇准放弃权力,但绝不是拦截寇准入京。
寇准入京时,魏野还没有写这首诗句呢,他怎么可能用这首诗句劝慰寇准?所以,所谓的“魏野献诗”之事,也是一个子虚乌有的故事。
那么,文莹和尚为什么要抹黑寇准呢?
对于这个问题,正史没有给出一个标准答案,野史却给出了一个靠谱的解释——文莹和尚跟丁谓私交甚密,而丁谓又是寇准死敌,寇准晚年遭遇的陷害,全都是拜丁谓所赐。因为有这么一层关系在里面,文莹和尚书写一些贬损、抹黑寇准的事情,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所以,在宋朝的历史文献中,宋人认为寇准“卖身求位”的说法不可信他们认为寇准之所以相信天书,为了天书而变节重回朝廷,是一直被逼无奈的结果,即“被逼无奈说”。
第三种说法,被逼说。
无奈
提出这种说法的人,是北宋史学家刘颁。
刘颁,字贡父,号公非,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王安石写诗称赞他“笔下能当万人敌,腹中尝记五车书”。曾巩推荐他“广览载籍,强记治闻,求之辈流,罕有伦此”。
虽然在历史上,刘颁没有留下什么显赫的著作,但他也绝不遗憾。因为刘颁参与了编撰《资治通鉴》的全过程,是司马光三个得意助手之一。《资治通签》中的两汉史,就是他编纂完成的。
对于寇准上报天书的原因,刘贡父是这样记录的:
当时,朱能在寇准的地盘上发现了天书,要上呈皇帝,真宗问王旦这个事情怎么办。
王旦回答道:“普天之下,最不信天书的人就是寇准,如今寇准的地面上出现了天书,就要他亲自护送天书入京吧。一个从来不相信天书的人,竟然报告了天书降临的事情,那么,老百姓自然对天书更加信服了。”
赵恒一听,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就派周怀*去传旨寇准,让他护送天书入京。寇准本来不想去,但皇帝强烈要求他亲自上报,君命不可违,寇准就有点儿动摇了。
在寇准左右为难之际,他的女婿王曙也来劝说寇准回京。
王曙在朝中做官,为了自己的前程,他亲自劝说寇准,希望岳父大人以大局为重,上报天书,跟皇帝搞好关系。虽然这样做会有损名节,但为了这个国家,丢点名节又能算得了什么呢?
要知道,寇准一生无子,只有四个女儿,女婿就是他的继承者,也直接关乎着寇家的未来。所以王曙的意见在寇准心中很有分量,更能左右他的决定。
最终,上有君命难违的皇帝、下有苦苦哀求的女婿,寇准一咬牙,一跺脚,就把原则放在了一边,选择变节。
寇准承认了天书,并接受诏令,护送天书入京了。
虽然刘贡父的说法,合情合理,但他的陈述中,有一个巨大的漏洞。
当时,朱能发现天书的时候,王旦已经病逝了,何来王旦建议之说?难道他还能托梦不成?
有鉴于此,南宋历史学家李焘在编写这段历史时,就对这段历史做了修改。他把王旦改成了王钦若,就变成了王钦若要陷害寇准,寇准无计可施,又加上女婿的苦苦哀求,这才被迫选择了变节,最终护送天书入京。
这样一修改,虽然也说得合情合理,但真正的历史,也在这种修改中被彻底掩埋了。
不管历史真相如何,总之一句话,寇准选择了妥协、选择了毁坏自己的一世英名,无奈地护送天书入京了。
虽然寇准干了一件违背良心的事情,但他的本性没有变,寇准还是那个为国、为民的好大臣。这才是那个真实的寇准,不管文莹和尚如何玷污他、诬告他,寇准依旧是百姓心中的好官。
其实,这种说法,是现代人的说法。
这个“乾祐天书”的历史真相,要比您想象的复杂得多。
一定要设身处地,真正进入那段历史的背景咱们一直强调,阅读历史里,才能明白古人的心思,还原那段真正的历史。
当时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天书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在名义上拥有无与伦比的正确性。没有一个大臣敢怀疑天书的真伪,即使他们明知道天书是假的,天书运动是怎么回事,也不敢反驳,只能让这件事情烂在肚子里,并配合皇帝忽悠老百姓。
在这种大背景下,没有一个官员能跟天书划清界限,即使是寇准也不行。
不管寇准有多大的理想、多大的伟业,为了完成这些梦想,他也要适应这个天书的世界,或多或少地照顾这个现实世界的社会秩序和社会风气。
毕竟,一个与当今皇帝、整个官场唱反调的人,只能被踢出局。
其实,早在宋真宗发现第一本天书时,寇准就上奏朝廷,公开赞扬天降天书这个事情。宋真宗封禅时,寇准也上奏朝廷,他写了很多歌功颂德的文章,很狠地拍了一顿马屁。宋真宗在轰轰烈烈的天书运动时,也没有一篇文件显示,寇准曾上书朝廷,要求停止这场闹剧。
要知道,为了结束这场天书运动闹剧,咱们前面讲过,作为寇准的挚友,张咏曾上书朝廷,要求朝廷斩杀丁谓以谢天下。
作为同样直言不讳的寇准,他那个时候在干什么?那个时候的寇准,难道就没有变节吗?
因此,当时的历史背景注定出现天书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天书出现在寇准的管辖之内,作为地方长官,寇准是必须要上报的,他也可以护送天书入京。这种行为,不会给寇准带来多大的心理负担,更不会出现什么“卖身求位,被逼无奈”的说法。
那么,这里有一个问题——既然寇准护送天书入京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那么,为什么在历史中,出现了这两种说法,还闹得沸沸扬扬呢?
其实,这个原因非常简单。
所谓“卖身求位”之说,是因为寇准是丁谓的敌人,而文莹和尚是丁谓的亲信。为了自己的朋友,文莹和尚故意给寇准泼脏水,以毁坏这位清官的名誉。
所谓“被逼无奈”之说,是因为这种说法出现的时间,已经是寇准去世几十年之后了。那个时候,天书运动已经遭到了否定,所有跟天书有关的大臣,全部被定义为奸臣。
在这种背景下,在宋人眼中,寇准这么一个光明磊落的大臣,是绝对不能给天书扯上半点关系的。即使有,那也是被逼无奈的,寇准不是心甘情愿的。
综上所述,因为各自舆论需要,寇准护送天书回京这件事情,就被无限地放大,最终演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大家为了这么一个当事人根本不在意的事情,争来争去,争了几百年,还一直争论不休,一直争吵到今天。